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天威軍官瓶

鎖定
宋天威軍官瓶是製作於宋代年間的文物,現館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文名
宋天威軍官瓶
所屬年代
宋代
類    別
瓷器
出土地點
夏河北井陘縣某小學操場
文物原屬
宋代井陘縣“天威軍”儲水用具

宋天威軍官瓶文物簡介

宋天威軍官瓶 宋天威軍官瓶
瓶高為35—45釐米,褐釉,形狀細長,瓷釉燒得很粗拙,看上去竟像是紹興酒罈,瓶肩上劃刻着銘文“天威軍官瓶”五字。據《井陘縣誌》,宋置之北平、天威二軍,天威軍駐地在河北井陘。井陘地處山區,水源較少,此瓶器身高大,似為儲水用具。可惜銘文是在瓷釉上面書寫的,在瓦礫泥土之中經過近千年的掩埋,用手略一拂擦銘文即蕩然無存。
無獨有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帶銘文的宋代瓷器中,有一件黑褐釉大瓶,也是小口,瓶體修長,通體弦紋(亦稱為瓦壟紋),肩上也劃刻着“天威軍官瓶”五字。與井陘縣出土的“天威軍官瓶”所不同的是,故宮收藏的“天威軍官瓶”,其銘文埋在胎釉之下,無法拭去。

宋天威軍官瓶相關資料

關於“天威軍”的名稱,可查見於宋史地理志。當時河北郡的地理格局是府四、州九、軍六等。史料載明河北郡西部有天威軍等六軍,而天威軍屬井陘縣轄。當時屬“軍”的地名,可能與軍隊在那兒駐紮較多有關。因而有人推斷“天威軍官瓶”可能是供駐紮天威軍的軍官們使用的。但還有一種理解,是把“天威軍”和“官瓶”分斷,前者為地名,後者則顯示出其官窯的身份。因為“官”字出現在瓷器上,最早在唐末就已有了。迄今出土帶“官”銘文的瓷器總計在百件之上,有單刻一個“官”字的,也有刻“新官”兩字的。這類銘文瓷器多數出土於皇戚貴族墓中,也有達官貴人施捨於廟宇塔基龍宮之中的。由上述情況分析,“天威軍官瓶”顯然是供“天威軍”專用的器物。宋代小口長瓶一般是供盛酒使用,被稱為“經瓶”,可能“天威軍官瓶”也可用來盛酒。但這種瓶容量較大,且在井陘縣先後出土的數量較多,如此眾多的大瓶是否都供裝酒使用呢?似乎也有疑問。有人考察井陘縣地屬山區,年降雨量較少,雨水多集中在春夏之交,平時用水較困難。由此推斷,“天威軍官瓶”的平時用途,恐怕還是以儲存用水為多。
關於“天威軍官瓶”的產地,目前尚無法確定。有人認為井陘縣所處山路崎嶇,涉河艱難,要靠人力畜力運載這許多大容量瓷瓶是很困難的。查清雍正八年《井陘縣誌》,可知清初井陘縣有瓷窯存在。有人據此認為可把井陘瓷窯的歷史上推到北宋神宗元豐年間。雖論據尚不充分,但看來也不是全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