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台山佛教音樂

鎖定
天台山佛教音樂。是以佛教天台宗音樂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1] 
中文名
天台山佛教音樂
地理標誌
天台山

天台山佛教音樂歷史沿革

早在公元五世紀時,天台宗創始人智豈頁(智者大師)(538-598),在形成獨立、完整的天台宗哲學思想的同時,為了使由他制定並口傳心授的儀軌符合教義需求,從而產生了天台宗特有的佛教音樂。經過千餘年的傳承和發展,天台宗佛教音樂不但成為天台山佛教音樂的代表,還影響了早期民間戲劇並傳播海外。 [2] 

天台山佛教音樂風格特色

天台山佛教音樂以莊嚴、肅穆、典雅、平和為風格。據統計,天台山佛教可唱誦的經文約95篇,其中贊偈類22篇、朝暮課誦39篇、懺類9篇、瑜伽焰口9篇、水陸法會16篇(含樂器曲牌)。特別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的《天台智者大師畫像贊》(附有曲譜),文辭優美,悦耳動聽,是研究佛教音樂的珍貴資料。
天台山佛教音樂的形式,主要是聲樂。包括獨唱、領唱和齊唱組合、齊唱、輪唱四種。唱詞有贊、偈、文、咒四種格式。曲調又分歌唱型、吟詠型、唸誦型三種。配唱的樂器或稱法器有梵鼓、鍾、大磬、鐺子、鈴、鈸、木魚等,配器的制式、大小各異,用於不同的儀軌場合。表演形式多樣,聲腔抑揚頓挫,莊嚴平和,給人以“不同凡響”的聽覺感受。 [2] 

天台山佛教音樂傳承意義

天台山佛教音樂對民間戲曲的影響很大,如早期流行在江南的南戲,就以乾唱為主。在明代,南戲基本不合管絃,順口而歌,這種“清謳”的乾唱唱法可能即源於天台山的佛教音樂。唐代以降,日本僧人相繼來天台山求學,也帶去了天台山的佛教音樂,產生了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戲劇——能樂。在能樂中就有《天台山之事》的表演段子。1982年3月,日本佛教音樂研究人員組團到天台山尋根訪問。 [3] 

天台山佛教音樂傳承現狀

如今,天台山佛教音樂還走出寺廟登上舞台,多次作專場演出,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關注。在配樂上也有所發展,嘗試增加一些民族樂器,以提高聽覺效果。為了使天台山佛教音樂後繼有人,天台山佛學院專門開課,請老維那向學僧傳授天台山佛教音樂。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