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擇

(2020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天擇》是2020年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以民國十八年年饉之後渭北高原農民生活為背景,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以渭北人民急公好義、勤勞質樸、不怕犧牲、追求真理為主線,形象地展現了在舊社會、生活在底層的勞苦大眾生存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
書    名
天擇
作    者
楊柏峯
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9518818

天擇內容簡介

本書以民國十八年年饉之後渭北高原農民生活為背景,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以渭北人民急公好義、勤勞質樸、不怕犧牲、追求真理為主線,故事熱點不斷轉換,騰挪轉折,揮揮灑灑,形象地刻畫出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初普通農民的生活遭遇,展現了在舊社會、生活在底層的勞苦大眾生存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 [1] 

天擇圖書目錄

和 谷
小説《天擇》的作者楊柏峯是我的一個鄉黨,都是銅川王益黃堡人,準確點講,是一個小鄉黨,但並不認識。當看到他的小説文稿時,讓人耳目一新,欣慰銅川這小小的一方山水文氣旺盛,在文學創作方面又多了一個新人。
這部小説,講述的是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歷史背景的故事,距今光陰遙遠,作者肯定不可能參與其間。但通篇瀏覽下來,直觀的看法是內容豐沛,語言質樸,情景生動。感覺不到有絲毫的胡謅亂編,看不到為了故弄玄虛而生造橋段,所展現出的就是那個時代一段艱難困苦的歷史畫卷,觸動着人們內心深處對黃土地的無限眷戀,和對革命歲月的深深敬意。
小説以農耕文化為切入點,騰挪轉折,揮揮灑灑,把我們這片土地上所特有的耀州瓷展示得形象而神秘。在興修水利中,在處理家庭矛盾中,把鄉賢在社會底層的作用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文中還提到了雲槐書院的白先生,以及劉旅長的掛甲歸隱,體現出鄉賢文化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納紗繡、龍柏芽、陳爐石,還有白水縣倉頡廟的《廣武將軍碑》,這些,都是實實在在地存在,作者巧妙地展現在小説當中,特別是有些段落的描寫直通人的內心。這樣,就為其賦予了靈性的光芒。
銅川的霸王窯階級教育館,自1977年閉館至今已經有四十餘年,現在,人們鮮有提及。作者形象地詮釋了“沒奈何、下炭窠”和“緊三鞭、慢三鞭、不緊不慢又三鞭”。將以鷂子高三為代表的關中紅拳、刀客、俠義與革命雜揉到一體,從一個側面展現出武俠文化對政治主張的影響力。老城的描寫,也有可圈可點,像陳爐古鎮、富平老城、灃河渡口、籤事衚衕、棗刺衚衕以及直羅鎮等,還有三原縣的小磨香油、耀州鹹湯面、耀州窯旁邊的關帝廟,這些都體現出頗有特色的風土人情。
在紅色文化方面,作者以革命烈士捨生忘死為主線,既有根據地,也有地下黨,還有基層蘇維埃政權的對敵鬥爭,展現出面對白色恐怖和殘酷鎮壓,不同角色革命意志堅定性的不同,用反派和投降派襯托出革命烈士的錚錚鐵骨和視死如歸的無畏情懷。
小説通篇以敍事為主,插敍、倒敍。用筆方面比較有特色。其中一大特色,就是畫面鏡頭感很強。讀到有些章節和段落,彷彿身臨其境,讀者的目光和思想像是被作者用筆引導到了場景當中,這樣的段落貫穿於小説始終。另一大特色,是一些人物的獨白。作者用筆細膩、獨到,給不同的角色賦予了不同的內心境界,形神兼備,細緻入微。還有一大特色,是對比和隱喻。悠閒的農耕生活對比火熱的革命生涯,隱喻着革命者為之所奮鬥的目的,就是要讓耕者有其田,安居樂業。
總的看,這部小説,作者還是下了一番硬功夫的,有一定的文學價值。當然,還有一些不足。像這樣題材的小説,應當寫得更加雄渾厚重一些才好。作者在一些事件的描述上點到為止,並沒有展開寫,讓人覺得有些惋惜。
代之為序。
2020年3月26日於西安明勝街

天擇作者簡介

楊柏峯,男,46歲,陝西銅川人,銅川市應急管理局幹部。作為土生土長的銅川人,作者對家鄉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自2017年9月份起,通過了解各地的民間故事和鄉間口口相傳的歷史典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寫成此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