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山走廊

(社會)

鎖定
天山走廊是新疆三條山脈中的脊樑,是河西走廊的延續,是絲綢古道銜接歐亞大陸的關鍵地段,是資源走廊,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通道,是開發西部的有力支撐。
中文名
天山走廊
外文名
Tianshan corridor
地理位置
中國新疆

天山走廊新疆的脊樑

在新疆的三條山脈中,天山無疑是其地理格局中的脊樑,而且還是其歷史之書的書脊。 [1] 
天山走廊 天山走廊
山脈給人的感覺通常是屏障和阻隔,但天山是一個網狀的、龐大的走廊。

天山走廊東西文明天山結

天山兩條東西向通道是亞洲最重要的走廊,孤獨的華夏文明與印歐文明由此得以溝通與融合。

天山走廊條條道路出天山

如果説東西向通道是天山走廊的“ 大動脈”,那一條條南北向通道則是“毛細血管”。

天山走廊亞洲的十字路口

因為處在歐亞大陸綠洲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南北相分、印歐文明與華夏文明東西相接的過渡區域,所以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能像天山這樣,有着如此斑斕多彩的人種、族羣、宗教、藝術、物種、科技的交流與融合。天山以其四通八達的道路系統,將散落於亞洲各地的多種文明召集在一起,匯成大海,同時又通過這些血管般的道路,散播向四面八方。

天山走廊走廊簡介

所謂走廊,從地理角度來説,指的是連接兩個地域之間的狹長自然通道。相對於通道兩側來説,它地勢平坦,易於通行,既帶給人們遷徙往來的便利,也常常成為聚居與牧耕的場所。
廣為人知的是甘肅河西走廊,它東起武威、西至玉門關,夾於祁連山和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之間,長約1000公里,寬數十公里至上百公里。還有東北遼西走廊,由山海關至錦州,是長200公里、寬8至20公里的狹長平原。與兩者相比,天山走廊是一個更為宏大的複合走廊。 [1] 
這條東西綿延2500公里(中國境內為1760公里),南北伸展250至300公里的緯向山系,就像一個長島伸進中亞內陸一望無際的乾旱沙漠地帶:南邊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北邊是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以及伊犁河下游的薩雷耶西克阿特勞沙漠、楚河與塔拉斯河下游的莫因庫姆沙漠。
冰雪融水養育的綠洲,在天山的南麓和北麓呈串珠狀分佈,像給在沙海中“航行”的人們提供了一座座綠色“港灣”,從而在南北連綴起了兩條倚天山臨荒漠的東西向通道。 [1] 
天山走廊 天山走廊
南道在漢代時被稱為絲綢之路的“中道”;北道在唐代時被稱為絲綢之路的“新北道”(絲綢之路只是天山走廊的某個歷史階段,因為遠在成為絲綢貿易的商路之前,天山走廊就已經作為人類族羣遷徙的重要通道而存在)。
在南道與北道之間還有一條“天山中道”:哈密-托克遜-巴侖台-巴音布魯克-伊寧。它既可走最捷近的托克遜以西的阿拉溝,翻越奎先達坂至巴侖台,也可經由托克遜西南的覺羅塔格、焉耆盆地的和碩與和靜。
由於阿拉溝已發現距今2300多前的古墓羣以及令考古界震驚的大量金器,同時還保存有唐代的烽燧與戍堡遺址,因此經由阿拉溝的這條東西向通道不容小視。
天山走廊的重要性還在於它和周邊地理走廊的緊密聯繫,從而成為中亞地區東西南北交匯的一個重要樞紐。天山南道在樓蘭、喀什,分別與沿塔里木盆地南緣而行的絲綢之路南道相會合,此外,由庫車、巴楚向南,還有沿和闐河、葉爾羌河而行的古道,將天山南道與絲綢之路南道連接起來。 [1] 
和一般的地理走廊不同,天山雖然總體上是一個東西走向的山脈—盆地組合,但它內部諸山脈的延伸卻是順着東北和西北這兩個方向走着曲折的Z字形,因此,天山山系就像這兩組走向的山脈交織成的菱形格狀“山網”,而眾多的山間盆地就構成了“山網”中的“網眼”。
這種地理格局決定了天山走廊的走向往往不是一個貫通的低地,它不時需要翻越這些山脈之網,幸好這些山脈常有地方被斷裂錯開,形成便於通過的谷地或達坂(即埡口)。同時,憑藉一些重要的達坂,還形成了多條翻越天山的南北通道,由此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天山走廊道路系統。 [1] 
“天山走廊”是河西走廊的延續,是絲綢古道銜接歐亞大陸的關鍵地段,是資源走廊,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通道,是開發西部的有力支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