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壽寺塔

鎖定
天壽寺塔,原名大聖寶塔,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桃州鎮迎春街北側原天壽寺內,屬江南樓閣式建築,七層六面,磚木結構, [1]  塔基佔地46平方米,高42.8米,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塔剎構成。 [3] 
天壽寺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元符二年(1099年)遭火焚,宋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0一1105年)新修。後經多次修建。1984一1986年安徽省市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天壽寺塔是反映當地北宋時期經濟繁榮、建築科技進步、佛教傳播廣泛的重要實物例證。 [3] 
2013年3月,天壽寺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中文名
天壽寺塔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桃州鎮迎春街北側原天壽寺內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所處時代
北宋
編    號
7-1042-3-340
類    型
古建築

天壽寺塔歷史沿革

天壽寺塔 天壽寺塔
天壽寺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為五層。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為火焚。宋元符三年至崇寧四年(1100一1105年)新修為七級浮屠。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州何鳳起募民募捐修塔。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兩次修葺。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毀於火,僅存磚砌塔體。
1983年10月,發現一“地宮”。“地宮”為磚砌直口坑,深110釐米,正方形邊長32釐米。宮內有石碑一塊,刻記塔之淵源。
1984一1986年,省市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 [1]  [3]  1986年4月30日 天壽寺塔修復工程竣工,此次修復,由國家文物局撥款,歷時一年多。 [2] 

天壽寺塔建築格局

天壽寺塔屬江南樓閣式建築,七層六面,磚木結構, [1]  塔基佔地46平方米,高42.8米,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塔剎構成。磚砌塔身,木構挑檐,飛檐翹角,角懸風鐸。塔身各層每面闢門,門兩側均設假直欞窗。一至五層為壺門,頂上裝飾八角藻井,六至七層系崇寧年間重修所加,為拱形門,無藻井。底層塔身為上、下兩段合成,其正東、東南、東北三門洞開,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門沿內壁封閉,為對外佛龕之處。這種在底層三面闢門、三面設龕的配置手法,在中國其他地區的佛塔中尚屬少見。塔身轉角為圓形倚柱,柱頭上施磚制方澀、菱角牙子各兩重。每層檐部用斗拱,每面補間鋪作用兩朵,出一跳華拱,承託撩檐枋,椽飛出檐1.3米,翼角微翹,懸有風鐸。塔頂為六角盔頂,其上安塔剎,由覆缽、寶珠、相輪、風蓋、寶蓋等組成,剎尖到戧角各裝風鏈一條。塔內壁系直筒式塔心室,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木作樓面鋪方磚,以順時針方向設樓梯, [3]  還隱藏安裝了防雷設備。
天壽寺塔

天壽寺塔文物遺存

天壽寺塔原供奉“舍利”,後毀於日本侵華戰爭

天壽寺塔歷史文化

天壽寺創建於唐末,初稱通天寺(宋太祖趙光義親題賜名),宋建中靖國(1101年)時改為開化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改為天壽寺。在光緒初年仍保存完好,寺毀於何時不詳,原有山門、大殿、廊庭、僧舍等,均已無存,現僅存天壽寺塔。
天壽寺塔原名大聖寶塔, [3]  塔隨寺名。

天壽寺塔文物價值

天壽寺塔整體設計和功能佈局獨特,建造技術優良,雖歷經多次天災人禍,依然塔基堅固、塔身穩正,是反映當地北宋時期經濟繁榮、建築科技進步、佛教傳播廣泛的重要實物例證。 [3] 

天壽寺塔保護措施

1956年,天壽寺塔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天壽寺塔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4] 

天壽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天壽寺塔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桃州鎮迎春街北側原天壽寺內。 [3] 
  • 交通信息
天壽寺塔公交:廣德1路 、廣德4路、廣德4路支線 、廣德城鄉·高峯線、 廣德城鄉·桃山線 、廣德城鄉·小余線 、廣德城鄉·小余線[茶園] 、 廣德城鄉·姚街線、 廣德旅遊·太極洞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