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縣天池

鎖定
文縣天池,又稱洋湯天池古稱“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支流洋湯河上游,水域面積0.8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萬立方米,湖面海拔1728米。天池形如葫蘆,九曲十八彎,是國內有名的高山湖泊。 [1-2]  湖畔建有洋湯廟,迴廊中歷代文人題詠甚多,歲月更替,湮於荒草,20世紀90年代重修。 [3-5] 
依託水面資源及周邊森林資源,湖區已經建成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甘肅省省級地質公園。 [6]  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7] 
中文名
文縣天池
外文名
Wenxian Heaven Lake
地理位置
甘肅隴南文縣天池鎮
面    積
0.88 km²
海    拔
2400餘米 [3] 
水    深
97米 [1]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支流洋湯河
別    名
洋湯天池
天魏湫

文縣天池位置境域

文縣天池的位置及水系構成 文縣天池的位置及水系構成
文縣天池,即洋湯天池,舊稱天魏湫,為國內著名的高山堰塞湖類型的淡水湖泊,地處文縣縣城北約100千米天池鎮(原屯寨鄉)天池村,海拔1750米的山地上,天池四周有9個大灣和108個小曲,湖面呈葫蘆形,長2.15千米,最大寬度0.65千米,水域面積0.88平方千米(約1200畝 [5]  ),周長20餘千米,最大水深75米,平均水深29.3米,蓄水量2578萬立方米(一説3200萬立方米 [5]  ),湖面海拔1728米,水體透明,無污染,堰塞壩高約90.0米,壩頂寬150~200米,由西向東傾斜。 [3]  [4]  [5] 
文縣天池全景 文縣天池全景

文縣天池形成原因

文縣天池為一典型的高山堰塞湖。成湖於宋代之前,系因地震引起月流山山體巖崩,在月流山與騎馬山之間形成巖流堰塞壩,將洋湯河上游一北支山澗注堵,遂儲水而成湖。堰塞壩相對高度90米,壩頂較平坦,頂寬度150~100米由西向東自然傾斜,坡度約有100°,壩臨池一側坡度較緩,在25°左右;背池一側坡度較陡,大約在35~40°。 [8] 
同時,原始地殼不同部位受到強烈的擠壓、拉伸和扭動,產生褶皺、斷裂或扭曲。並伴隨火山爆發和地震,出現高高的隆起和深深的沉降,構成了獨特的地質骨架,形成了神奇的高峯、峽谷、水網、湖泊,留下了眾多的火山遺蹟和地震遺蹟。 [9] 

文縣天池水文特徵

文縣天池的湖水,既是流域內地表水的總彙,又是地下水在天池的露頭,由於地熱作用,在冬天,湖水温度仍能保持在18℃左右。其湖水的特種化學成份、氣體成份、礦化度有待於更進一步的科學分析。但是經初步化驗,天池水的鍶含量為0.582毫克/升,屬富鍶飲用礦泉水。其開發前景非常廣闊。
根據1994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測量數據顯示:天池池長2.15千米,最寬0.65千米,平均寬0.41千米,面積0.88平方千米;最大水深82.1米,平均水深20.3米,相應容積0.257×10立方米。 [8] 

文縣天池水系構成

文縣天池,是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的支流洋湯河的源頭之一。湖水經由堰下五指洞滲出,瀉入天池腳下的洋湯河。 [3]  洋湯河,舊志稱洋湯水,是文縣境內流入白龍江的四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文縣天池鄉(原屯寨鄉)的柳團梁,全長44.5千米,集水面積542.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6.44立方米/秒。由44條小溝溪彙集而成。經天池鄉(原屯寨鄉)、橋頭鄉、到尖山鄉的河口村流入白龍江。上游洋湯河林場植被良好,並有天然水庫“天池",水量穩定、比降大、水流急,易造人工水頭,為發展兩泵提灌和農村小水電提供了有利條件。理論藴藏電能1.67萬千瓦,已開發小水電站7座,裝機容量0.9163萬千瓦。 [10-11] 

文縣天池地理環境

文縣天池地質地貌

文縣天池周邊地形 文縣天池周邊地形
文縣天池地處川滇南北構造體系和秦嶺崑崙山東西構造部位的結合部,又是祁——呂——賀山字構造體系的拐角處,形成孤形構造帶,各種地形縱橫交錯,更有許多旋扭與斜交,地質情況十分複雜,是歷史上著名的多震地區之一。 [8] 
文縣天池周邊地形 文縣天池周邊地形
天池位於插崗梁山區,插崗梁,從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大婭壑分二大支由西北向東南伸展進入文縣,其一是野豬關樑子,經文縣白水江以北,白龍江以南地區,主峯淨各留山(海拔3640米)順中寨一路到石雞壩鄉種樹坪止,即中路河與白水江匯合處:其二是阿爾格梁在中寨鄉白馬池總梁的窮藥山(海拔4152米),至此又分為三支∶第一支向西北,主峯在天池鄉洋湯天池以北的亂山子(海拔3740米),再向東南形成羊虎山(海拔3077米)到橋頭鄉的安子坡,臨江鄉及舍書鄉,即白龍江西岸洋湯河與白龍江匯合處、龍巴河與白龍江匯合處止;第二分支主峯雄黃山(海拔4187米)向東南形成高樓山,其主峯金子山(海拔3113米)經尚德鎮放馬山(海拔2952米)到玉壘鄉的白龍江、白水江匯合處止;第三分支主峯五花山(海拔3983米)沿堡子壩鄉西側至石坊鄉東峪口,即白水江與馬連河匯合處止。這些山嶺形成文縣白水江以北、白龍江以南插崗梁山地。 [12]  天池周山體有月流山、麥地梁、雨家山,草坡山、騎馬山等,高度都在3500米以上,池面海拔1728米。 [8] 

文縣天池氣候條件

文縣天池區域,屬大陸性北亞熱帶温帶過渡的季風氣候,湖濱地形起伏多變,海拔差異懸殊,加之森林植被調節,氣候呈多樣性變化,垂直地帶性分佈明顯。海拔在1100-1700米之間的山區為暖温帶,海拔在1700-2000米地區為中温帶,隨高程上升,温度下降,雨量增加,呈陰濕多雨特徵,寒温帶為2000米以上的高山寒冷陰濕區,冬季凍土層可達30釐米。 [8] 

文縣天池自然資源

文縣天池湖面海拔1750米,水面0.12萬畝,四周淺中間深,最深為75米,天池四周羣山起伏,植被良好,水體常年透明度大,終年水温較低,池中生長有裂腹魚類和蚌類。 [13]  1984、1985年文縣曾在天池人工大量投放魚苗。開展人工養殖。 [14] 
文縣天池地域內,森林資源豐富,天池森林公園,總面積4.8萬畝,其中林業用地4.70萬畝,有林地2.9萬畝,疏林地0.5萬畝,灌木林地1.30萬畝。 [15] 

文縣天池治理開發

文縣天池交通建設

文縣天池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公路有:
趙天公路(文縣鄉公路X496),從甘川公路橋頭鄉趙家壩起,入洋湯河谷經橋頭。屯寨兩鄉,至洋湯天池,全長27.5千米。1957年12月開工,分三段修建,1975年完成全線工程。完成土、石方25.8萬立方米。1987年,國家以工代賑投資28萬元進行改建整修。 [16]  1989年前,四級路20千米,等外公路7.5千米。 [17]  2003年進行了改造,後三級19.5千米,四級 8千米。 [18] 
運營有文縣內班線:文縣一天池93千米。 [19] 
2007年,完成天池景區公路(連接國道212線),建設規模28千米,總投資 1680萬元,公路等級三級。
文縣汽車客運站,位於文縣縣城濱河路。分別發往武都、橋頭、臨江、口頭壩、鐵樓、碧口、九寨溝、成都、蘭州、西安、漢中、天水等地。可到達文縣天池、五花山、白馬河、碧口碧峯溝、碧口石龍溝等景區點。 [20] 
截止2007年,洋湯天池有機動旅遊船3只,年平均客運0.25萬人(次)。 [21] 

文縣天池引水灌溉

1958年,開工修建由屯寨鄉天池至梨坪鄉趙村的天池渠,日出勤人數5.2萬餘人。天池渠苦戰一年,投勞48.15萬個,工程費開支11.77萬元,完成開挖渠道18.41千米。 [22] 

文縣天池旅遊開發

景區山門 景區山門
文縣天池景區,位於文縣天池鄉境內洋湯河源頭的雄黃山麓,東經104°44'40",北緯33°15'15",距縣城西北方85千米,距九寨溝風景區164千米。湖面海拔1728米,水域面積0.88平方千米,湖周方圓約40華里,水最深處75米,屬高山堰塞湖,是蘭州至九寨溝黃金旅遊線上的一個著名風景區。
文縣天池景區,由飲馬池、仙女池、盆景池、天魏山、天門山、天門大峽谷、天門山瀑布、卧龍坪、曙光坪、奇石灘、觀音崖等景區(點)組成。整個景區面積達150平方千米。
天池景區東南低,西北高。景區入口處洋湯寨最低海拔1233米,雄黃山最高海拔4187米,屬典型的亞熱帶向北暖温帶過渡區,立體垂直氣候。區內地形地貌複雜、獨特,生物物種繁多,動植物資源豐富,地震地質遺蹟眾多,構成了景色多變幻,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觀。
文縣天池景區,是甘肅省境內獨一無二的高山湖泊,動植物資源、地質地震遺蹟、白馬人少數民族風情於一體的著名景區。1993年,文縣天池景區被甘肅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3年,旅遊歌曲"天池美"VCD光盤由成都唱片公司向全國出版發行,2005年9月被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2005年12月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3]  2005年,編制完成了《文縣天池景區總體規劃》,2006年,編制完成了《文縣天池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2006年9月,文縣天池景區被甘肅省旅遊協會、省電視台評選為"甘肅省十大景區"。 [24]  2018年1月份,文縣天池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7] 

文縣天池流域概況

文縣天池行政建制

2004年,屯寨鄉更名為天池鄉。天池鄉,原名屯寨鄉因駐地在屯寨村而得名,是古代文縣四大邊寨之一。2004年10月改為天池鄉,後又改鎮,鄉政府駐地屯寨村,轄8個村,即屯寨、芝麻、鷂子坪、關坪、李村、白馬廟、王家莊、天池,35個村民小組。(截止2007年數據) [25] 

文縣天池社會經濟

天池鄉,位於文縣北部,洋湯河上游,東鄰梨坪鄉,南接橋頭鄉,西連堡子壩鄉,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接壤。洋湯河流經全境,有道梁溝等5條溪流匯入。地理座標為東經104"46'40",北緯33"10'00"。鄉政府駐地屯寨村,海拔1160米。南北寬21千米,東西長22千米,總面積25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08萬畝,年平均氣温14.8℃,無霜期266天,年平均降雨量 451.6毫米。
境內山高溝深,大部村落在洋湯河兩岸高半山,雖有公路通洋湯寨,但山村多,交通不便。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洋芋、花蕎、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藥材、花椒、辣椒、核桃、油料。尤以辣椒產量大、質量好遠銷省內外。境內洋湯寨一帶盛產名貴藥材蟲草,人工培養蟲草的科研工作亦正在洋湯寨地區進行。
1989年糧食總產1349噸,人均佔有226公斤;2007年,糧食總產1612噸,人均佔有糧234公斤。1989年,經濟總收入217.10萬元,人均純收入313元;2007年,經濟總收入1106 萬元,人均純收入1099元。 [3]  [4] 

文縣天池民間文藝

文縣儺舞"池哥晝",又稱"鬼面子",因表演時頭戴面具,亦稱"白馬面具舞"。在白馬藏族語言裏,"池哥"意思是山神,"晝"就是舞蹈。"池哥晝"主要流傳在甘肅省文縣鐵樓藏族鄉的十二個村寨和石雞壩鎮、天池鎮等地,是白馬人對祖先的信仰和崇拜裏繼承下來的民族舞蹈。"池哥晝"古樸、粗獷、豪放,充滿了神秘的宗教氣氛和濃郁的娛樂色彩,是集"舞、歌、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藝術。 [26] 

文縣天池民間傳説

天池周圍有仙女釣魚石、大象嘴、獅子包等景點。歷代文人墨客遊者甚多,留有不少名句。古人楊榮春有詠天池詩云:“十里煙波望渺然,銀河倒掛白雲邊。谷深霧合常疑雨,地廣雲開一見天。曲曲遙連青樹轉,灣灣斜影翠峯懸。清瀠一派自千古,太乙昆明能幾年。" [27] 
天池所在地域有一個關於天池的傳説。文縣北天魏山的林陰深處,住着兩位孤老,人稱邱家爺、邱家婆。一天,有一位秀才打扮的人來到二老家。對邱老説:“你們兩位老人離開這裏,搬到高山頂上去住,這裏要發大水,而且震動很大,很不安全。"二老初時不信,但又經不住客人的認真勸説,便搬在一個小山包上住下。當天晚上,忽然天黑地暗,烏雲滾滾,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至,真有天翻地覆之勢。次日風定雲散,天魏山下成了浩浩汪洋的大池,以後人們便將池叫“天池”。 [28] 

文縣天池古蹟

洋湯廟,位於縣西60千米處,今屯寨鄉。舊志載:唐進士岐山龍尾溝人蹇雷寶任廣昭節度使,為避安祿山亂,棄家修道,卒於此為神。宋敕封為洋湯大海平波敏澤龍王。 [29] 
洋湯廟 洋湯廟
天池鄉洋湯寨村遺存有清代李應升靠經營中藥材發家後建的四合院,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為兩層土木結構懸山穿鬥式一門兩進日字型轉角樓,以雕刻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環境舒適雅緻,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的格局,現為4A級景區。 [30] 
參考資料
  • 1.    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  .甘肅文縣網.2009-11-05[引用日期2014-07-01]
  • 2.    肅文縣黃林溝國家濕地公園:靈山秀水藏深閨(圖)  .甘肅新聞網.2014-06-19[引用日期2018-01-05]
  • 3.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61
  • 4.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28-129
  • 5.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52
  • 6.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24
  • 7.    我市新增3家4A級旅遊景區  .隴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8-02-10]
  • 8.    姜加虎,竇鴻身.文縣天池環境調查[J].海洋湖沼通報,1997(01):13-17.
  • 9.    姚寶貴.文縣天池[J].甘肅地質,2017,26(01):95.
  • 10.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151
  • 11.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84
  • 12.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72
  • 13.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308
  • 14.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175
  • 15.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181
  • 16.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356-357
  • 17.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251
  • 18.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252
  • 19.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266
  • 20.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349
  • 21.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270
  • 22.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312
  • 23.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336
  • 24.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345
  • 25.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37-38
  • 26.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540-541
  • 27.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231
  • 28.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969
  • 29.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文縣誌》.: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861
  • 30.    文縣誌編纂委員會編.文縣誌1989-2007.北 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0:6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