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津博物館

鎖定
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18]  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平江道62號,是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是天津地區最大的集收藏、保護、研究、陳列、教育為一體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機構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1]  天津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民國七年(19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博物院;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2007年底,天津博物館舊館對外免費開放;2008年,天津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對外開放。 [1]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曆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截至2019年末,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1]  珍貴文物137909件/套。 [18] 
2008年,天津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2018年10月11日,天津博物館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中文名
天津博物館
外文名
Tianjin Museum
地理位置
天津市河西區平江道62號
佔地面積
64003 m²
類    別
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
景點級別
國家一級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07年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6:30,16:00停止領票(週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
藏品數量
近20萬件(截至2019年末)
重要藏品
清末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現任領導
姚暘 [21] 

天津博物館歷史沿革

天津博物館文博館

民國五年(1916年)4月,天津博物院籌備處成立。
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人員合影 天津博物院籌備處人員合影
民國七年(1918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院
民國十七年(1928年),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更名為河北博物院。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更名為天津特別市市立博物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
1949年,天津解放後,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於年初更名為天津市市立博物館。
1950年11月,該館改屬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遂更名為天津市市立第一博物館。
1952年10月,與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館合併成天津歷史博物館。 [2]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社教館

民國四年(1915年),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建立了天津廣智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30日,天津淪陷後閉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後逐漸恢復。
1949年,天津解放後,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
1950年11月,改屬於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遂更名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館。
1952年10月,與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合併成天津歷史博物館。 [2] 

天津博物館美術館

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1日,建立天津市市立美術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更名為天津市市立藝術館。
1949年,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
1950年11月改屬於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
1952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藝術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2] 

天津博物館人民館

1951年7月10日,建立天津華北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
1954年5月16日,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華北人民博覽館。
1955年3月,華北人民博覽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2] 

天津博物館藝術館

1957年12月10日,建立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是天津市文化局從市歷史博物館抽調出其藝術部,並在此基礎上組建。 [2] 

天津博物館發展史

1952年6月,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與市立第二博物館在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領導和主持下,遵照文化部有關指示,開始籌劃兩館合併事宜。同年10月初兩館合併工作完成,組建成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1952年10月20日,經上級批准正式啓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公章,標誌着該館於這天正式建立。同年年底,天津市市立藝術館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1955年3月,華北人民博覽館亦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構架已基本定型。
1968年8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曾合併,組建成天津市博物館。
1973年10月,經上級決定,撤銷天津市博物館建制,恢復1968年8月之前的建制。
1984年2月,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屬考古隊併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成為該館的考古部。
2003年,天津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建成,考古隊遂併入該館脱離天津市歷史博物館。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博物館舊館(現天津市自然博物館)落成開放,該館是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而成,並於友誼路31號建設了新的館址。
天津博物館舊館(現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舊館(現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2007年底,天津博物館舊館對外免費開放。
2008年,天津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
2012年5月,天津博物館新館建成對外開放。
2018年6月,天津博物館成立100週年。 [2] 

天津博物館建築佈局

天津博物館綜述

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3張)
津博物館新館位於天津文化中心區域內,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層疊錯落。新館總投資8.3億元人民幣,總建築面積64003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4000平方米,設2800平方米的臨時交流展廳,庫房面積11000平方米。 [1] 

天津博物館展廳

綜述
天津博物館二樓展廳
天津博物館二樓展廳(6張)
天津博物館新館常設三個基本陳列:《天津人文的由來》(古代天津)、《中華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重點展示天津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意義和重要地位,以及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進程中積澱的豐厚物質遺存。2012年新館開館之際,依託天津博物館歷代藝術品收藏系統豐富的特色,特別策劃展出書法、繪畫、瓷器、玉器、吉祥文化、文房清供、民間藝術等8個文物藝術品專題陳列。 [1] 
基本陳列
  •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位於二樓左側,展廳面積840平米,共展出館藏古代青銅器、玉器、書畫、瓷器、工藝等類別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珍品63件套,通過對每一件珍品文物的深度詮釋,凸顯中華文明的悠久醇厚,更讓觀眾從中真實感受古代中國人高度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傳統。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 《天津人文的由來》位於一樓大廳右側,概略地展示了天津自舊石器時代末至清朝中後期上萬年的歷史進程,揭示了天津從不毛之地到運河城市的曲折過程,對於因河、海交匯與毗鄰首都而形成的軍隊屯駐、人口聚集、漕運樞紐、商品流通等影響古代天津發展的重要因素給予了突出展示。
“天津人文的由來”展覽 “天津人文的由來”展覽
  • 《中華百年看天津》位於三樓左側,展覽展示了天津自鴉片戰爭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百年間的風雨歷程,表現了天津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進程中,在屈辱中奮起抗爭,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在津沽大地上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奮鬥。從抵禦外侮、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方面突出了近代天津在百年中國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天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工商業城市和中西文化交匯前沿的曲折過程。
中華百年看天津 中華百年看天津
專題展覽
  • 江南雙盛——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繪畫作品聯展
展期:2015年2月10日至2015年12月10日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金陵是古都南京的別稱,明代長期作為留都,清初留都的地位雖不復存在,但因地處當時經濟最為發達的江蘇地區,人文薈萃,仍是一個文化中心。明末清初之際,許多畫家聚集於此,史稱“金陵八家”或“金陵畫派”。他們的作品往往描繪金陵一帶的自然風光,普遍重視對物象的刻畫與再現,並未簡單因襲前人的繪畫程式。相近的審美創作指向,相互之間的影響,使他們的作品表現出一種有別於其他繪畫流派的地域性特徵。
同期,在距離南京三百多公里的安徽,這裏自古以來人文積澱深厚,皖南地區經濟尤為發達,有着更為濃厚的文化氛圍。明清鼎革之變,給生活在此的一批文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衝擊。他們大都不願與清朝統治者合作,作為遺民隱居不仕,投身繪畫,或貌寫家鄉山水,或在作品中表達痛楚與孤寂,感情真摯,筆墨形式與情感的表達相互交融。因新安江流經皖南,清初安徽的這一畫家羣體,史稱“新安畫派”。
江南雙盛——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繪畫作品聯展 江南雙盛——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繪畫作品聯展
  • 見“怪”非怪——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
展期: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清代康﹑雍﹑乾三朝鼎盛,揚州是全國漕運、鹽運的轉輸中心,東南商業重鎮。城市手工業、商業的繁榮,發展了揚州的商品經濟。書畫藝術品的商品化日趨明顯,書畫藝術品市場空前繁榮。於是,承繼清初石濤、八大畫風,注重生活感受,致力於發揮創作個性,藝術作風趨向自由奔放的一批畫家受到市場的推崇。由於藝術特色上表現出個人獨特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突破傳統,故史稱“揚州八怪”,後亦稱之為“揚州畫派”。“八怪”並非只有八人,而是一個十餘人的畫家羣體,“八”字則看作約數。雖稱為“怪”,實則為新,不僅是畫法面貌新,而且是審美情趣新,成為十八世紀中國畫壇突破正統派桎梏的一股生力軍,並對後世繪畫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展廳面積為750平方米,展覽共展出“揚州畫派”十二位畫家的百餘件作品,比較系統地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風貌。
見“怪”非怪——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 見“怪”非怪——館藏揚州畫派精品展
  • 器藴才華——文房清供陳列
地點:五樓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展覽分作四德春秋、墨潤飛香、紙壽千年、硯田墨海和雜寶諸陳五個單元來陳列文人的書畫工具和清供實物。並透過文物本身折射出文人的優雅生活和審美情趣,以及掌控文玩進行創作的高深造詣。讓觀眾體會文人創作藝術品之儒雅,這些文房器具藴含了中國文人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才華。在展廳中還通過不同文房景觀及古人進行書畫交流活動的繪畫作品再現文人創作的環境。
該展廳面積為800平方米,展出天津博物館珍藏的文房清供精品340餘件套,大部分是文人書房用具以及陳設器物或書畫作品。
器藴才華——文房清供陳列 器藴才華——文房清供陳列
  • 紅色記憶——天津革命文物展
2021年6月~2021年10月,天津博物館舉辦紅色記憶——天津革命文物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精品展 [17] 
  • 瓷器特展
2019年10月1日,“帆海融光——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在天津博物館正式開展,百餘件紋章瓷器精品首次對外亮相。這些清代外銷瓷器是天津博物館2019年赴海外徵購而來,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證。 [11] 
“帆海融光——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 “帆海融光——館藏中國外銷紋章瓷器特展”
臨時展覽
  • 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崙文物特展
展期: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地點:四樓臨展大廳
票務信息:憑博物館門票入場
拿破崙·波拿巴出生於1769年,於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804年加冕成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並頒佈《拿破崙法典》;1815年經歷滑鐵盧會戰失敗,被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1年,孤島餘生、雄鷹隕落,在聖赫勒拿島去世。
四樓展廳
四樓展廳(5張)
《飛越歐洲的雄鷹——拿破崙文物特展》以法國大革命時代為背景,以拿破崙身邊重要人物為線索,藉助親密人物自述與拿破崙文物呈現,展出包括“拿破崙在楓丹白露”、“拿破崙大帝”、“雅克·路易·大衞繪製的拿破崙的肖像畫”等數百件展品以及“拿破崙家族”、“拿破崙愛情”、“拿破崙執政”等介紹視頻,詳細敍述其與母親萊蒂齊婭、政敵塔列朗、第一、二任夫人約瑟芬與路易絲以及下屬繆拉與貝特朗之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全面回顧拿破崙的光輝歲月,揭開其波瀾壯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同時,為營造真實貼切的歷史環境,展覽還將復原1806年拿破崙為紀念奧斯特里茨戰役獲勝而籌建的法國巴黎雄獅凱旋門。
該展覽得到了中法建交50週年慶典活動委員會的認證與支持。展品主要由法國拿破崙基金會提供,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拿破崙及其帝國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徵。

天津博物館館藏文物

天津博物館綜述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曆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截至2019年末,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1]  珍貴文物137909件/套。 [18] 

天津博物館重要藏品

玉器
  •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此瓶由一塊大的翡翠料拋開製成一對,高42.8釐米,口徑9.6×5.4釐米。淡翠綠色,間少許淡粉色,色澤均勻柔和,美麗晶瑩。蓋有桃形鈕,蓋身及瓶兩側鏤雕纏枝菊花紋,頸肩鏤空花耳上各套一活環,瓶身光素,拋光勻細,橢圓圈足,足下附座,上陰線刻獸面紋。尤其是對花、葉紋飾採用鏤雕技法,雕琢更為精細,頗具阿拉伯地域風格。 [3] 
翡翠以其深穩凝重、變幻莫測的翠綠色和温潤柔美的特性受到舉國上下的喜愛,特別是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重視,慈禧寧要翡翠飾物而不要金剛石頭飾貢品,官員們則投其所好,選上等的翡翠進奉,以求名利,因此翡翠又有“皇家玉”、“玉王”之稱。 [3]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清末 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1644~1911年)
高6.6釐米 底寬9.58釐米 [4] 
壽山石為中國名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壽山一帶而得名。壽山石“質地脂潤,柔而易攻”,早在南朝時期,壽山石便被當作較為珍貴的雕刻用材料。 [4] 
天津博物館藏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通高6.6釐米,寬9.9釐米,實屬傳世尚均雕刻名品。彌勒盤坐,面目祥和,體態敦厚,左手伏膝,右手挽串珠,頭部刻有細細的頭髮,服飾上亦有龍鳳及勾蓮紋。作者最大限度地把握住了人物體態及容顏的特點,衣服上的紋飾則運用較為細膩的線條,刀刀清晰,密而不亂,正所謂“運刀如運筆”。背部陰刻隸書“尚均”款,是彌足珍貴的壽山石雕作品。 [4]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清 尚均雕壽山石彌勒像
  • 翡翠蟈蟈白菜
天津博物館一件珍稀的俏色作品。 [24] 
瓷器
  •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25釐米 口徑6.7釐米 底徑6.5釐米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其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靚麗,畫工精緻。 [5] 
三代琺琅彩瓷的發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康熙時候的琺琅彩繪大都仿照銅胎畫琺琅時的色彩圖案。施色勻淨是康熙琺琅彩的最大特點;雍正初年時琺琅彩繪變化不大,構圖仍是呆板的對稱,但寫生畫開始多了起來,有了些活力,背景地仍是胭脂紅、黃、藍、白等色;乾隆琺琅彩繪受西洋畫影響很大。色彩特點是:杏黃細膩而泛紅,藍色鮮豔,胭脂紅色濃而透明。 [5] 
天津博物館藏的一對清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非常典型。高25釐米、口徑6.7釐米、底徑6.5釐米。這對勾連瓶,撇口,長頸,長圓腹,假圈足。頸部藍色地,硃紅色條狀圖案,作螺旋狀繞頸一週。腹部胭脂紫地,錐剔出鳳草紋,黃地開光繪三組寶相花紋,色彩光亮油潤。瓶裏及底均施淡綠釉,釉表呈現折光不強的皺紋,口、肩部描金彩,底中心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紅色方款。此瓶富麗堂皇,採用軋道工藝裝飾手法,體現了清乾隆崇尚華貴豔麗的審美風尚。 [5]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清 乾隆款琺琅彩胭脂紫軋花地寶相花紋瓶(一對)
  •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萬曆(1573~1620年)
高8釐米 口徑39釐米 足徑18釐米 [6] 
明代是中國瓷器對外輸出的重要時期,明初鄭和七次下西洋,將中國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帶到許多國家和地區。到了明中期,隨着中國民間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瓷器的對外輸出也逐漸擴大,除了景德鎮的各類瓷器外,華南地區的一些民間瓷窯也生產出一批用於外銷的瓷器產品。 [6] 
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明代紅綠彩羅經文盤就是當時漳州窯生產的一種外銷瓷器。此盤高8釐米、口徑39釐米、 足徑18釐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無釉呈硃砂色。口沿一週紅彩籬格紋,盤內心正中用紅彩畫雙圈,內環書簡式羅經文二十五個字(即干支八卦),中心書寫“天下一”三字,寓意着船舶之所在地為天地正中,以此來寄託平安、祈求吉祥的願望。盤內壁繪五組紅彩卷枝花紋,間隔處繪五組綠彩浪花鯉魚跳躍,構圖主體鮮明,色彩明快華麗。 [6]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明 萬曆漳州窯紅綠彩羅經文盤
  • 隋代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天津博物館藏,隋代,雙腹相連,兩側各塑一條龍形柄,釉色勻淨,白度較高,代表了當時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 [25]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白釉龍柄聯腹傳瓶
書畫
  •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1644~1911年)
絹本 設色
縱56.3釐米 橫1706.7釐米
《萬笏朝天圖》卷,描繪了乾隆南巡至蘇州,官員百姓接駕的場景,為了完整展示這幅瑰麗的長卷,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展廳中特置專櫃將17米鉅製完全展開,將其全貌第一次完整呈現於廣大觀眾面前。
清無款《萬笏朝天圖》卷,為磁青絹地金碧山水人物畫長卷,卷高56.3釐米,卷長則有17米多。卷首鈐有“宣統御覽之寶”印璽,為清宮舊藏。“萬笏朝天”本是形容蘇州天平山筆架峯羣石林立,狀似羣臣朝覲天子時所持的笏板,在這裏則是將地方官民迎接聖駕的場面冠以此語,語意雙關。畫面由蘇州城郊開始,以城西天平山為中心展開,連接支硎山、靈巖山一帶的名勝古剎。觀音院、放鶴亭、聽雪閣、高義園、白雲泉等著名景觀歷歷在目,描繪準確而細緻。畫卷色彩富麗,氣勢恢宏,將蘇州城的山川景緻、市井風俗和官民盛大的迎接乾隆皇帝御駕的場景栩栩如生的再現於17米的長卷之上。
圖畫重點描繪靈巖山、天平山一帶,地方文武官員身着朝服與耆老、縉紳在空曠處排列跪伏,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穿黃布或黃絹外褂,手執高香跪接御駕的場景。南巡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的形象在圖中並未直接出現,而是以茂密的林木掩映中微露一角的杏黃傘蓋代替,有學者研究認為這種繪畫方式可能與本圖作為南巡補記或前期路線準備的彙報進呈本有關。本圖的作者已無從考證,在卷尾的署款可見“恩給知府職銜臣範瑤恭進。”範瑤為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後裔,世居蘇州,曾任大同知府,正是他組織畫士將乾隆南巡蘇州的場面描繪出來的。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清 無款 萬笏朝天圖卷
  •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趙孟堅(1199~約1267年),字子固,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朝宗室。善畫梅、竹、蘭、石,畫法揚無咎。尤善畫白描水仙,用筆爽利流暢,風格淡雅。 [7] 
天津博物館藏趙孟堅《水仙圖》卷為紙本,縱25.6釐米,橫675釐米。全卷以白描(中國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是用毛筆墨線勾描輪廓)線勾為主,以細長流利而勻淨勁秀的線描勾勒花葉,用淡墨暈染出陰陽向背,同時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清高氣節。 [7] 
《水仙圖》卷原無題款,僅在畫尾上角鈐一朱文方印“彝齋”。包首有乾隆行書題簽“趙孟堅白描水仙真跡”。卷首趙孟堅自題書法水平不高,是後人作偽妄加的。拖尾有元代潘純題詩,但元代張楧、劉笏、張伯淳三人題跋,乃是從《趙子固水仙圖並題長卷》移錄的。此卷“用筆尖細、流利,坡草尤極飄灑飛舞,從畫筆以至紙質、墨氣來看,確是宋人真跡無疑。”趙孟堅的傳世作品不多,天津博物館藏《水仙圖》卷保存完好,是研究趙孟堅筆墨風格的重要資料。 [7] 
此卷曾經明代項希憲、杜瓊收藏,後入藏清內府。《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有著錄。解放後入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現天津博物館)。 [7]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宋 趙孟堅 水仙圖卷
  • 清黃慎繪《蹴鞠圖》
天津博物館藏。 [23] 
清黃慎繪《蹴鞠圖》 清黃慎繪《蹴鞠圖》
硯台
  •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1368~1644年)
長24釐米 寬15.4釐米 高2.2釐米
天津博物館“耀世奇珍”館藏精品展中陳列有一方“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在燒造工藝和雕琢構思上皆有獨到之處。此硯作魚形硯身,呈硃紅色。硯背襯以荷葉,荷葉及魚周於燒製前均着黑色,是極為稀見的古代文房藝術精品。 [8] 
硯作魚形,與“餘”諧音,荷魚相配,寓意連年有餘,吉祥富貴。硯背上方隸書:“給諫公賞”;中間另刻楷書小字銘:“離塵垢,伴文人,腹中書滿,同上龍門。”落款“宋開蕤”;下方刻有銘文兩行:“初頤園大司馬贈,宋開萊藏”。 [8] 
此外,硯台盒蓋之上亦刻銘文曰:“澄泥荷魚研,初頤園家舊物,河間吳棠湖購得收藏”。可知該硯後被清末書畫家、收藏家吳潯源先生收藏。1954年,明代荷魚硃砂澄泥硯由天津著名文物收藏家徐世章先生的親屬捐獻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8]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明 硃砂荷魚澄泥硯
  •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1368~1644年)
直徑18釐米 高10釐米 [9] 
此硯石質蒼黑純淨,石鼓形。直徑18釐米,厚10釐米。硯面開月牙形水池及弧形硯堂,水池之上有“內府之寶”方印,印兩側各一篇顧從義摹刻的“石鼓文”。硯底中部縱開長方形凹面,內書“石鼓”、“子子孫孫用之永保”、“東海顧從義摹勒上石”,凹面兩側亦分刻兩篇“石鼓文”,凹面之上刻有朱善旂題銘,表明他於道光辛丑(1841)年重資從曹紹橚處購得此硯並珍藏。硯體一週摹刻六篇“石鼓文”。
硯盒製造亦考究,紫檀木質,形狀亦仿石鼓。盒蓋一週雕刻花卉紋飾,中間鑲嵌白玉螭紋裝飾。盒身一週刻程瑤田《石鼓硯記》及孫效曾題詩。 [9] 
顧從義(1523~1588年),字汝和,號研山,上海人。官中書舍人,大理寺評事。他學識淵博,工書法、善繪畫。因得賜宮中之物石鼓硯石,即在其上摹刻石鼓文,便成現所見之硯。為此硯作記、題詩的程瑤田(1725~1814年)是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之一;孫效曾是清乾隆年間進士,善書法。這些題記、詩文更為此硯增加了文化意趣。 [9]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明 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硯
印璽
  •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宣統(1909~1911年)
長12.7釐米 寬12.7釐米 高10釐米
銀質,鈕為一蹲曲的龍形,龍體刻畫精細,龍形威武莊嚴。印面呈正方形,鐫陽文滿、漢兩種文體的篆書“祺皇貴太妃之寶”七字。龍鈕印是尊貴的象徵,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使用,此印即是清朝皇族用印。 [10] 
印文中所及祺皇貴太妃原本是清咸豐皇帝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系滿洲鑲黃旗頭等侍衞裕祥之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月二十四日出生,清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二十五日,納入宮中,侍奉咸豐帝。佟佳氏並非通過八旗選秀進入皇宮,而是直接由母家接入皇宮。端恪皇貴妃是咸豐皇帝所有後妃中最後去世的,是清朝唯一一位歷經五朝的后妃,亦是定陵妃園寢最後一個入葬的妃嬪。 [10] 
此印系清宣統皇帝為皇祖重製玉冊,改鐫玉寶時所制的銀印。清王朝滅亡後,宣統皇帝溥儀曾在天津靜園居留過一段時日,他帶出宮中的各種文物很多都留在了天津,此方印也在其中。從印文和鈕制看,這枚太妃印反映了清王朝的后妃用印製度,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清朝歷史的重要物證。此印是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唯一清朝後妃用印,它體積大,鐫工細緻,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10]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清 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
  •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長3.3釐米 寬3.3釐米 高1.1釐米
白玉質,覆鬥鈕。文字鐫刻精美,為白文“長於君相室鉨”六字。此璽為一枚戰國時期的官璽,長於君是人名,相室是職官名。人名與職官名連署,在古璽中非常少見。周叔弢先生捐贈。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戰國 長於君相室鉨玉璽
青銅器
  •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通高53釐米 口徑45.5釐米 腹圍148釐米
鼎,是殷周青銅器中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類,它既是炊器、盛食器,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此外,《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表明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
天津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王鼎通高53釐米,口徑45.5釐米,腹圍148釐米。該鼎附耳,直腹,獸蹄形足,並附蓋,蓋上有環和三個變形的鳥狀鈕,共有銘文六十字,分佈在鼎蓋內、口沿、腹部等處。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為慶賀勝利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經過並用於祭祀的史實。楚幽王,熊(寫作盦)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
楚王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李三孤堆是傳説中的楚王陵所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墳塋被打開,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壽縣銅器,是楚國器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土,震撼了中國文化界,同時也使各地文物商販雲集,地方官紳強取豪奪。當時的政府聞訊將繳獲的七百餘件文物封存於縣教育局,後移交省圖書館,解放後入藏安徽省博物館。另有一些文物流散各地,其中楚王鼎、豆、簋、勺、簠等十件銅器流至天津寶楚齋李氏,後入藏天津博物館。
楚王鼎就是這批楚器中形體較大、銘文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譽為“南北楚器之冠”。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銘文一樣的楚王鼎同時鑄造了兩件,另一件保存在國家博物館。
戰國 楚王盦悍鼎 戰國 楚王盦悍鼎
  • 秦 旬邑權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高6.5釐米 口徑8.3釐米 底徑9.5釐米
八角稜體,正視截面呈梯形,中空,器頂口有一長方形橫樑。橫樑左右兩側有陽文篆書“旬邑”,權體八面有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詔書。詔書書體為小篆,古樸勁健,兩詔銘文在秦權中較少見。
旬邑為地名,在陝西省。此權是秦始皇統一全國衡制,由政府頒發的標準衡器。
秦 旬邑權 秦 旬邑權
粉彩花卉形秋操吸杯
將一壺冰鎮過佳釀倒入此杯,通過荷花梗吸管吸上一大口,清涼瞬間沁透心脾。 [26] 

天津博物館文化活動

2018年國慶長假前,百度聯合全國10家知名博物館共同開啓“博物館奇遇季”,除了在這些博物館展開落地活動吸引遊客以外,百度“AI博物館計劃”也將陸續在這些博物館正式落地,為用户提供文物拍照識別、語音智能導覽等提升遊覽體驗的服務。天津博物館參加活動,在逛博物館的時候如果遇到看不懂的,也可以直接掏出手機打開百度App,直接拍照識別“百度一下”了。 [12] 

天津博物館機構設置

主要領導
館長:姚暘 [20] 
黨委書記:陳卓
黨委副書記:張玲
副館長:王建平
紀委書記:姜南
副館長:沈巖 [16] 
機構設置
天津博物館下設:黨委辦公室(人事部)、辦公室、保衞部、財務部、行政管理部、歷史研究部、器物研究部、書畫研究部、宣傳教育部、文物保護技術部、圖書資料部、圖像信息部、展覽設計部、經營部。 [19] 

天津博物館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
2008年
天津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1] 
2011年12月
天津博物館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三批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13] 
2020年10月30日
天津博物館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14] 
2021年3月
天津博物館掛牌為天津市首批“統一戰線教育實踐基 [15] 
2023年1月
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22] 

天津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天津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河西區平江道62號。
  • 門票價格
免費
  •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9:00~16:30,16:00停止領票(週一閉館)。
  • 交通路線
公交路線:可乘坐天津公交655路、668路、686路、868路、912路、835路(單程)、47路(單程)到天津博物館站下車;可乘坐天津公交529路、636路、641路、662路、675路、800路、826路、838路、906路到賓館南道站下車;可乘坐天津公交606路、636路、655路、675路、803路、912路、968路到文化中心公交站下車;
地鐵路線:可乘坐天津地鐵5號線、6號線到文化中心站下車前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