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元皇太后璽

鎖定
天元皇太后璽,北周金器,國家一級文物,是北周武德皇后被封天元皇太后後所使用的皇太后璽。1993年8月2日,出土於北周孝陵,被盜墓賊竊走。1996年6月13日被追回,現藏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文物保護中心。
天元皇太后璽是用純金製成,重802.56克,璽與紐分模合鑄,榫卯鑲嵌而成,工藝十分精美,璽為獬豸紐,正方形印面,長4.45釐米,寬4.55釐米,厚1.95釐米,合紐通高4.7釐米,璽面篆書陽刻“天元皇太后璽”大小不一的六字。 [1] 
武德皇后阿史那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突厥族的皇后,天元皇太后璽金印是史上最早的皇太后金質印璽。它不僅見證了突厥人和鮮卑人政治聯姻的歷史,還見證了武德皇后歷經三代君王的輝煌一生,彌足珍貴。 [7] 
中文名
天元皇太后璽
館藏地點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文物保護中心 [1] 
出土時間
1993年
所屬年代
北周 [1] 
類    別
金器 [1] 

天元皇太后璽文物歷史

天元皇太后璽 天元皇太后璽
天元皇太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被封為武德皇后。宣政元年(578年),武帝駕崩,周宣帝即位,尊武德皇后為皇太后。大象元年(579年),宇文贇傳位給長子宇文闡,是為北周靜帝,宇文贇自為太上皇,並自稱天元皇帝,尊皇太后阿史那氏為天元皇太后。此璽就是這時天元皇太后所使用的皇太后璽。隋開皇二年(582年),天元皇太后阿史那氏去世。隋文帝詔命官府備下禮冊,將她與宇文邕合葬在孝陵,此金璽為陪葬品。 [1] 
1993年8月2日,盜墓賊盜掘看北周孝陵,天元皇太后璽等大量文物被盜走。直至1996年6月13日,該金璽才被咸陽市渭城區公安分局追回。 [3] 

天元皇太后璽文物特徵

天元皇太后璽 天元皇太后璽
天元皇太后璽是用純金製成,重802.56克,璽與紐分模合鑄,榫卯鑲嵌而成,工藝十分精美,璽為獬豸紐,正方形印面,長4.45釐米,寬4.55釐米,厚1.95釐米,合紐通高4.7釐米,璽面篆書陽刻“天元皇太后璽”大小不一的六字。 [1] 

天元皇太后璽製作技術

據咸陽市渭城區文物保護中心介紹,天元皇太后璽製作時用了多種工藝,主要有錘揲、切削、鏨刻、拋光、鉚接等。璽基上可見經過錘擊後留下的水波紋。璽紐的動物身上有明顯切削鏨刻痕跡,璽文明顯留有鏨刻刀紋。天元皇太后璽的製作應為先錘揲出印基,使璽面達到所需尺寸,然後篆寫璽文再鏨刻出反篆璽文,錘揲製成所需璽紐動物粗形,通過切削、鏨刻、打磨、拋光製成璽紐。之後,將璽基與璽紐上下對好位置,再分別進行鏨、刻、孔等工序。 [4] 

天元皇太后璽文物鑑賞

獬豸是古代傳説中能明是非辨曲直的神獸。天元皇太后璽不用螭虎紐而用獬豸紐的原因,想必有褒其聰明能幹之意。周武帝即位後不久,北周與突厥時有邊境衝突,常以武力相向。自阿史那氏入北周,每遇到邊關衝突,武帝常使皇后出面調停。皇后總能以明是非、辨曲直之理,使邊關矛盾得以解決。武帝崩,宣帝尊其為“天元皇太后”,授金制獬豸紐璽,以褒皇太后可化干戈為玉帛的才能。 [2] 

天元皇太后璽文物價值

秦漢以來,流行官印基本是2.3釐米見方,俱為陰文。南北朝以後,紙張逐漸取代竹簡成為公文典籍的載體,官印由此加大,始用陽文。陽文印最早的使用實例見於南齊,但未見實物。“天元皇太后璽”可能是迄今所見的第一方大型陽文官印,是研究從秦漢陰文官印向隋唐陽文蟠條官印轉變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在印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 
天元皇太后璽上的紐式是官印實物中前所未見的。它在漢晉傳統的螭、龜、鼻紐為主的紐式等級體系之外,又於帝、後之間別創出一種等級標誌,因此,這種紐式實質上是等級標誌的細化。它與質料的降格正好是相對應的,因而具有制度含義而非隨意而為。南北朝的官印,衍生出諸多新的紐式。這應當被視為南北分割,政權頻繁更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產生的制度變異。 [4] 
北周官印的形態為隋代所接納,同時被接納的還包括此璽所出現的陽文印式和印文呈兩行排列的章法,以及印面增大的新格局。北周明顯增大的官印,是在北魏、北齊官印逐步增大基礎上的進一步突破。天元皇太后璽作為實物資料揭示了這樣的演化軌跡。 [4] 

天元皇太后璽重要展覽

天元皇太后璽現珍藏在咸陽市渭城區文物保護中心。2021年,天元皇太后璽首次在咸陽博物院主辦的“涇渭遺珍古韻留香”咸陽文物精華展中公開展出。 [5] 

天元皇太后璽衍生文化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推出的“文物四寶”核酸檢測貼紙分別是“熊赳赳”“虎昂昂”“龍威威”“獬平平”,都是來自渭城區文物保護中心的館藏文物照片;其中“獬平平”貼紙的原型就是“天元皇太后璽”。在新冠疫情肆虐時,“獬平平”護衞人民的平安,寓意政清人和,貼了“獬平平”全民得安寧。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