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河縣

鎖定
天河縣始置於唐朝貞觀四年,建縣長達一千三百餘年,今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之一部分。天河縣是仫佬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現今仫佬族民族文化保存完好。
中文名
天河縣
外文名
Tianhe county
始置於
始置於唐貞觀四年
建縣時間
長達一千三百餘年

天河縣歷史沿革

天河縣,始置於唐貞觀四年(630),縣治舊在東鄉中裏舊縣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裏勝村舊縣屯),明萬曆十九年(1591)遷於今天河街。初屬嶺南道粵州,唐高宗乾封中改稱宜州。宋初仍屬宜州,大觀元年(1107)割附融州;靖康元年(1126)復隸宜州(南宋時改稱慶遠府)。元代屬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後改為慶遠路總管府)。明代屬右江道慶遠府。清仍明制。民國時期,天河縣1912年1月-1913年2月屬廣西省慶遠府,1913年2月-1926年隸柳江道,1939年2月-1942年5月改稱廣西省第七區天,1942年5月-1949年改為廣西省第二區。1950年2月11日解放。1952年8月併入羅城縣。
天河境治沿革。史料記載:天河縣府北九十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里,東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百里。唐武德中,置天河縣,屬粵州,尋屬宜州。宋因之。大觀初,改隸融州。靖康初,復故。今城週二裏,編户十八里。天河舊城在縣西,唐置縣治此。《志》雲:宋時,天河縣治在高寨山下。明洪武二年,遷治蘭石村。正統七年,治甘場村。是時,縣未有城。正德十二年,始營土垣。嘉靖十三年,遷於福祿村,尋改築土城,後毀。萬曆九年,復營木城。明年,始以石,即今治也。

天河縣廢縣

明史記載:東璽廢縣,在(天河)縣東。唐置,屬粵州,尋屬宜州。五代時,馬氏因之。南漢廢入天河縣。澄海廢城,在(天河)縣東南,宋置戍守處也。景德四年,澄海軍較陳進作亂,據宜州,既而轉攻天河寨,官軍敗之,即此城。尋廢。

天河縣山水考

甘場山,在(天河)縣治東。形如幞頭,巖險可恃,縣治倚其麓。又東二里曰鳳頭山,山形昂聳,因名。榜山,在縣西三里,形如掛榜。又西里許曰穿山,以石竇相通也。又交椅山,在縣西五里,山形迴環,因名。高寨山,縣西二十里。舊縣治在其下。其相近者曰北陵山,麓有水泉。又烏山,在縣西三十里,峯巒高峻,上有泉,民恃險築寨其上。且福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勢高聳,綿亙數里,縣之鎮山也。
龍江,在(天河)縣西南。自貴州獨山州流入界,又東南流達於府城北。三潮水,在縣西十里,源出北陵山,注於龍江。其水一日三潮,潮至漲滿,潮退則其流一線,可以溉田。民受其利,謂之聖水。東小江,水在縣東。發源羅城縣界,流入境,注於龍江。又有東北小江水,亦自羅城縣流入境,二流分導,下流複合入於龍江。居民引以溉田,為利甚溥。思吾溪,在縣東南二里,下流亦入龍江。
德謹寨,在(天河)縣北,宋置。又西有江堡,《宋志》:大觀三年,與縣俱屬融州。靖康初,復舊。元廢。《志》雲:縣有歸仁、思農二鎮土巡司。江口渡,在縣南二十里,通道所經。縣北三十里又有清潭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