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地門

(董計升創建的民間宗教教派)

鎖定
天地門教,又稱一柱香,是董計升創建的民間宗教教派。天地門教創立後,董計升自任九宮教主,並收了8個徒弟,即後來的“林傳八支”。在上巖井修煉時,又收了8個徒弟,號稱“山傳八支”。此外,董計升還收一比丘尼為徒,該尼是天地門分支如意門的開山祖,仍在天津市郊縣流傳。
中文名
天地門
外文名
Heaven and earth gate
創立者
董計升
創立時間
1650年

天地門宗教概況

天地門教(又稱一柱香等)創立於清順治七年(1650),創教祖師為山東武定府商河縣(今山東省惠民縣)董家林村人董計升(1619~1690)。董計升創立天地門教後,早期收了8個徒弟,依次是:李修真、劉緒武、張希玉、楊念齋、馬開山、馬魁元、石龍池、黃少業。因這8個徒弟是董計升在董家林時所收,故稱“林傳八支”。接着,又有徐慶齋、顧名心皈依,連同“林傳八支” ,稱為“十大弟子”。隨後,董計升帶領十大弟子在山東境內廣為傳教。經過10年努力,到順治十七年(1660),天地門教已在山東境內廣泛流傳。康熙四年(1665),董計升選定章丘縣境內的長白山作為傳教基地,他的十大弟子也隨之上山伴師學道。在此期間,又有劉新遠和尼姑通山等人上山入教。為了使天地門教得到更廣泛傳播,董計升開始按照九宮八卦形式建立起組織體系,其具體安排是:董計升為九宮教首,其接班人已內定為顧名心,另以李修真為艮卦、黃少業為震卦、楊念齋為巽卦、劉新遠為離卦、張希玉為坤卦、劉緒武為兑卦、馬開山為乾卦、石龍池為坎卦,八大首領各領一卦,按照各自方位,奔赴各地,“開荒立教”。
康熙二十三年(1684),董計升因傳教被人誣告“招兵買馬,蓄謀造反”而入獄,後經其弟子、天地門教“九股”首領譚西堂營救獲釋,並由譚西堂相伴,來到章邱境內的雪山寺,繼續從事傳教事業。隨後,董計升在雪山寺又收了8個弟子,依次是:徐明揚、董成所、邱慧鬥、郝金聲、於慶真、蔡九岡、邢振邦、楊超凡。因這8個徒弟是董計升在雪山寺時所收,故稱“山傳八支”。 6年之後,董計升在雪山寺物故。彌留之際,董計升派人將十大弟子請上山來,當眾宣佈,立顧名心坐山,即接任九宮教主之位。顧名心接任教主後,執掌天地門教35年,於雍正三年(1725)去世。顧名心死後,教主之位一直虛懸。從此,天地門教八支自成系統,各自活動,各支之間,只靠教義維繫,沒有直接的統屬關係。
與清代民間宗教大多數教派的創始人不同,董計升主張教內平等,反對教權世襲制。他生前與死後的尊號——董老師或董老師傅,較少偶像崇拜的色彩,更多的是充滿鄉土社會的温情。在他的影響下,各支傳人均稱當家師傅,信徒之間則互稱師傅或道親、道友,因而教內沒有形成森嚴的等級制。他還規定天地門教“傳賢不傳子”,沒有在教內實行教權世襲制,並身體力行,臨死傳位異姓弟子顧名心。顧名心死後,天地門教沒有再設九宮教主,八支雖互不統屬、各自發展,但各支之間仍恪守祖訓,“傳賢不傳子”。與此同時,董計升自創教時起,就主張夫妻雙修,共同傳教,故天地門教內有不少女信徒。為此,他設立了女當家,稱金傳二支,俗稱二當家、二師傅,其地位與男當家相同,董計升之妻王氏為金傳二支之首,也實行教權“傳賢不傳子”的承繼制度。
董計升逝世後,天地門教在其弟子的經營下,很快在鄉村社會流傳起來。據清代檔案記載,天地門教自清初倡教始,至道光十六年(1836)止,已“世愆七代”。至少在清末,天地門教已傳到北京。而東北地區“自吉林至山海關內外,以迄張家口一帶” ,其信仰者“實繁有徒”。另調查該教時,常聽信徒説,時至今日,仍有北京和遠至東北、華中的信徒到董家林上香朝拜。由此可見,最遲在清末,天地門教已在上述地區擁有眾多信徒。
董計升自稱“無經無咒”,“少經無卷”,“原人持誦”的是“無字真經”。所謂無字真經,乃是董計升仿效佛教南禪“不立文字”的做法而自創的口頭經卷,大部分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只有少數寫本留世,如《如意寶卷》等。董計升的歷代傳人繼承了這個傳統,也創作了大量口頭經卷,闡揚天地門教的教義思想。蒐集的幾十部天地門教經卷,主要是由當家師傅口述整理而成,這些經卷對探尋天地門教的教義思想和組織源流極為重要。
天地門教經卷在形式上有經、佛、偈、贊、咒、歌、寶卷等,如《大經》、《心經》、《根本經》、《了願經》、《天地經文》、《十字佛》、《大讚》、《往生咒》、《勸世歌詞》、《如意寶卷》等。其中,經、佛、偈、寶卷的內容偏重於演講道統、教義,供信徒修持時誦讀;贊、咒主要用於舉辦各種道場;歌則是勸化世人為善除惡時念唱。這些經卷分別採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的句式,大多二三千字,短者只有幾百字,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很適合於社會下層民眾尤其是農民接受與掌握。即使個別的如《如意寶卷》 ,雖篇幅較長,也具有上述經卷的特點。
天地門教經卷全能配上曲牌吟唱,常用的曲牌近30種,如娃子曲、桂枝香、吹千秋、上小樓、皂羅袍、紅衲襖、紅羅苑、駐雲飛、朝天子、落金鎖、掛金鎖、山坡羊、黃鶯兒、浪淘沙、羅江怨等。伴奏的樂器即天地門教所説的法器,早期只有漁鼓、簡板,後來又增添了龍頭琴、鐃、鈸、鼓、鐺釵、笙、管、笛、簫等。
天地門教在傳教時,除了吟誦自己的經卷之外,還常用佛教、道教的某些經典,如《金剛經》、《涅經》、《觀音經》、《法華經》、《孔雀經》、《梁王贊》等。
天地門教的教義思想,並沒有什麼發明創造,基本上是演述明中葉以來的民間宗教信仰,這在它的經卷中有較為充分的表述。如《了願經》:“家鄉老母想起,一陳兩淚紛紛。嬰兒奼女落世,思量直到如今。末劫殘年臨近,決然不找出身。所差一人下界,跟找大地兒孫。”“共有千門萬户,各家認祖歸根。後有收圓大會,逍遙共受福臻。”又如《三教》:“靈山會,常讚歎,收圓無生母;想嬰兒,盼奼女,常將痛淚痕。這一着,差何人,前去臨東度;無名祖,奉天命,**下紅塵。”又如《天地經文》:“天差教主,脱化董門。歸山學道,借假修真。傳入真香,普撒乾坤。”又如《大經》:“煉出真香,隨身攜帶。南尋北找,單找原人。”“早赴中原,龍華三會。”又如《往生咒》:“隨祖超凡入聖,佛榜掛號標名。幸赴龍華三會,立名永續長生。”
上述經文中所説的“家鄉老母” ,“末劫殘年”;“天差教主,脱化董門”;“南尋北找,單找原人”;“早赴中原,龍華三會”;“認祖歸根” ,“永續長生” ,均源於明中葉以來的民間宗教信仰。所謂“家鄉老母” ,即“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縮寫;“末劫殘年”,即“三期末劫”的沿用;“天差教主,脱化董門” ,即“彌勒佛轉世”的翻版;“南尋北找,單找原人” ,“早赴中原,龍華三會” ,“認祖歸根” ,“永續長生” ,更是照搬明末清初的民間宗教理論。由此説明,天地門教是遵循明中葉以來民間宗教信仰建立起來的教派。
但是,與清代其他民間宗教教派相比,天地門教的教義思想也有自己的特色,這就是它在承襲明中葉以來民間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儒家思想。如該教經卷《如意寶卷》説:“老天差我來立教” ,“替天推行孔子道”;“吾立得,孔子之道;不能講,怪力亂神”;“師立教,明明德,孔子之道;除三災,了五苦,普結善緣”。從這些經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該教要以儒家思想教化信眾,使廣大信眾做到:“誠敬天地將香燒,父母堂前當行孝,尊兄和弟務勤學,謹尊王法聖諭六條 ,守本分先立德行後立道,那才得自在逍遙”。這充分説明,天地門教要以宗教化的儒家倫理道德,為封建專制統治教化順民,表現出鮮明的擁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政治傾向。因此,連清朝統治者也認為,“此教實止圖免災難,其唱唸歌詞系勸人為善行好,委無煽惑斂錢不法別情” ,對其信仰者從未從嚴處理,“凡能具結改悔,赴官投首,準其免罪”。有清一代,天地門教對封建專制統治逆來順受,從未參與過任何一次農民暴動或農民起義,正是其教義思想與政治傾向使然,也是它能夠始終行教如常的根本原因所在。

天地門現實活動

在河北省滄州市郊縣和天津市郊縣等地的田野調查,這些地區天地門教組織的現實活動主要有五種,基本上是由歷代當家師傅與信眾作為該教的儀式與修持代代相傳下來的。
1.朝拜聖地。董計升去世後,其出家修煉、傳教收徒之地及其故里董家林,均被天地門教信徒視為心中聖地。特別是故里董家林,自董計升歸葬後,到解放前夕,每年朝拜者絡繹不絕。農曆四月初四,即董計升忌日前後,更是人山人海。經天地門教信徒捐建的董氏墓地,碑亭林立,蒼松翠柏,蔚為壯觀。解放後,特別是經過“文革” ,董氏墓地雖被毀,朝拜活動也被禁止,但至今仍有信徒秘密前往董氏墓地原址燒香祭拜。
受此影響,天地門教各支信徒也將本支傳人墳墓作為心中聖地加以朝拜。如馬開山於清初按照董計升所授乾卦方位,前往(山東章邱縣)西北方向傳教,在直隸滄州、靜海、天津三地招收弟子。約康熙、雍正年間,馬開山在傳教過程中,死於天津南郊,被其弟子就地安葬,俗稱“馬師傅墳”。從此,這裏也成為該支信徒的心中聖地,每逢他的忌日,該支信徒都要前往朝拜。
再如,於20世紀90年代中葉在滄州市與黃驊市交界處發現的郝二師傅墳又是一例。郝二師傅為馬開山八位弟子之一的李海山之妻。李海山夫婦於清初領受師命後,便在滄州東南部共同傳教。郝二師傅生前經常為民治病了災,受到當地農民敬仰;死後,當地農民為她修墳造墓,享受人間香火。每當她的忌日——農曆三月十五,附近農民都要上墳焚香祭拜。從乾隆初年到“文革”前,二百多年來,香火一直未斷。“文革”初期,郝二師傅墳墓被毀,屍骨由當地農民保護下來。後由當地農民與外地信徒於1992年重新修建了一座青磚墳墓和一座慈善堂。
2.舉辦聖會。天地門教舉辦的聖會有兩種,一是報恩聖會,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四董計升忌日舉辦,地點一般設在道房,規模較小,舉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紀念董計升的立教功德;二是闔會大眾聖會,於每年農曆十月十五地藏誕辰和正月元宵節舉辦。其中,元宵節聖會場面大,人員多,紅火而熱烈。
3.燒香磕頭。天地門教規定信徒每日要燒香磕頭,名叫“功夫” ,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了三災(水、火、風),除五魔(狐狸、黃鼬、刺蝟、長蟲、老鼠),“幸赴龍
華三會”。否則,就會死掉,墮入輪迴。燒香磕頭一般在室內進行,中堂案上供奉“天地君親師”或“天地吾師”牌位,通常是信徒上香後,跪直雙手合十,點頭為磕,但虔誠的信徒要在地上磕。
4.唸經派功。天地門教內有一個規矩,即有病不吃藥,燒香上供,唸經派功,求“天地君親師”保佑,特別是求老師傅保佑。該教不但給教內人看病,還給教外人看病,主要由當家師傅擔任。當家師傅在給人看病時,首先問病人做了什麼錯事沒有,告訴病人,只要燒香服理,知錯改錯,過後無錯,同時信受教理教規,就會災消病除;然後,上供燒香,唸誦《根本經》和《心經》等經卷,求老師傅保佑;最後是派功夫,即磕頭。當家師傅為人治病從不收錢,但要吃供,倘有靈驗,主家還要宴請當家師傅舉辦一次還願會。
5.養生送死。天地門教認為,善男信女只有“逢苦救苦,逢難救難” ,才能“早赴中原,龍華三會”。為此,天地門教興辦了一些宗教福利事業。其中,主要是為先人超度亡魂、相看陰陽宅地、為死者唸經發送等。每當傳統節日,天地門教都要設擺美供,安奉“三代宗親之靈位” ,為鄉鄰超度先人亡魂,藉以慎終追遠,福廕子孫,藉以宣揚孝道。天地門教內還有一些相看風水的堪輿師傅,鄉鄰蓋房,請他們相看地脈,鄉鄰死人,也請他們選擇理想陰宅,使生者與死者都得到安寧,滿足了鄉村農民的精神需要。鄉鄰辦理喪事,天地門教便前往幫助料理,主持喪葬儀式,唸經發送,入土為安。天地門教做的這些工作,分文不取,帶有宗教福利性質,擴大了它在鄉村社會的影響。
與此不同,在調查河北省保定、景州的天地門教組織時,發現這兩個地區天地門教的現實活動採取另一種方式。保定地區是天地門教“山傳八支”之一的徐明揚的傳教之地,景州周邊則是天地門教“九股”譚西堂的勢力範圍。保定地區與景州周邊的天地門教組織,既不舉辦各種形式的聖會,也不公開建築殿堂、道房,而是嚴格按照徐明揚與譚西堂立下的規矩,平時以一家一户為活動單位,有事則會聚一起,因而,不像滄州市郊縣和天津市郊縣一帶的天地門教組織那樣引人注目。 [1] 

天地門歷史傳説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董計升被章邱縣境內的雪山寺主請去住持寺廟,於清康熙二十九年去世。臨死遺言,立弟子顧明心為九宮教主。顧明心死後,教主之位虛懸。從此,天地門教各支自成系統,各自活動。
董計升主張教內平等,反對教權世襲。他生前與死後的尊號──董老師或董老師傅,較少偶像崇拜的色彩,更多的是充滿了鄉土社會的温情。在他的影響下,教內沒有形成森嚴的等級制度。他還規定天地門教傳賢不傳子,沒有在教內實行教權世襲制。顧明心死後,八支雖互不統屬、各自發展,但各支傳人仍恪守祖訓,傳賢不傳子,此傳統一直延續。
天地門教也以無生老母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鄉為理想境界,以彌勒佛與龍華三會為信仰核心。自創立時起,就表現出一種極力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政治傾向。清時天地門教從未參與過任何一次農民暴動或農民起義,對封建官府逆來順受,自甘屈辱,正是其政治傾向使然。
天地門教的教義思想,完全靠歷代傳人口傳心授,少有成形的經卷傳世。流傳於世的主要是各種勸善歌詞。
天地門教的傳播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家居火宅的世俗百姓,他們加入天地門教後,按照董計升所授各自方位,走鄉串户,以唱唸歌詞形式,勸人為善行好,傳播天地門教。另一種是以寺廟為中心,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
天地門教的宗教活動主要有5種:朝拜聖地,舉辦聖會,燒香磕頭與跪一炷香,唸經派功,養生送死等等。
此外,憐老惜貧、扶助孤苦,也是天地門教經常做的福利工作。這種鄉里互助的遺風猶存,大概這也是天地門教在民間有着頑強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天地門傳承發展

天地門教問世3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取締會道門運動中,天地門教被勒令停止活動。此後,天地門教仍然在民間秘密流傳,其各個分支在各地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的分支嚴格遵循董計升規定的“勸人為善行好”宗旨,在鄉村社會繼續發揮着寄託農民宗教情感、平衡社會矛盾的社會功能;有的分支則背棄祖訓,走上對抗人民政府的道路,成為鄉村社會穩定的破壞力量。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這種隱藏在鄉村社會的地下勢力依然沒有停止活動,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示,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