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津廣東會館

鎖定
天津廣東會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城廂中路1號,天津舊城鼓樓南(在天津古文化街內)。天津廣東會館是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落成,1985年大修以後,闢為天津戲劇博物館,是天津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築。天津廣東會館既體現了中國嶺南的建築風格,又凝聚着旅居天津城的廣東人創業的艱辛。
天津廣東會館最為顯著的建築風格為嶺南建築和北方四合院相結合,它主要是一座由戲台、南園、鋪房、客房、藥房等組成的綜合性功能建築羣。 [1] 
2001年6月25日,天津廣東會館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7年12月2日,天津廣東會館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3] 
中文名
天津廣東會館
地理位置
天津市南開區城廂中路1號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1461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    點
天津
別    名
天津市戲劇博物館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0207-3-013

天津廣東會館歷史沿革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天津已被開闢成通商口岸,成為當時華北地區的工商業重心。這時廣東人在天津經營的行業已經達到了二十多種,商號也有二百多家。特別是當外國勢力入侵之後,天津的洋商隨之不斷增多。這時廣州和香港的買辦也隨着商船來到天津。也是在這個時期,清朝政府選派出國的留學生也陸續學成回國。一大批廣東籍留學生雲集天津,廣幫的勢力逐漸壯大。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時任天津海關道的旅津廣東人士唐紹儀,為了聯絡鄉情發展鞏固廣幫勢力,倡議集資籌建廣幫會館。唐紹儀聯合陳昭常梁炎卿等人倡議,由陳昭常(時任吉林巡撫)撰文,號召募捐,一時各界同鄉主動捐款。唐紹儀首捐銀四千兩,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捐銀六千兩,連同廣幫商號及在唐山的同鄉,共捐銀十四萬七千餘兩。
天津廣東會館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的主辦下籌建,館址選定了當時天津城絕對市中心,在鼓樓南大街購置了原鹽運使署舊址的土地,計地23畝。會館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4年)2月12日動工。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十四日會館落成,取名廣東會館。當時,廣東會館的主要功能是,當廣東商人初到天津時,可以第一時間落腳會館,站穩腳跟後再以會館為平台圖謀發展。會館不僅提供基本的住宿等服務,也是商務洽談、同鄉聚會、節日娛樂的場所。 [4]  [1] 
1985年,天津廣東會館成為中國第一座專門以戲劇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曹禺先生任名譽館長,鄧穎超題寫館名。 [5]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格局

天津廣東會館山門

天津廣東會館的山門集中體現了嶺南地區建築形式的特點,其主要的外露材料為石材,如:石柱、石匾額、柱飾、石樑、石枋、石雀替、石獅、屋頂排水口(採用龍頭、虎頭石雕)等。屋頂用石木結構相結合的方法,靈活多變,吸收了石材耐腐蝕、耐酸鹼、不怕風雨侵襲和木材易加工的特點,特別是山門入口處屏風門的處理與廣州陳家書院極為相似。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
嶺南地區處地偏遠,建築受約束較少,創作自由,而廣東會館的正房、山門、東西廂房都為硬山頂,這一特點也同嶺南地區相同。

天津廣東會館內外廊

天津廣東會館內外廊採用月梁做法,這與北方建築中極少使用月梁而多采用平直梁的特點所不同。其中廣東會館具有北方建築中所沒有的深浮雕類的雕鑿,且只要有木雕就會有彩畫。其月梁為同心圓形成的圓拱,月梁之間的間距和開間相同,並採用桁架式預製彎曲木條與頂部兩棵小梁相結合,二者與月梁一同支撐着頂部的荷載,經百年而不變形。
上述特點與現代建築中的拱形結構異曲同工,二者相同之處在於都採用最小最少的受力材料,使結構處於無彎矩狀態的合理軸線,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性且不變形,只是現代拱式結構形式變化更多,跨度更大而已。

天津廣東會館曲枋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中多見的曲枋與北方建築有所不同。北方建築中多使用直枋並在直枋上彩畫,而廣東會館建築中的曲枋不僅增加了建築的剛度,還增加了整體穩定性和抗震的強度,並且有效地克服和減少了可能出現的撓曲現象。所有的曲枋在人們常規視線可見的三個面中,都作了深刻的雕鑿和彩繪,千姿百態。

天津廣東會館室內和走廊

天津廣東會館室內和走廊地面均採用自廣東燒製的紅色粘土方磚鋪墁。高出地面350毫米的石柱礎,按不同區域分類雕鑿,其特點正是典型廣東做法(北方的石柱礎高約150毫米,且一般沒有雕鑿圖形)。

天津廣東會館戲台

戲樓是天津廣東會館的精華所在,而戲台則更體現了中國南方建築的精巧。戲台頂部直徑6米的藻井,用數以千計的異形斗拱堆砌、勾聯螺旋而上,形成高2米有餘的雞籠式藻井,它塗金漆綠,高貴輝煌,既攏音又擴音,把舞台上的演唱很好地傳到劇場的各個角落而不失真,演員站在舞台上能夠讓自己的聲音較平時更優美、豐厚。 [4]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特色

天津廣東會館綜述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面積1461平方米,主要由門廳、正房、配房、迴廊及戲樓組成。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佈局為中軸線對稱佈局的二進四合院。會館廣場有一北方風格的長約15米的照壁(可惜文革時期被拆除)。前院為四合院,由正房、東西配房和門廳組成。戲樓為類似四合院的東、北、西三面圍合的建築,南面為戲台。 [4]  [1] 

天津廣東會館保温結構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採用了北方的瓦頂加土層的保温結構,其中最下一層使用木望板,保温效果較好。牆面砌法採用北方幹擺細磨(俗稱磨磚對縫)的做法,從而使這種磚牆的牆面平整無灰縫。在會館建築的前院、東西石門套、及牆下肩部,都採用此種做法,其他外圍護牆體則採用絲縫牆的做法(灰縫約3~5毫米),而這些都是北方較典型的建築方式,有別於南方的大灰縫做法。 [4]  [1] 

天津廣東會館屋頂

天津廣東會館屋頂採用北方建築中的勾連搭做法。在會館戲樓的北山牆處,有兩個寬1.4X0.6米的煙囱,其一半在牆內一半凸出牆體外面,不僅考慮了夏季通風避雨,還把冬季的禦寒取暖設計在內,這種做法正是北方建築的特點。山門兩側的硬山牆都做成了“五嶽朝天”式裝飾牆(亦稱馬頭牆、封火山牆)。該牆高出屋頂一米左右,有着隔火牆的功能,在裝飾上具有高大堅實的體量與造型,給人以美的感受。只是該山牆的做法不是北方地區和廣東地區常見的,而是在中國徽派建築中最為常見的做法。在徽派建築中“五嶽朝天”是高過屋頂超過屋脊,砌成馬頭翹起的階梯形,均衡對稱,隨着屋脊的伸延變化,馬頭牆被做成三疊、五疊、七疊式等。由於其高度適中,高低錯落有致,形狀變化多樣,給人以外部造型的整體美。其中五疊式封火牆造型似五座山峯,故被稱為“五嶽朝天”。被取名馬頭牆,則是因為馬是中國的傳統吉獸,“一馬當先”、“馬到成功”,藴含着生氣勃勃興旺發達的內涵,適應旅津廣籍人士的心理追求。馬頭牆的級數越多其級別也就越高,天津廣東會館馬頭山牆做成七疊式,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便在其中了。 [1]  [4] 
在天津廣東會館建築中,凡人們視覺光顧之處,無不體現裝飾上的豪華氣派。那些玲瓏剔透的磚、木、石三雕,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雲頭、回紋、戲文故事幾何圖形等,有寫實紀錄的,也有寫意變形的,有具像的,也有抽象的,無不帶有濃厚的廣東地方色彩,體現了強烈的藝術創造力,無不傳達着廣東籍人士的理想與願望,表達着人們對於文化及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4]  [1] 

天津廣東會館戲樓

戲樓是該館的主要建築,它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圍城閉合空間,南北向用兩根21米長的平行枋,東西向用19米長的額枋,形成大跨度空間。戲台枱面七十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納六,七百人,樓上是包間,樓下是散座,戲台正上方藻井重約10噸,外方內圓,斗拱接榫,螺旋向上,據説這種構造可以把聲音傳到戲園的各個角落。館內還收藏千餘件戲劇相關的文物,其中包括眾多京劇名伶的演出服裝和書畫作品等。
戲樓舞台深10米,寬11米,頂部是用細木構件榫接而成的螺旋是藻井,它外方內圓,塗金漆綠,金碧輝煌,是由數以千計的異型斗拱堆砌接榫,似螺旋花紋向上堆疊組合,形成一個直徑足有六米的穹頂,由於其紋路酷似菠蘿外形,因此,俗稱“菠蘿藻井”。它能夠把舞台內演員演唱的聲音充分吸收至穹形頂內,經異型斗拱的折射,削弱噪音,再將聲音清晰地傳送到戲樓的每個角落,使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可以聽到演員原汁原味的演唱。舞台兩側台口不設角柱,可使舞台三面接觸觀眾,視野更加開闊。設計者採用的是懸臂吊掛式結構。在舞台頂部東西兩側各有一根斜向的鋼拉桿,與戲樓頂部的主樑相聯,而斜向鋼拉桿又被巧妙地隱藏在拱形鏤空花罩後面。同時,舞台頂部有數根縱向鋼拉桿和複雜的榫架結構與主樑相連,卻被雕刻精美的懸空式垂花門樓所遮蓋,從而完成了重量的層層分解。由此可見,設計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和巧奪天工。 [4]  [1] 

天津廣東會館文物遺存

木雕
走進戲樓,首先看到的是木雕,看得最多的仍是木雕,而且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透射出南方雕刻技藝的靈美之氣,件件都藴含着人世間的美好願望和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舞台正面兩根垂蓮柱之間的華板上雕有五層精美的圖案:
第一層為:“龍鳳祥於雲間”
第二層為:“獅子滾繡球”
第三層為:“漁、樵、耕、讀、商”五個階層的人物,即漁夫、樵夫、農民、學者和商人。在排列次序上,設計者頗費腦筋,為了推崇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於是把“商人”雕刻於華板的正中間,左右兩側分別再以“漁、樵、耕、讀、商”的順序重複排列。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4張)
第四層為:“冰凌花”圖案,在許多古建築中都雕刻有冰凌花的圖案,並配以梅花作為點綴和裝飾,但此處的冰凌花圖案中卻看不到梅花的蹤影,這是因為商人最忌諱“沒有”的“沒”字,而“梅花”的“梅”與其同音,因此在冰凌花圖案中取消了梅花,只保留了“梅花香自苦寒來”之寓意。意思是講無論哪個階層的人物都要歷經磨礪和人生錘鍊,才能獲得榮華富貴。這正是將第五層的富貴牡丹圖案高高地雕刻於戲樓頂部額枋上的真正內涵。位於舞台天幕正中的是彩色鏤空木雕——“天官賜福圖”,則道出了另外一種寓意。據説:道教中有三官,即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天官是道教信奉的三官之首,它主宰着人世間的幸福。道教文化崇尚天人和諧,這也正體現了中國人在民俗崇拜中能容納各種宗教,不單純信奉教條的一種文化傳統,這些都在廣東會館戲樓的建築文化中有充分的體現。
彩色鏤空木雕的正中即為身着紅袍的天官,天官腳踏祥雲,寓意為“平步青雲”;手指一輪紅日,即為“指日高升”,在天官身前跪着一位身着綠襖紅褲的仙童,仙童手託花瓶,瓶插三戟,預示着您“平升三級”;環繞天官身後有枝繁葉茂的梧桐樹,頑皮的靈猴,翻飛的蜜蜂,角落中還有向日葵,借其諧音為“向日封(蜂)侯”,又叫“早日封(蜂)侯”。如果您説:我不求升官,不圖發財,那麼請看圓心外的四角,雕刻的卻是口銜桃枝的蝙蝠,從中國民俗來講,蝙蝠象徵着福,桃枝象徵着壽,分置四角,代表四方,預祝您“福壽四方來”,一連串的吉祥話送給大家,所以説這是一塊充滿祈福納祥美好寓意的極品木雕。 [1] 

天津廣東會館歷史文化

著名錶演藝術家孫菊仙楊小樓梅蘭芳荀慧生紅線女等人均曾在此登台獻藝。
民國元年(1912年),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兩次來到這裏並發表著名演講:“尤望吾四萬萬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華民國數年後在地球上成一頭等強國,且歐美有數百萬人民之強國,我中國四萬萬同胞同心協力,何難稱雄世界。”
民國六年(1919年),鄧穎超與所在的天津愛國女界同志會為募捐難民在此演出話劇。
民國十二年(1925年),共產黨人安幸生以天津廣東會館為會址組建天津總工會。
中國戲曲發展簡史》《中國京劇發展簡史》《中國戲曲藝術人物造型》三個展覽和《拜師堂》《中國古典劇場》兩個陳列在廣東會館(戲劇博物館)長年展出,現藏有全國各地戲劇名家文物、資料等1000餘件。
天津廣東會館擁有全國首座“戲劇音像資料文庫”,藏有全國戲劇劇種90餘個,錄象資料6000餘盤(套)為社會提供普及戲劇知識、查詢戲劇音像資料、欣賞戲曲演出等服務。廣東會館和戲劇博物館優勢互補、交相輝映,將歷史文物建築和中華民族瑰寶——戲劇文化融為一體,多角度地呈現給觀眾。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是一座文化藝術的殿堂。鄧穎超同志在此募捐義演,劇中女扮男裝演出話劇《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天津廣東會館古色古香的氛圍和獨特魅力吸引眾多影視劇導演的目光,慕名到此拍攝,包括影視劇《金粉世家》《藍色妖姬》《走向共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玉碎》《夜深沉》等。 [1]  [5] 

天津廣東會館文物價值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是天津市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式會館建築之一。
在天津廣東會館建成的第二年, 上海戲劇界開始受西方新式劇場的影響, 建成中國第一個鏡框式新戲曲劇場, 從此舊式戲園逐漸被淘汰。廣東會館的戲樓成為中國古典劇場的最後遺蹟 。
天津廣東會館建築裝飾工藝中,可見多處龍鳳圖形,甚至只有皇家建築和廟宇建築中才能擁有的正脊龍吻圖案以及正龍戲火珠磚雕,這些昔日皇家獨享的東西,在這裏都堂而皇之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天津廣東會館的建築設計,在中國傳統建築的技術和裝飾上,均有着重大的突破。 [1] 
1986年天津廣東會館改建成為中國第一家戲劇博物館。 [5] 鄧穎超同志題寫館名,曹禺同志擔任名譽館長。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

天津廣東會館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天津廣東會館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7年12月2日,天津廣東會館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3] 

天津廣東會館旅遊信息

天津廣東會館地理位置

天津廣東會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城廂中路1號

天津廣東會館交通信息

自駕
從天津站出發,自駕前往天津廣東會館,路程4.7千米,大約用時13分鐘。
從天津南站出發,自駕前往天津廣東會館,路程19.7千米,大約用時36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