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鎖定
2019年4月27日,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整合重組。
中文名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
地理位置
天津市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簡介

新的教育學部由黨政辦公室、黨務人事管理辦公室、本科生學生工作辦公室、研究生學生工作辦公室、本科生教學辦公室、實踐教學辦公室、研究生教學辦公室、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辦公室、職後教育辦公室9個科室和教育學系、教育技術系、學前教育系、教師教育系、小學教育系5個系以及教育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天津師大翔宇基礎教育實踐研究所、《數學教育學報》編輯部、初等教育研究所和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教育實驗教學中心、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現代教育技術研究中心和基礎教育協同創新中心組成。 [1]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學科建設

學部承擔着教育學博士、教育博士、全日制教育學碩士、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碩士、教育學、學前教育(含國際學前教育)、教育技術學(含二學位)、小學教育(含二學位)本科生的教育培養工作和全校師範生修讀教師教育系列授課任務及教育見習、實習的指導工作,承擔全校師範類輔修教學工作,承擔着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世翰大學聯合培養教育行政學研究生的培養工作;承擔着國培計劃——示範性培訓團隊研修項目和邊遠貧困地區校長助力工程項目,承接天津市全科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和中學校長任職資格和在職校長提高培訓工作,承擔區縣實驗員實驗技能培訓和新入職教師培訓工作,負責新疆骨幹教師和甘肅骨幹教師及幹部的培訓工作;承擔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建設工作。 [1]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科研成果

學部承擔着教育學一級博士和教育專業博士學位點的建設任務,下設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個教育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9個教育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教育碩士學位授權點,下設12個專業學位領域。有天津市重點學科(教育學)、天津市特色學科羣(創新教育研究)。截至2021年9月,學部教師共承擔科研項目550項,合同經費總計2220萬元。其中,縱向課題450項,橫向課題100項。在縱向課題中,國家級項目22項(含重點招標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36項(含重點項目58項)。教師發表論文1860篇,其中SSCI論文5篇、SCI論文4篇、SJR論文1篇,學科級刊物65篇、CSSCI刊物128篇、核心期刊論文871篇。出版著作168部、教材81部。23項研究報告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天津市教委等部門採納。科研成果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獎1項,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9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 [1] 
學部建成國家精品課程3門,市級精品課1門,市級一流課程5門,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獲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天津市第八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獲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出版卓越教師培養系列叢書16部,其中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3部,天津市教育科學優秀成果1項。與新華中學、南開翔宇學校共建的研究生培養基地為國家級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與濱海新區共建的研究生實踐基地為天津市級研究生實踐創新基地。 [1] 
學部有三個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分別是小學教育、教育技術學、教育學專業。教育技術學是天津市應用型專業,學前教育學是天津市新興戰略專業,教師教育教學團隊、教育技術學教學團隊是天津市教學團隊,學部是天津市唯一培養本科、碩士層次小學教師的單位,小學教育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天津市品牌專業,教師教育實驗教學中心是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19年12月,中小學發展智能診斷實驗室獲批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實驗室。 [1]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師資力量

學部擁有教育部教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專家1人。擁有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工程入選15人(其中一層次2人、二層次3人)、天津市五個一批人才1人、天津市教學名師2人、校級教學名師1人、1人獲天津市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人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天津市優秀教師。擁有天津市優秀教學團隊4個、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團隊 1個。 [1] 
學部有教職工196人,其中專任教師144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2人,有副高級職稱52人,具有博士學位100人。現有本科生1948名,研究生935名(碩士881名,博士54名),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44人,世翰大學教育行政學研究生313人。 [1]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張毅
黨委副書記、部長:紀德奎
紀委書記:裴巧玲
黨委副書記:張虹、吳文婧
副部長:仲小敏和學新高維宋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