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雨,鸠逐妇"是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物候类气象谚语,指雄斑鸠在阴雨前驱逐雌斑鸠的自然现象被视为降雨征兆 [1]。三国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最早记载"鹁鸠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揭示该谚语的生物学观察基础 [4]。唐宋诗词中多有化用,如欧阳修"鸠呼妇归鸣且喜"、黄淮"弹杀林间逐妇鸠",既印证谚语传播广度,也拓展其文学意象 [1] [3]。该谚语与"朝霞不出门"等共同构成传统天气预测体系,2018年百度汉语仍将其作为唐代气象文献收录 [2]。
- 出 处
- 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 类 别
- 物候气象谚语 [2]
- 对应现象
- 呼妇则晴 [1]
- 文学载体
- 《声律启蒙》对仗句式
- 应用场景
- 农耕社会天气预测
- 典型诗例
- 黄淮《悯雨》 [3]
起源与文献记载
播报编辑
该谚语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吴国陆玑的生物学著作店设键,《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详细记载斑鸠"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台汗之"的习性,明确指出"乎店骗天将雨,台体热鸠逐妇"的天气占验规律 [4]。唐代被收录入气象谚语集录,与"乾星照湿循背拒土翻嫌"等并列传播 [2]。宋代《声律启蒙》以"雨晴鸠唤妇"的对仗句式,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文学轿寒组章驼页精意象。
科学解释
播报编辑
根据古人观察,雄斑鸠在气压降低的阴雨前夕会发出特定频率鸣叫,若雌斑鸠未及时回应,雄鸟会表现出驱逐行为。这种生态习性被总结为两套预测系统:雄鸠驱逐雌鸠("逐妇")预示降雨,晴天后呼唤回归("呼妇")则象征转晴 [1]。现代动物行为学研究显示,斑鸠对湿度变化敏感,其求偶行为确实与气象条件存在关联 [4]。
文学应用
播报编辑
该谚语在文学创作中衍生出多种典故形态,苏轼"欲学唤雨鸠"借斑鸠意象抒写政治抱负,陆游"世事雨晴鸠"将天气预测升华为人生哲理 [4]。明代黄淮《悯雨》直接引用谚语,通过"弹杀逐妇鸠"的夸张想象,表达对连绵阴雨导致农业灾害的忧思 [3]。清代《二郎神》词中"鹁鸠唤雨"的描写,更成为词牌创作的固定意象 [4]。
文化意义
播报编辑
作为物候类谚语代表,该说反映了古代"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将动物行为与气象变化建立经验关联。在占雨谚语体系中,它与天象观测类(如"朝霞不出门")、物候变化类共同构成传统气象预测的三维框架 [2]。2022年中华网文化频道仍将其列为经典天气谚语,印证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