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台山

(河南省信陽市天台山)

鎖定
天台山( 國家AAA級景區 )位於七里坪鎮西北18公里處,距縣城約40公里,與河南省新縣接壤(西南部),主峯海拔817米,史稱“淮南第一峯”。 [1] 
天台山原名烏龍頂。因其形似樓台,另有三峯參差屹立,與主峯並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故明初改稱天台山。 [1] 
山上有10景,依次為:告天爐、坐忘台、卧龍洞、作霖池、探奇窟、了心關、留月岩、賓陽壁、撫松巖、披雲峯。 [1] 
中文名
天台山
地理位置
七里坪鎮西北18公里處
景點級別
國家AAA級景區
著名景點
奇峯異石

天台山簡介

天台山位於新縣西南部,距縣城約40公里,主峯海拔817米,為豫南鄂北名山,史稱“淮南第一峯”。 [1] 
天台山主峯由伯台、仲台、叔台、小台組成,伯台最大,上廣約五六畝。仲台、叔台、小台聯亙並立於伯台東南。
四台降班並峙,如學子相倚而立,躬身向老師求教,又如兄弟親暱相聚,潛心研討學問。 [1] 
天台山奇峯突起,山形似台,環周皆石,峭立如壁,勢若接天。 [1] 
民謠雲:“天台在天上,一步高一丈。人在雲中走,水在霧中淌。抬頭頭齊天,低頭望長江。” [1] 
作霖池 作霖池
伯台、仲台、叔台、小台四座山峯由耿定向命名,喻意為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耿定裕四兄弟。 [1] 
從台腳上山,行150餘米至離垢門,又上180餘米至息緣門,再行70餘米,上50級石階,至達天門,抵伯台頂。 [1] 
信陽市天台山 信陽市天台山
三門皆為明户部尚書耿定向題,意指登上天台,可離人間污垢, 息世間俗緣,到達天堂,入仙境。 [1] 

天台山天台山風景區

天台山氣温宜人,景區內文物勝蹟、自然風光景點遍佈。
年平均氣温15.5度,盛夏酷暑氣温最高也僅26.6度,是廣大遊客避暑休閒、觀光探險的理想之地。
風景區內,奇峯異石,層巒疊翠;花木繁茂,百態千姿;清泉潺潺,獸奔叢莽。

天台山告天爐

告天爐 告天爐
山西南崗上有塊岩石,形狀酷似一鼎爐。如天外飛來,似鬼斧神工,奇石構成天台山獨特的景觀。 [2] 
明朝時期,離任返鄉的耿定向在天台山創辦了天台書院。這裏,成了文人墨客聚會的場所。徜徉其間,呤詩作賦,生花妙筆,點成天台十景。 [2] 
耿定向將此景題為“告天爐”,為十景之一。安成人士鄒善題詩:“我心一天心,告天猶告我,終朝對此山,默默自印可。” [2] 

天台山賓陽壁

賓陽壁 賓陽壁
天台山仲台與叔台之間,了心關西邊,有一道亮麗的風景,名為賓陽壁。
賓陽壁長十餘米,高四五米,面對東方,呈灰白色,鑲嵌在青山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分外奪目。
石壁上刻下的“賓陽壁”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是四百多年前耿定向命名、麻城名士周思久所書。兩位名人匠心妙筆,點石成金,讓這面石壁熠熠生輝,成為天台山上一個極具文化品位的亮點。 [2] 

天台山坐忘台

坐忘台 坐忘台
明代耿定向所著《天台勝記》記載:“離垢門左有石如座,學博應德劉思如氏已未春遊題曰坐忘台,叔子壬申夏追書之。叔子復題曰鳴琴處”。 [2] 

天台山卧龍洞

卧龍洞 卧龍洞
卧龍洞位於伯台之上,作霖池邊。兩塊巨石拱起,形成洞穴。洞中一石蜿蜒,酷似龍狀,耿定向好友周思久題名曰:卧龍洞。 [2] 
明代學者邵善題詩卧龍洞:“龍卧洞雲間,抱驪與世絕;豈忘行雨心,且任泉聲咽。” [2] 

天台山作霖池

作霖池 作霖池
山高水高。勢若接天的天台山頂,洞涓清泉常年不斷,説來也神,即使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也是如此。
卧龍洞前有一山泉,泉水從石穴中湧出,人們就石鑿池,積一夜,能積數十斛。泉水冬暖夏涼,清澈甘甜。 [2] 
傳説,有一年大旱,附近的農民來到山上焚香祈禱,取此池泉水回去拋灑,果然天降甘霖。明代任過户部尚書的黃安名宿耿定向題名:作霖池。 [2] 
名人命名,越傳越神。遊人非嘗作霖池水不可,説是喝了這泉水能祛病驅邪,心誠則靈。方圓幾百裏的人一遇乾旱,不辭勞苦,來天台山取水回去祈雨。 [2] 
作霖池旁的石壁上,刻有文字依稀可見,據傳是清代河南一縣令所題,因祈雨應驗,以示敬意。 [2] 

天台山抱奇窟

抱奇窟亦名探奇窟 抱奇窟亦名探奇窟
抱奇窟(亦名探奇窟)是天台十景最險最奇的一處景緻。它位於伯台之南,進離垢門經坐忘台、卧龍洞、七子台便是。 [2] 
壁立千仞的山腰間兀地探出一個石洞,洞口有塊稜角清晰的大石頭分明被上邊堅硬的石樑重重地壓着,承接它的卻儼然是軟土與雜草。而那個石塊似乎是無論來自哪個方向的力都能使它晃動。石洞兩米見方,越過一道一米高的石坎可以入內。此景之險,令人歎為觀止,遊人無不感概造化神功。 [2] 
明代學者周子徵來此後,驚歎之餘,題了“抱奇窟”三個大字。
同是明代學者的鄒善,為抱奇窟賦詩一首雲:“抱奇亦何為?可以荊山贌。寧老萬山中,毋動匠石琢。” [2] 

天台山了心關

了心關 了心關
了心關位於仲台與叔台之間,是連接兩台的通道。
《黃安初乘》記載:“仲台叔台兩山,故聯亙屏立,從東北上者無竇可入,蓋嘉熙間始刊通,以便淮蔡之避元兵者。今兩石柱如門,子徵(周思久號,麻城人士)題曰‘了心關’,叔子(耿定力,耿定向三弟)書” [2] 

天台山留月岩

留月岩 留月岩
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曾客居黃安,後移居麻城李贄登上天台山,與耿定向相會,“相抱大哭,各叩首互拜”,以謝往日相爭時的不敬,逗留數日,盡棄前嫌,暢敍舊情。 [2] 
這是我國這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留給黃安最後的足跡,留下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對這塊土地的一片深情,還留下了詩作《宿天台頂》,“明日三更誰共醉”,詩中對天台夜景的讚美,情景交融,使人陶醉。 [2] 
天上的月亮,早已被天下的文人注滿情感,在文人的撮合下,多情的月光也落户天台山,成為天台十景中的一景——留月岩。  [2] 

天台山撫松巖

撫松巖 撫松巖
人們常説“無巧不成書”。天台十景中有個撫松巖,看過後你會感嘆:有奇方稱景。撫松巖位於叔台南端,松巖相依,造型之奇妙,好像是精心設計、精工製作的。 [2] 

天台山披雲峯

披雲峯 披雲峯
天台山的四座峯,如兄弟相依,按照高低、大小,耿定向依次命令為伯台、仲台、叔台和小台。
小台又名“披雲峯”,是另一位黃安名宿吳心學之作。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