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啓

(中國奇幻小説《九州》系列中的地名)

鎖定
九州世界中東陸王朝的政治中心(帝都),華族政權鬥爭的權利中心,位於整個東陸的正中央,是東陸第一大城市。
中文名
天啓
外文名
Tian Qi
所歷朝代
賁朝,胤朝,燮朝,端朝,晟朝,徵朝
地理位置
位於帝都盆地中央
知名地點
太清閣(宮)
組    織
羽林天軍,宗祠黨
宗    教
天驅,辰月
類    型
東陸華族首都
出    處
《九州》系列作品

天啓歷史和地理位置

中央之州,帝乃居焉。
上古的大洪水淹沒了大地,令文明重歸混沌,先民流離失所。歷史、秘術和技術都失去傳承,倖存的人類從混沌矇昧中走出,重新探察洪水後劇變的大地。
中州是東陸第一大州,人族最初興盛起來的地方,在歷史變遷中始終是人族的權力中心,為華族千載王域所在,其南部的帝都盆地,坐落着九州大陸最宏偉的城市——天啓城。天啓城被星象學家視為大地正中,中州因此得名,歷代華族皇帝皆定都於此。
但在賁的肇始之帝“元”(孟元)定都於此前,號稱“帝王居所”的天啓城,只是一片荒野。史料記載,晁朝末年,大星飛墜,震擊地面,有紅色的雲柱直衝天空。孟元認為這是上天的啓示,帶着部族向着星墜的方向策馬狂奔,走了七天七夜,看到有光將夜空映成全紅,巨大的坑中有紅熱的隕石還未熄滅。孟元遂於此修建大城,定都,名為“天啓”。歷代皇帝重重擴張,胤朝末年,已有人口百萬。
後世的皇帝們入主天啓城,都佩服孟元的遠見。這座都城恰好處在一個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不僅交通便利,而且本身在盆地中央,被雨水滋潤,土地肥沃。它的繁盛,從來都誘惑着充滿野心的諸侯,每一位野心家們都夢想着“上京”,“上京”意味着帶兵進入天啓,掌握權柄,諸侯們總是覬覦着太清宮的皇座,但也深知能夠換來入主天啓的傾天權勢,少不了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烈。
到了胤朝,開國皇帝白胤又在天啓城周邊的險要位置都設置上關隘和軍隊,合稱為“帝都七鎖”,就像七把鉗子,鎖死了帝都門户,也絕了野心家們“上京”的念頭。
胤文帝時期,他窮盡天下財力,歷時三十年挖掘了一條直抵淳國的大運河。大運河通航後,天啓的貿易樞紐作用凸現,逐漸突破了坊市分離的格局,官府准予遊販在坊間叫賣。也准許在坊間街邊開設商鋪,並於南城勝武坊設“蠻市”,允許蠻族在天啓經商。天啓城腳下是十八尺寬的官道,四通八達,由此奠定了它能夠在中州甚至整個東陸起到商業樞紐的重要作用。

天啓城市

天啓城,作為帝都,東陸第一大城市,具有嚴謹的規劃和近乎完善的天人相應構造。
在晁的八百年中,天啓的前身還是一箇中等規模的城市,被稱為“蓮城”,這個名字的由來應是濼水上游的蓮花池與蓮丘。晁初酈揚的《水道經疏》中寫道“濼水出於蓮丘,而北流注於煙。源有池焉,名曰蓮華,平地流泉,微涓淺薄。”
自賁朝定都天啓,至於胤朝,兩度修繕,自雷眼山被河洛佔據後,胤昭帝徵調民工,將南城牆北移三里,使原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南段被圈出城外,並將寰化、密羅兩門北移,形成如今的天啓城定型,東西長十八里,南北長十五里,呈長方形。
天啓形制是如此的完美,以至於當白胤建立胤朝後,毫不猶豫地繼承了前朝的首都,連城名都沒有改,就定都天啓,住進了太清宮。在胤初曾有拓河道,改街坊之舉,但直到胤昭帝(一説是胤惠帝)北移南牆,天啓都還保持着舊形制不變。
天啓城的城牆使用澄漿對縫的磚石結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在那之前的城池大多采用版築土夯的方式,在地上挖掘溝道,插入築版,然後將經過精心配比的泥漿灌注進去。即使被稱為天下第二雄關的殤陽關,採用的也是版築土夯的築牆方式。磚石結構的技術則多用於普通民居,在洛族的地下建築中也有常見。
太陽門是天啓的正門,面對南方殤陽關,它是十二座城門中最高大和雄偉的一座,有高達十丈的箭樓以及半圓形的甕城,這是天啓唯一有甕城的城門。
賁太陽門箭樓有兩重歇山,胤太陽門向北推進後,改為三重頂,氣勢更見雄偉。門有匾額,現存的太陽門三個大字是薔薇皇帝白胤手書,字體剛勁雄渾,筆力入木三分。白胤並非以書法聞名,這三個字是少有的存世墨寶。雖然有文人説此三字透殺伐之氣,但終胤一朝,無有進太陽門不驚歎此三字者。
太陽門西五里,為明月門。明月門線條更加柔和,賁胤兩朝形制相同。賁朝在明月門上有月紀台,上有觀月儀,專以觀測月相,結構精巧。胤朝移明月門後,此台無法重建,後有長門修士王某,名不可考,獻月紀台修葺圖,乃重修。
明月門內明月壇,為胤朝所建,懷春男女多往拜祭,以求佳偶。

天啓街道

天啓的街道有三種。
  • 一是青石官道。十二門所直對的,就是這種官道,由整條青石鋪砌而成,寬三丈,中央略高,兩邊有排水溝,每隔三十丈有一處排水井。這些官道有專門的道坊司管理,若有坑窪不平、污水漫漶之情,主事者徙,當值者杖。
  • 二是坊間路。坊間為路,寬由丈許至兩丈不等,有青石、碎石、黃土等多種,視乎城區不同。富貴之地,道路平整,下水設施亦完善;若貧民住地,道路多凹凸不平,下水阻塞,夏日雨天,多泥漿橫流,惡臭撲鼻。
  • 三是坊內巷。坊內院落之間,自然形成小巷,權貴所居之坊,巷子整潔寬闊,尤勝貧賤坊間之路。
天啓主要街道名稱多有規律,南北為道,東西為街。而坊內巷無論多寬闊整齊,一律不能以街、道為名。但是在民間,會有人給它們一些俗稱,比如永安坊的“御史街”,其實只是一條普通坊內巷,並無名字,但由於胤熙帝時候的御史侯域在這裏修建了四進的巨大院落,客流如潮,故而得此俗名。同樣被俗稱為街道的還有“八王道”、“李閣老街”等,但這些民間稱謂亦嚴格遵守了“橫街豎道”的規矩。胤朝重視水面開拓後,很多街道沿水而建,多被冠以“某某斜街”之名,也有直接按大致走向命名者,如“浣紗道”、“伏波街”之流。
胤前期天啓共有一百三十坊。街坊的建立是賁朝的規定,每坊長寬由一里至二里不等,坊多為方形,坊內有院落,坊周圍多為木牆,偶有石牆。坊有四門或三門,晨開昏閉,有夜間私自出入者拿問。至於胤朝,拓河道,鼓勵水運,有令凡近水道者,街坊不禁。到了胤光毅帝,街坊開禁,又數十年,很多坊私自將木牆拆除部分,形成出入口,胤禮帝期間,“帝都破坊為巷者,十之六七”,於是便也不再幹涉。到白清羽的時代,很多街坊雖然還保持着夜間關閉的習慣,但坊間往來已經十分方便。街坊開禁後,很多原本只在市間的商賈轉入各坊,開始只是在臨水開禁之地,後來則漸漸散佈全城,在白清羽的時代,商户還是多集中在水道附近。根據《天啓雜記輯校》所記,在白清羽在位間,在水道附近共有商户四百一十七家,“鱗次櫛比,幌札交疊,雖夜不閉户。”這些商户為天啓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天啓主要種族

華族
生民繁盛,衣有所着,食有所擇,寢有所居,農田千里,天際臨城,間有華庭盛景,故以華族為名。
華族是九州大地上人數最多,分佈最廣的種族,集中分佈在整個東陸。華族採用君主分封的中央集權政體,集權頂端的君王是其下各諸侯國的共主。
在九州的歷史上,只有華族幾度統一成為強大的帝國,但也常將九州大地陷入分裂的亂世。

天啓生活

公卿生活
帝都的公卿生活充滿了奢華和浪漫,有着各種各樣的活動和儀式,來聯絡世家貴族的關係和樹立高人一等的感覺。公卿之間各種拜訪是極為常見的,饋贈也經常發生,富有的世家之間以奢華相競爭,也在對於文化藝術的修養上和對珍寶的收集上互相比賽。詩歌、文章、玉石、歌妓、舞蹈、武術,都在公卿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啓入主勢力

辰月
匡武帝時期,辰月一度被奉為國教,帝都天啓城中,上至皇帝,下至走卒,皆以信奉辰月為榮 [1]  。辰月教“星辰與月”的徽記一度和白氏的火薔薇並列於朝堂之上,滿朝的大臣無不以聆聽辰月教幽暗神秘的教義為光榮,教派的追隨者多達十萬眾,辰月教的威名在此刻達到頂峯。
然而匡武帝后期,古倫俄去世後,辰月干預立儲,在各皇子勢力間遊走挑撥,在清帝即位後更是挑唆“逆王”白千行叛亂。叛軍圍困宮城達一個月之久,清帝在皇宮之內需要以人肉為食,天啓公卿死傷甚眾。最終,在楚衞大軍馳援之下叛黨覆滅,天啓城中人口因為此亂十去其三,剿滅叛黨之後,清帝憤恨辰月的背叛,將矛頭轉向了辰月。天啓城再次迎來了一場血洗,國家肱股重臣幾乎死傷殆盡,史官們迫於天子之威,將辰月教的種種痕跡從史書中抹去。
顯赫一時的辰月教在公卿中的勢力頓時被連根拔起,一度高高在上的星辰與月的旗幟被扯下、踐踏、燒燬,滿朝文武噤若寒蟬,無人敢再提及辰月之名。
參考資料
  • 1.    辰月  .辰月(九州系列)[引用日期2019-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