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寧寺大殿

鎖定
天寧寺大殿,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城區東南隅的婺江之畔,元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是典型的元代木結構的建築之一。 [3-4] 
天寧寺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通面闊和通進深都是12.72米,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有十六根立柱;縱橫都分都作三間,當心間為6.16米;樑架的結構介於廳堂與殿堂之間,採用抬梁式結構,全部以梁栿拼合而成。大殿的斗拱,外檐的斗拱,明間用三朵,次間用一朵,都是六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拱、素枋偷心造式的。天寧寺大殿保留了中國古建築從宋代過渡到明代時期的一些特徵,是研究中國南方地區在這一過渡時期中的古代建築的重要實物例證。 [2]  [5] 
1988年1月13日,天寧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天寧寺大殿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華市城區東南隅的婺江之畔
所處時代
宋至元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0116-3-064

天寧寺大殿歷史沿革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建天寧寺;舊名“大藏院”,賜號“承天”。崇寧年間(1102~1106年),改名“崇寧萬壽”;政和年間(1111~1118年),又改“天寧萬壽”;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改為“報恩廣孝”,後又改“報恩光孝”,並“推廣聖孝於無垠”。
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重建。
明代,複名“天寧萬壽禪寺”後,通稱“天寧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立英士大學羈旅婺州,寓居位於園中的天寧寺,並將大殿改建為校舍。
1949年,英士大學遭到解散,寺院被金華駐軍接管。後又幾經輾轉,僅存大殿建築。 [3] 
1979年,由於自然的侵蝕和白蟻的蛀蝕,大殿朽蝕嚴重,國家文物局和省政府撥款進行落架大修,恢復了宋元時代原貌。 [2] 
1995年,為恢復天寧寺大殿的環境風貌,金華市文化體育局按照大殿的建築形制,恢復了山門3間、附房4間。
2018年,金華市文物局啓動了天寧寺環境整治項目,計劃恢復天寧寺周邊環境的歷史風貌,拆除不協調建築。 [3] 

天寧寺大殿建築特色

天寧寺大殿深廣各三間,單檐敬山頂,通面闊和通進深均為12.72米,呈正方形,符合宋、元時期小型佛殿平面佈局的特點。立柱十六根,縱橫都分作三間,當心間特別大,為6.16米,與兩次間之比接近二比一。正樑為整根粗大圓木,縱橫交接處用斗拱。樑架結構介乎於廳堂與殿堂之間,採用抬梁式結構,徹上露明造。全部梁袱採用兩根或三根木料拼合而成,利用小木材,以小拼大。為防止雨水濺柱腳,山檐甚為深遠,此種方法為中國現存早期古建築中所罕見。
大殿斗拱,外檐斗拱,明間用三朵,次間一朵,為六鋪作單抄單下昂單拱素枋偷心造。斗拱承受壓力較大的部位,用一根長梢木貫穿交接。全殿斗拱多達數百,裏跳用上昂,上承第一跳下昂後尾,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又方便了施工。外檐斗拱裏轉採用“上昂”的建造手法,科學地利用三角受力力學原理,增加了外觀的藝術效果。古建築中的上昂作法雖見於記載,但實例不多,因而更顯珍貴。 [2] 
天寧寺大殿

天寧寺大殿文物遺存

天寧寺大殿遺存的6題記。分別位於前三椽栿、前內額和闌額下,共計179字,其內容、款式、書寫風格非常統一,基本可以表明題記的製作時間不早於元代。這些題記雕刻工藝上佳,當系構架建造之前、於地面製作而成。其中左縫中三椽栿下題有“大元延祐五年歲在戊午六月庚申吉旦”一語。大殿內還保存一塊由唐代畫家吳道子所作的觀音石刻造像,形象生動,雕刻線條流暢,另存有一座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鑄造的大銅鐘。 [2]  [3] 

天寧寺大殿文物價值

天寧寺大殿是中國江南現存典型的宋元時期木構建築之一,質樸、端莊、凝重,對研究江南古代建築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建造方式是研究江南古建築從宋代到明代過渡時期的重要實物例證。 [2] 

天寧寺大殿文物保護

1961年,天寧寺大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1988年1月13日,天寧寺大殿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天寧寺大殿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天寧寺大殿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城區東南隅的婺江之畔。 [3] 
  • 交通信息
可乘坐金華市公共交通8路、13路、18路、27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