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地壇

鎖定
天地壇原名北京天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地處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故宮正南偏東,正陽門外東側。
中文名
天地壇
原    名
北京天壇
建造時間
1420年
長    度
6416 m

目錄

天地壇發展

天地壇
天地壇(5張)
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是中國明、清兩朝歷代皇帝冬至日時祭昊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禮的地方。天壇建築佈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牆總長6416米,內壇牆總長3292米。最南的圍牆呈方型,象徵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型,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天壇的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築和古蹟。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築高超。

天地壇山西街道

凡名掛“正街”兩字的街巷,嚴格地講都應該是呈正北正南走向的。但是,在後來的使用中,對那些呈正東正西走向的街巷,往往也出現“正街”的字樣。然而,絕少有像“天地壇正街”這樣,既非正南正北走向,也非正東正西走向,而是呈西北至東南走向。何以出現如此現象呢?不揣冒昧地説,這是一個工作中的失誤。這是對漢語的文字中“正”的概念,理解偏頗的一個具體反映。我想,當年的命名者之所以要給這條街加上“正街”的字樣,可能是為了與其它的派生巷——一巷、二巷……,起個區別的作用吧。

天地壇形成

天地壇正街,形成於民國初年,當時街名叫做“天地壇街”,因其地原為晉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壇而得名。至於明代創建的天地壇是什麼造型?還有什麼建築?規模怎麼樣?一因年代久遠,原物早毀之於清初,而且沒有留下遺址痕跡,二因不見文獻記載,所以,其本來面目無法窺測。只能從其街的命名和所處的方位得知,當時的天地壇,位於晉王府城宮城之外,外城之內的西南角。它是歷代晉藩供奉“皇天”和“皇地祇”即后土之神位,祭天地、祈穀物的祭壇。
按明代建壇規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規範,晉王府之天地壇,應分別建有“天壇”和“地壇”,分別供奉“皇天”和“皇地祇”之神位,分別舉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動。依當時祭祀的禮儀和規範來要求,每年的夏至前夕,晉王都須香湯沐浴,忌葷吃素,在夏至這一天日出時,登地壇祭祀皇地祗,舉行隆重的祭祀禮。而在冬至日的前夕,依然要沐浴吃齋,亦在冬至日太陽出山時,登天壇祭祀皇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大約是因晉王府祭祀天地的神壇,建在一處或是相距極近之緣故吧,所以把這裏叫成了“天地壇”。 [1] 

天地壇現狀

祭祀天地,禱告神靈,是我國傳統的宗教信仰活動之一。在高貴的封建帝王、權貴將相以及富有的豪門,祭祀活動尤為隆重和講究。既便在民間這種活動也不鮮見,只不過因陋就簡而已。在日漸西化的今天,這些傳統的祭祈活動,大都被送進了歷史的和民俗的博物館以及陳列室。昔日祭天祀地的聖壇,留下的僅是一個地名而被一代一代地流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