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寶戰爭

鎖定
天寶戰爭是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唐朝南詔吐蕃間的戰爭。 [46] 
隋朝中期,少數民族控制雲南地區,並且獨立於隋朝之外。唐朝結束隋末嚴重分裂大亂,唐朝統一漢地之後,扶持南詔,並且冊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天寶年間唐朝雲南太守張虔陀、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殘暴的對待南詔,張虔陀還姦淫了南詔王(雲南王)閣羅鳳的妻子與孩子。張虔陀還多次向閣羅鳳索取,閣羅鳳大多數情況下不答應。張虔陀派人辱罵閣羅鳳,並且密奏狀告閣羅鳳。閣羅鳳憤怒怨恨,因此在天寶九年(750年)發兵反攻,包圍張虔陀,殺死了他。 [1]  天寶十年(751年),鮮于仲通、李宓、何履光分別率軍進攻南詔。鮮于仲通、李宓都遭遇失敗。(有爭議説李宓取得勝利,並且取勝後返回了長安,被皇帝接見。)何履光取得了勝利。因這次戰爭發生在唐天寶九年(750年)至天寶十四年(755年),所以被稱“天寶戰爭”。戰後,南詔歸順吐蕃。 [45] 
名    稱
天寶戰爭
發生時間
751年 至 754年
地    點
雲南
參戰方
南詔、唐朝、吐蕃
結    果
唐軍失敗,南詔歸附吐蕃
主要指揮官
閣羅鳳,李宓

天寶戰爭戰爭背景

天寶戰爭南詔軍隊

隋朝中期短暫征討雲南,但是第二年少數民族政權就再次控制雲南以及周邊地區、並且獨立於隋朝之外,成為後來南詔的前身。羌人南下將高大的西北馬帶到了雲南地區,這種戰馬身材高大肌肉飽滿,故能負擔起人馬俱裝的重量。這為後來南詔重騎兵提供了戰馬來源。南詔軍隊有44%是騎兵,並且有相當高比例的重甲騎兵,“步軍二百隊,馬軍一百隊夾道排立,帶甲馬六十隊引前”,“馬軍一百三十隊、步軍一百七十隊,夾道排立”,“馬軍一百隊,步軍三百人夾道排立”,“馬步軍三百隊夾路排立”,“馬步軍排隊二十餘里”。根據《蠻書》,南詔國的軍隊按照不同兵種的用途來劃分,可以劃分為重騎兵、通用騎兵、重步兵、輕步兵四大類。 其中騎兵、重騎兵重甲騎兵的比例不低。 [2] 
南詔全民皆兵,強壯的人作為戰兵,騎兵,還選拔各地士兵作為重步兵羅苴子,羅苴子戴着紅色的頭盔,有鎧甲與盾牌,能揹着鎧甲與盾牌走險如飛。 [3]  南詔屬下還有望苴蠻,善於騎馬作戰,擅長使用矛和劍,用鎧甲保護胸腹,頭盔上皆插貓牛尾,馳突若神。南詔出兵時,以望苴子為前鋒。 [4] 

天寶戰爭唐軍空額

武則天造成的唐朝內部政鬥導致唐軍大批人員回家,不當兵,不出徵。“天下忠勇之士,萬分未用其一”,武則天時期各地唐軍的實際數量已經遠遠低於額定數量,還影響的之後的唐玄宗時期各地的實際唐軍數量遠低於當地額定的唐軍數量。《太白陰經》記載“朔方、河西,一人二匹。范陽、河東、隴右、安西、北庭,則二人三匹。平盧、劍南,則一人一匹”。 [5]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河西節度使……玉門軍……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記載兵員數1000人,但是實際只有300人,證明了唐軍實際兵員數遠少於額定兵員數(“管兵”數),還證明河西的玉門軍實際有300人、600匹馬,正與《太白陰經》記載的河西唐軍每人兩匹馬(“河西,一人二匹”)相符。可見,當時唐軍的實際數量遠少於額定數量,遠少於記載的數量、賬面賬面數量。而且《太白陰經》記載的唐軍的人馬比例是可信的。《太白陰經》記載劍南地區唐軍人馬比例是1:1,《舊唐書》記載劍南地區的唐軍有馬2000匹,可知劍南地區唐軍實際數量為2000人。而在天寶戰爭裏,唐軍軍隊數量顯然被嚴重誇大了。 [6-7]  唐玄宗時期各地唐軍的數量都是被嚴重誇大了的,唐軍依靠精兵路線,經常以少勝多,打下並且統治龐大疆域。但是如果是昏庸的將領指揮軍隊,或者面對比自己多百倍的敵軍,就有可能遭遇失敗。而史料記載的徵南詔時唐軍數量與唐軍損失數量都是被嚴重誇大了的。
開元十七年(729年),巂州都督張守素指揮唐軍擊破西南蠻,攻克昆明及鹽城,殺獲萬人。 [8-9] 
何履光率唐軍徵雲南,唐軍攻佔安寧城及五鹽井,獲得勝利,復立馬援銅柱,然後返回。 [10-11] 
天寶八年(749年),唐軍的精兵猛將都到西北邊攻打吐蕃,中原地區與西南地區缺乏軍隊。 [12] 
唐朝在天寶年間日趨腐敗,唐玄宗晚年昏聵,不理朝政,奸臣楊國忠結交北方的大將哥舒翰,與東北方向的大將安祿山交惡。 [13]  天寶九年(750年),在楊國忠的推薦下,鮮于仲通成為劍南節度使。 [14] 

天寶戰爭戰爭起因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皮邏閣被唐朝賜名歸義,封為雲南王。 [15] 
天寶七年(748年),皮邏閣(歸義)去世,唐朝皇帝下詔立皮邏閣的兒子閣羅鳳為雲南王。不久,鮮于仲通任劍南節度使,張虔陀任雲南太守。鮮于仲通器量狹小、性情急躁並且缺少智謀,張虔陀矯詐。依照舊例,南詔王經常與妻子、孩子謁見都督,張虔陀卻趁機姦淫了閣羅鳳的妻子與孩子。張虔陀還多次向閣羅鳳索取,閣羅鳳大多數情況下不答應。於是張虔陀派人辱罵閣羅鳳,並且密奏狀告閣羅鳳。閣羅鳳憤怒怨恨,因此在天寶九年(750年)發兵反攻,包圍張虔陀,殺張虔陀。 [1] 

天寶戰爭戰爭過程

天寶十年(751年),鮮于仲通率軍進攻南詔。閣羅鳳派使者來賠罪,與雲南錄事參軍姜如芝一起來,請求允許歸還所有擄掠的,並且説“吐蕃大軍來了,如果不允許我們求和,那麼我們就歸附於吐蕃。雲南的地方,不是唐朝的。”鮮于仲通不同意南詔的求和。鮮于仲通率軍打到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 [16]  閣羅鳳改為稱臣於吐蕃,吐蕃封閣羅鳳為贊普鍾。蠻語稱呼弟為“鍾”。 [17]  閣羅鳳刻碑,碑上寫閣羅鳳時不得已才反叛唐朝,閣羅鳳説“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後世容復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18] 
楊國忠下令在中原募兵進攻南詔。人們都説雲南多瘴氣瘟疫、還沒交戰、士兵就會因為瘴氣瘟疫而死亡十分之八、九,所以都不肯應募。楊國忠就派御史去抓捕人,帶上枷送到軍所。按照唐朝舊制,百姓有有勳者可以免除徵役,但是當時作戰多(西北、東北都在作戰已經調走了兵),楊國忠就先取那些有高勳的人,導致出征的人愁怨,父母妻子送別出征的人,哭聲在野外都能聽到。 [19]  楊國忠使鮮于仲通上表請楊國忠遙領劍南。天寶十年(751年)(農曆)十一月,楊國忠被任命為劍南節度使。 [20] 
天寶戰爭征戰路線 天寶戰爭征戰路線
天寶十一年(752年)(農曆)六月,楊國忠奏吐蕃兵六十萬救南詔,唐劍南軍在雲南擊破吐蕃南詔軍,攻克了敵人的隰州等三城,俘虜6300人,因為距離太遠,所以從俘虜裏選出一千多人與投降的酋長一起獻俘於長安。 [21] 
天寶十三年(754年),侍御史、俞南留後李宓率軍7萬人進攻南詔。閣羅鳳誘敵深入,李宓率軍到達南詔首都太和城,南詔閉壁不與李宓交戰。李宓率領的軍隊糧食耗盡,士兵因為瘴氣瘟疫以而死的達到了十分之七八,於是率軍返回;南詔追擊之,擒獲李宓,李宓剩餘軍隊全軍覆沒。 [22] 
雖然鮮于仲通、李宓遭遇了失敗(另有史料記載李宓取得了勝利然後返回了長安),但是深入南詔,並且給南詔造成很大破壞,南詔方面損失慘重,雲南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被唐兵破壞。
此外,閣羅鳳反叛唐朝之後,唐朝任命趙國珍為黔中都督,趙國珍多次擊敗南詔。 [23] 
天寶十二年(753年),左武衞大將軍何履光率領嶺南的唐軍進攻南詔。 [24]  [25] 

天寶戰爭戰爭結果

南詔反叛唐朝,南詔稱臣於吐蕃。此後,南詔時而與唐朝交戰,時而稱臣於唐朝。安史之亂時,一部分南詔軍隊還在唐朝廣平王以及郭子儀的手下與唐朝平叛軍一起對戰安史叛軍。 [26]  [27] 

天寶戰爭戰爭爭議

高適的《李雲南徵蠻詩》及序記載李宓徵南詔是李宓取得了勝利然後李宓返回了長安,“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往復數萬裏,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三載四月,至於長安”,“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 [39]  [40] 
此外根據其他史料的記載,安祿山數次擊敗契丹、奚,俘獲了大量契丹人、奚人,多次從俘虜裏選人去雲南當兵,安祿山在天寶十三年(754年)擒獲奚王李日越,然後再次從俘獲的契丹奚裏挑選驍壯者送到雲南當兵。這説明當時唐軍攻佔了雲南的部分地區,取得了勝利(所以安祿山才會從俘獲的契丹奚裏選人去雲南當兵)。 [41]  [42] 
在與南詔戰爭裏,唐朝的損失被寫史的人嚴重誇大了。因為楊國忠、安祿山是歷史上嚴重反面的人物,而且他們被寫歷史的士大夫們極端的厭惡,所以士大夫們寫史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誇大楊國忠、安祿山的錯誤,誇大楊國忠、安祿山造成的損失,把楊國忠主導的事物儘可能的寫的比實際情況壞。而與南詔的戰爭正是楊國忠及楊國忠的黨羽主導的,所以寫史的人嚴重誇大了唐朝對南詔作戰時的損失,連徵南詔之後返回長安被召見的李宓都被寫成了死在南詔, [39]  [40]  還把唐朝何履光、趙國珍在打南詔時取得的勝利縮小的模糊不清。 [23]  [24]  從當時安祿山從俘獲的契丹奚裏選人到雲南當兵可以看出,唐軍取得了勝利、攻佔了雲南的一些地區, [41]  [42]  安史之亂時唐朝也從雲南徵兵去平定安史之亂,也説明唐軍在雲南取得勝利。 [26]  [27]  但是唐軍的這些勝利都被士大夫們在寫史時刪去了。徵南詔的唐軍數量與唐朝損失數則被嚴重誇大了。
根據《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舊唐書》卷三十八記載,劍南的唐軍額定兵員只有3萬零九百人,“劍南節度……兵三萬九百人”,“劍南節度使……管兵三萬九百人”。 [43]  [44]  而且上文“戰爭背景,唐軍空額”已證明,在與南詔交戰之前,唐軍實際數量已經遠遠低於額定數量,劍南地區唐軍數量遠低於3萬人,而只有數千人。而鮮于仲通徵南詔時,只用了劍南一部分軍隊,沒有從其他地方調兵。而且,劍南的軍隊還要留下一部分守劍南各地,只能分出一部分跟鮮于仲通徵南詔。所以,鮮于仲通徵南詔時,動用的唐軍數量遠少於數千人,但是被寫史的人誇大為8萬人。鮮于仲通的唐軍損失數量遠少於數千人,但是卻被寫史的人誇大為損失了6萬人。 鮮于仲通徵南詔、李宓徵南詔都是楊國忠主導的,寫史的人因為極端厭惡楊國忠而把鮮于仲通、李宓的唐軍數量誇大了數倍。在與南詔發生戰爭之前,唐朝已經從各地多次徵兵調到青海去多次打敗吐蕃,以及調到北方震懾回紇,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去徵南詔了。雖然李宓率領的部隊確實有從其他地區調的人員,但是李宓率領的部隊人數也被嚴重誇大了。與南詔的戰爭是楊國忠及其黨羽主導的,而《通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等史書都是極端厭惡楊國忠、安祿山的人寫的,這些史書都嚴重誇大了唐軍的數量與唐軍損失數量,把鮮于仲通唐軍數千人誇大成了8萬,損失數千人誇大成損失6萬人;李宓率領的唐軍數量被誇大成7萬、10萬等不同説法,還把天寶戰爭唐軍總損失數誇大到了接近20萬人(“幾二十萬”)。還掩蓋了唐軍攻佔雲南部分地區(能從雲南徵兵去平定安史之亂)的事實, [26]  [27]  並且把唐朝何履光、趙國珍的勝利縮小的很模糊。 [43]  [44]  而南詔方面則會更加誇大南詔的勝利與唐朝的失敗。

天寶戰爭戰爭影響

當時唐朝在青海、西北、北方、東北等多個方向用兵或駐紮大軍,唐朝的主力都在青海、西北、北方、東北等地。與南詔的天寶戰爭,唐朝使用的基本都是臨時徵募的平民組成的軍隊,而且軍隊數量被嚴重誇大了。天寶戰爭並沒有給唐朝造成嚴重的損失。安史之亂完全是唐朝內部因素造成的,與天寶戰爭無關。即使在安史之亂前夕,安祿山看到的仍然是唐軍在雲南取得了勝利,安祿山還從俘獲的契丹奚裏挑選一些驍壯送到雲南去為唐朝當兵。 [28-29] 
雲南在隋朝中期永遠脱離隋朝,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唐朝統一、結束隋末嚴重分裂大亂之後,向北、西、東北大範圍的擴張,佔據大片疆域,也向西南擴張,逐漸擴張佔據了部分雲南地區。但是天寶戰爭使得雲南當地最大的勢力南詔與唐朝敵對。隨後因為唐朝被自己內部安史之亂削弱,南詔趁機收復失地,擁有了整個雲南。
天寶戰爭中,南詔俘獲了一些唐朝人,其中一些人得到南詔的重用,例如唐朝人鄭回,在被南詔俘虜後,閣羅鳳因為鄭回懂儒學,所以非常看重鄭回。閣羅鳳的兒子是鳳迦異,鳳迦異的兒子是異牟尋,異牟尋的兒子是尋夢湊。鄭回先後擔任了鳳迦異、異牟尋、尋夢湊的老師。鄭回長期擔任南詔君主、太子的老師,即使異牟尋、尋夢湊,鄭回也可以用鞭子、棍子打他們。從異牟尋以下都很害怕鄭回。南詔的宰相是清平官,同時有六個清平官。異牟尋以鄭回為清平官,事情都與鄭回商量,一起執政。其他5個清平官都很卑微謹慎的事奉鄭回,一旦他們有過錯,鄭回就打他們。鄭回經常勸異牟尋拋棄吐蕃,歸附於唐朝。 [30-31] 
大曆十四年(779年),吐蕃南詔聯軍20萬進攻唐朝。唐朝派李晟率4000人、曲環率5000人迎戰。唐軍連續大破吐蕃南詔聯軍,斬首六千多級(通常實際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還把剩餘的吐蕃南詔聯軍8萬到10萬人趕下山崖摔死凍死,唐軍攻克飛越、廓清、肅寧三城,還攻克新城、七盤城、威武軍、維州、茂州等地。南詔王異牟尋害怕,所以遷都到苴咩城。吐蕃因為這次失敗而憤怒的把南詔王降為日東王。 [32-36] 
吐蕃向南詔徵收大量人員服兵役、還向南詔徵收沉重的賦税。鄭回勸異牟尋棄吐蕃,歸附於唐朝。 [31] 
貞元十年(794年),南詔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南詔王異牟尋派他的弟弟湊羅楝把地圖、土貢以及吐蕃給的金印都獻給唐朝。唐朝派袁滋等人為使節冊封南詔。唐朝使節讀詔冊,南詔王異牟尋長跪着接受冊印,稽首再拜。南詔王異牟尋説“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37-38]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七:七年,歸義卒,詔立子閣羅鳳襲雲南王。無何,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陀為雲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謀,虔陀矯詐,待之不以禮。舊事,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惡。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圍虔陀,殺之,時天寶九年也。
  • 2.    《蠻書》卷十:城使段伽諾出步軍二百隊,馬軍一百隊夾道排立,帶甲馬六十隊引前……鎮使楊盛出馬軍一百三十隊、步軍一百七十隊,夾道排立……節度蒙酋物出馬軍一百隊,步軍三百人夾道排立……城使尹瑳出馬軍一百隊,步軍二百隊夾路排立……大軍將喻於念出馬步軍三百隊夾路排立……夾路馬步軍排隊二十餘里。
  • 3.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壯者皆為戰卒,有馬為騎軍……擇鄉兵為四軍羅苴子,戴朱鞮鍪,負犀革銅盾而跣,走險如飛。
  • 4.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望苴蠻者,在蘭蒼江西。男女勇捷,不鞍而騎,善用矛劍,短甲蔽胸腹,鞮鍪皆插貓牛尾,馳突若神。凡兵出,以望苴子前驅。
  • 5.    《太白陰經》卷五:朔方、河西,一人二匹。范陽、河東、隴右、安西、北庭,則二人三匹。平盧、劍南,則一人一匹。
  • 6.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四十:置河西節度使……玉門軍,肅州西二百餘里……管兵千人,實三百人,馬六百匹。
  • 7.    《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劍南節度使……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疋。
  • 8.    《資治通鑑》開元十七年……春,二月,丁卯,巂州都督張守素破西南蠻,拔昆明及鹽城,殺獲萬人。
  • 9.    《舊唐書》本紀第八:(開元)十七年二月丁卯,巂州都督張審素攻破蠻,拔昆明城及鹽城,殺獲萬人。
  • 10.    《新唐書》卷五 本紀第五:八載……十月……是月,特進何履光率十道兵以伐雲南。
  • 11.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初,安寧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玄宗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乃還。
  • 1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八年……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邊,中國無武備矣。
  • 13.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哥舒翰……久之,進封涼國公,兼河西節度使。攻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收黃河九曲,以其地置洮陽郡,築神策、宛秀二軍。進封西平郡王,賜音樂、田園,又賜一子五品官,裨將賞拜有差。宰相楊國忠惡祿山,白髮其反狀,故厚結翰。
  •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九年……楊國忠德鮮于仲通,薦為劍南節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蠻夷心。
  • 15.    《舊唐書》列傳一百四十七:二十六年,詔授特進,封越國公,賜名曰歸義。其後破洱河蠻,以功策授雲南王。
  • 16.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明年,仲通率兵出戎、巂州。閣羅鳳遣使謝罪,仍與雲南錄事參軍姜如芝俱來,請還其所虜掠,且言:"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當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進兵逼大和城,為南詔所敗。
  • 17.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閣羅鳳北臣吐蕃。吐蕃令閣羅鳳為贊普鍾,號曰東帝,給以金印。蠻謂弟為"鍾",時天寶十一年也。
  • 1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十年……閣羅鳳刻碑於國門,言於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後世容復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十年……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舊制,百姓有勳者免徵役,時調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勳。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 2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十年……楊國忠使鮮于仲通表請己遙領劍南;十一月,丙午,以國忠領劍南節度使。
  • 2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寶十一年……六月,甲子,楊國忠奏吐蕃兵六十萬救南詔,劍南兵擊破之於雲南,克敵隰州等三城,捕虜六千三百,以道遠,簡壯者千餘人及酋長降者獻之。
  • 2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年……侍御史、俞南留後李宓將兵七萬擊南詔。閣羅鳳誘之深入,至太和城,閉壁不戰。宓糧盡,士卒罹瘴疫及飢死什七八,乃引還;蠻追擊之,宓被擒,全軍皆沒。
  • 23.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其裔有趙國珍,天寶中戰有功。閣羅鳳叛,宰相楊國忠兼劍南節度使,以國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屢敗南詔。
  • 2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六 :天寶十二年……壬辰,以左武衞大將軍何復光將嶺南五府兵擊南詔。
  • 25.    《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嶺南五府經略使,綏靜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桂管、容管、安南、邕管四經略使。五府經略使治,在廣州,管兵萬五千四百人,輕税本鎮以自給。
  • 26.    《舊唐書》本紀第十:元帥廣平王統朔方、安西、回紇、南蠻、大食之眾二十萬,東向討賊。
  • 27.    《舊唐書》本紀第十:廣平王俶受委元帥,能振天聲;郭子儀決勝無前,克成大業。兼回紇葉護、雲南子弟、諸蕃兵馬,力戰平兇,勢若摧枯,易同破竹。
  • 2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奏擊奚破之,虜其王李日越。
  • 29.    《新唐書》列傳一百四十四:安祿山節度范陽,詭邊功,數與鏖鬥,飾俘以獻,誅其君李日越,料所俘驍壯戍雲南。
  •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二:鄭回,相州人,通經術,閤羅鳳愛重之。其子鳳迦異及孫異牟尋、曾孫尋夢湊皆師事之,每授學,回得撻之。及異牟尋為王,以回為清平官。清平官者,蠻相也,凡有六人,而國事專決於回。五人者事回甚卑謹,有過,則回撻之。
  • 31.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大曆十四年,閣羅鳳子鳳迦異先閣羅鳳死,立迦異子,是為異牟尋。頗知書,有才智,善撫其眾。吐蕃役賦南蠻重數,又奪諸蠻險地立城堡,歲徵兵以助鎮防,牟尋益厭苦之。有鄭回者,本相州人,天寶中舉明經,授巂州西瀘縣令。巂州陷,為所虜。閣羅鳳以回有儒學,更名曰蠻利。甚愛重之,命教鳳迦異。及異牟尋立,又命教其子尋夢湊。回久為蠻師,凡授學,雖牟尋、夢湊,回得箠撻,故牟尋以下皆嚴憚之。蠻謂相為清平官,凡置六人。牟尋以回為清平官,事皆諮之,秉政用事。餘清平官五人,事回卑謹,或有過,回輒撻之。回嘗言於牟尋曰:"自昔南詔嘗款附中國,中國尚禮義,以惠養為務,無所求取。今棄蕃歸唐,無遠戍之勞、重税之困,利莫大焉。"牟尋善其言,謀內附者十餘年矣。會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招撫諸蠻,苴烏星、虜望等歸化,微聞牟尋之意,因令蠻寓書於牟尋,且招懷之,時貞元四年也。
  • 32.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異牟尋立,悉眾二十萬入寇,與吐蕃併力……德宗髮禁衞及幽州軍以援東川,與山南兵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六千級,禽生捕傷甚眾,顛踣厓峭且十萬。異牟尋懼,更徙苴咩城,築袤十五里,吐蕃封為日東王。
  • 33.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七:乃髮禁兵四千、范陽兵五千,赴援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蠻兵敗走。范陽軍又擊破於七盤,遂拔新城,戎、蠻大敗。凡斬馘六千,生擒六百,傷者殆半,飢寒隕於崖谷者八、九萬。”
  • 3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曲環……大曆中,戍隴州,數破吐蕃,以功兼太常卿。德宗初,虜寇劍南,詔環以邠、隴兵五千馳救,收七盤城、威武軍、維茂等州。
  • 35.    《舊唐書》列傳第八十三:晟乃逾漏天,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絕大渡河。
  • 36.    《資治通鑑》:大曆十四年……上髮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飢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吐蕃悔怒,殺誘導使之來者。異牟尋懼,築苴咩城,延袤十五里,徙居之。吐蕃封之為日東王。
  • 3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五:貞元十年……雲南王異牟尋遣其弟湊羅楝獻地圖、土貢及吐蕃所給金印,請復號南詔。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為冊南詔使,賜銀窠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滋至其國,異牟尋北面跪受冊印,稽首再拜,因與使者宴,出玄宗所賜銀平脱馬頭盤二以示滋。又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賜《龜茲樂》,唯二人在耳。”滋曰:“南詔當深思祖考,子子孫孫盡忠於唐。”異牟尋拜曰:“敢不謹承使者之命!”
  • 38.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明年夏六月,冊異牟尋為南詔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節領使,成都少尹龐頎副之,崔佐時為判官;俱文珍為宣慰使,劉幽巖為判官。賜黃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滋至大和城,異牟尋遣兄蒙細羅勿等以良馬六十迎之,金鍐玉珂,兵振鐸夾路陳。異牟尋金甲,蒙虎皮,執雙鐸韒。執矛千人衞,大象十二引於前,騎軍、徒軍以次列。詰旦,授冊,異牟尋率官屬北面立,宣慰使東向,冊使南向,乃讀詔冊。相者引異牟尋去位,跽受冊印,稽首再拜;又受賜服備物,退曰:"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因大會其下,享使者,出銀平脱馬頭盤二,謂滋曰:"此天寶時先君以鴻臚少卿宿衞,皇帝所賜也。"有笛工、歌女,皆垂白,示滋曰:"此先君歸國時,皇帝賜胡部、龜茲音聲二列,今喪亡略盡,唯二人故在。"酒行,異牟尋坐,奉觴滋前,滋受觴曰:"南詔當深思祖考成業,抱忠竭誠,永為西南藩屏,使後嗣有以不絕也。"異牟尋拜曰:"敢不承使者所命。"滋還,復遣清平官尹輔酋等七人謝天子,獻鐸鞘、浪劍、鬱刃、生金、瑟瑟、牛黃、虎珀、氎、紡絲、象、犀、越睒統倫馬。鐸鞘者,狀如殘刃,有孔傍達,出麗水,飾以金,所擊無不洞,夷人尤寶,月以血祭之。鬱刃,鑄時以毒藥並治,取迎躍如星者,凡十年乃成,淬以馬血,以金犀飾鐔首,傷人即死。浪人所鑄,故亦名浪劍,王所佩者,傳七世矣。
  • 39.    《李雲南徵蠻詩》:聖人赫斯怒,詔伐西南戎。肅穆廟堂上,深沉節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料死不料敵,顧恩寧顧終。鼓行天海外,轉戰蠻夷中。梯巘近高鳥,穿林經毒蟲。鬼門無歸客,北户多南風。蜂蠆隔萬里,雲雷隨九攻。長驅大浪破,急擊羣山空。餉道忽已遠,懸軍垂欲窮。精誠動白日,憤薄連蒼穹。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收兵列亭堠,拓地彌西東。臨事恥苟免,履危能飭躬。將星獨照耀,邊色何溟濛。瀘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歸來長安道,召見甘泉宮。廉藺若未死,孫吳知暗同。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
  • 40.    《滇略》卷八:高適賀李宓伐蠻歸詩並序,天寳十一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乃奏前雲南太守李宓渉海自交趾擊之。道路險艱,徃複數萬裏,蓋百王所未通也。十三載四月,至於長安。
  • 4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七: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奏擊奚破之,虜其王李日越。
  • 42.    《新唐書》列傳一百四十四:安祿山節度范陽,詭邊功,數與鏖鬥,飾俘以獻,誅其君李日越,料所俘驍壯戍雲南。
  • 4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五:劍南節度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軍,屯益、翼、茂、當、巂、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萬九百人。
  • 44.    《舊唐書》卷三十八: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獠,統團結營及松、維、蓬、恭、雅、黎、姚、悉等八州兵馬,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等六軍鎮……管兵三萬九百人,馬二千疋。
  • 45.    天寶戰爭始末(8月)|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引用日期2023-04-18]
  • 46.    吳寶璋編著.彩雲之南雲南 1: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04:第1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