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格計劃

鎖定
“天格計劃”,全稱“空間分佈式伽馬射線暴探測網”(Gamma Ray Integrated Detectors, GRID),寓意“天道酬勤,格物致知”,是一項專門用於探測短伽馬射線暴的天文探測項目。該項目由清華大學發起,天儀研究院為工程任務總體,還將聯合國內外高校相關院系共同研製、開發短伽馬射線暴探測微小衞星。 [1] 
天格計劃的目標是利用微小衞星搭建全天伽馬射線監視網絡,用以探測和定位來自宇宙的一類天文現象——伽馬射線暴。天格計劃預計利用10-30顆立方星在500-60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進行組網,在2018~2023年內逐步完成。不同於傳統大衞星搭載大載荷的天文項目形式,天格計劃通過立方星組網的形式,不僅可以實現類似的功能,還能降低風險與成本。 [2] 
“天格計劃”首顆實驗衞星的探測器載荷採用了新型閃爍晶體與半導體光電倍增器件實現對於空間伽馬射線的探測。系統核心採用32位微控制器設計實現,載荷重量780克,能量範圍10 keV-2 MeV,實驗衞星國際空間飛行器編號43663。 [3] 
不同於其他項目,天格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學生培養,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生項目,團隊學生成員先後在中國天文學年會、國際空間科學大會(COSPAR)等國內外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 [3]  並在《Esperimental AStronomy》雜誌上撰寫發表天格的第一篇科學論文。
中文名
天格計劃
外文名
Gamma Ray Integrated Detectors
別    名
空間分佈式伽馬射線暴探測網
項目主體
清華大學,天儀研究院

天格計劃發展歷史

2017年9月22日,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和天儀研究院宣佈聯合啓動“天格計劃”,預計在2018年至2023年內發射24顆微小衞星,專門用於探測短伽馬射線暴。後者被認為是引力波在伽馬射線波段的電磁對應體,有助於理解極端條件下的天體物理過程。 [1] 
天格計劃 天格計劃
2018年10月29日 10月29日8點43分,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的四顆衞星搭載長征二號丙型運載火箭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其中,銅川一號是“天格計劃”首發驗證試驗衞星。 [2] 
2018年11月9日晚,衞星上電成功,11月14日,“天格計劃”完成基本任務調試,通過了初步自檢測試,表明載荷探測器的各項功能正常、符合設計指標,接下來學生團隊將逐步開展各項定標測試和科學目標觀測。 [3] 
天格計劃 天格計劃
2020年6月7日,清華大學2020年招生宣傳片《追光少年》發佈。其中的動人故事改編自清華大學“天格計劃”的真實事件:講述了一羣21歲的少年,自主研發衞星載荷,併發射到了太空。在發射前一個月的時候,他們遇到了重重困難,卻拼盡全力、絕不言棄。 [4] 
2023年1月15日11時14分,清華大學發起的“天格計劃”合作組4所高校學生自研的4顆衞星載荷成功發射。包括:清華大學的GRID-05B(搭載於長光衞星MF02A07星)、南京大學和四川大學共同研製的GRID-06B(搭載長光衞星MF02A04星)、GRID-08B(搭載天儀研究院TY-28號星)、北京師範大學的GRID-07(搭載天儀研究院TY-28號星)。 [5] 

天格計劃觀測發現

目前,”天格計劃“探測器已在軌完成了基本功能的測試,完成了探測器電壓電流曲線掃描、科學數據儲存與傳輸等部分系統功能測試及探測器標定工作,確認了天格載荷在軌工作狀態。下一階段,“天格計劃”將與20餘所國內外高校合作,在導師團隊、學生指導、人才培養、科學數據分析、後續衞星研製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