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仙硐枇杷

鎖定
天仙硐枇杷,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天仙硐枇杷產區位於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接合部川滇交界地帶,境內地形為淺丘、深丘和低山,海拔350-550米,境內土壤以夾關組和沙溪廟組母質形成的紫色沙壤土為主,保水保肥能力較強,土壤pH5.5-7.2,有機質含量1.5%以上,有利於枇杷的生長髮育和優質高產。天仙硐枇杷果實倒卵圓形,果個大,果頂微凹,果基尖削。果面橙黃色,果粉多,鏽斑少,萼閉合,果皮中等厚,易剝離,果肉厚,肉質細密、汁液中等,酸甜適度,風味濃、可食率高,種子3-6粒。 [1]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天仙硐枇杷”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天仙硐枇杷
產地名稱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
品質特點
倒卵圓形,果個大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813號
批准時間
2012年08月03日

天仙硐枇杷產品特點

天仙硐枇杷品質特性

天仙硐枇杷果實倒卵圓形,果個大,果頂微凹,果基尖削。果面橙黃色,果粉多,鏽斑少,萼閉合,果皮中等厚,易剝離,果肉厚,肉質細密、汁液中等,酸甜適度,風味濃、可食率高,種子3-6粒。 [1] 

天仙硐枇杷營養價值

天仙硐枇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最高可達16.8%,可食率≥70%。 [1]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產地環境

天仙硐枇杷產區位於雲貴高原與四川盆地接合部川滇交界地帶,境內地形為淺丘、深丘和低山,海拔350-550米,境內土壤以夾關組和沙溪廟組母質形成的紫色沙壤土為主,保水保肥能力較強,土壤pH5.5-7.2,有機質含量1.5%以上,有利於枇杷的生長髮育和優質高產。產區屬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18.3℃,年降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1136毫米,6月降雨最多,達192.4毫米,1月降雨最少,為29.3毫米,有效減少天仙硐枇杷膨大期裂果和萎蔫現象。年日照時數1172.7小時,光照充足,枇杷光合產物較多。 [1]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歷史淵源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
天仙枇杷栽培歷史悠久,在瀘州市農業技術部門多年的指導下和種植過程的探索中不斷積累了技術經驗。 [3] 
1988年,納溪縣建立四川省首個枇杷生產基地。 [4] 
20世紀90年代中期,納溪已建成“十里枇杷長廊”。
2015年始,銀羅村兩委和精準幫扶責任人經常深入貧困户,採用“送苗木、送技術、送服務”,動員貧困户種植枇杷脱貧致富。 [5] 

天仙硐枇杷生產情況

2012年,天仙硐枇杷保護面積5000公頃,年產量8萬噸。 [1] 
2018年,天仙硐枇杷產量在400萬斤以上,產值在4000萬以上。 [6]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產品榮譽

1996年,天仙枇杷基地生產的優質枇杷被四川省農業廳評為“優質果品”稱號。 [3]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天仙硐枇杷”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地理標誌

天仙硐枇杷地域保護範圍

天仙硐枇杷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瀘州市納溪區的大渡口、護國、打古、上馬、合面、豐樂、白節、天仙、棉花坡、新樂、渠壩、龍車等12個鎮的176個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05°09′00″-105°37′00″,北緯28°02′14″-28°26′53″。 [7] 

天仙硐枇杷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天仙硐枇杷生產嚴格執行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範,嚴格按農業標準化要求組織生產。
(1)產地要求:天仙硐枇杷適宜選擇海拔300米-500米,無任何工礦業污染、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種植地塊宜選擇向陽坡地,坡度一般不超過25度。栽培土壤選擇疏鬆和通透性良好的沙質或礫質土,pH值5.5-7.2,熟化土層深度≥80釐米。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選擇抗逆性強、商品性好的枇杷優良品種。早熟品種以早鍾六號、納溪早紅三號為主,中熟品種以黃豐為主,晚熟品種以解放鍾、貴妃為主。天仙硐枇杷應採取營養土共砧嫁接方式育苗,保持品種優良特性,要求一年生嫁接苗木高度≥60釐米,嫁接口以上1釐米處直徑≥0.8釐米。
(3)生產過程控制
①定植技術
裸根苗春季定植在2月上、中旬,秋季定植在9月中、下旬。營養袋育苗除惡劣天氣外全年均可定植。定植密度根據品種特性、地勢、坡度和土壤肥力等條件確定。地勢平坦、土壤肥力較好、生長勢強旺、樹冠大的品種宜種植較稀,反之較密。定植密度600株/公頃-825株/公頃。定植後立即灌足定根水,並在定植後兩個月內只澆清水不施肥。定植後一年內需要進行樹盤全覆蓋,以秸稈為材料,厚度5釐米以上。
②園地管理
幼年枇杷園行間間作矮生無蔓的豆科作物、蔬菜、草莓等,也可間作三葉草、胡豆、豌豆等綠肥作物,採取覆蓋、翻壓、堆漚等方式合理利用綠肥,每年在4-8月間綠肥盛花期將其刈割或翻壓埋於樹盤下。冬季全園中耕一次,深度以20-30釐米為宜,冬春季樹盤覆蓋雜草。成年枇杷園也可林下放養家禽,可有效防除果園雜草和害蟲。
③施肥管理
肥料使用執行NY/T394標準,使用綠色食品水果專用肥。以生物有機肥和生物菌肥為主,合理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平衡配方施肥。重施採果肥,增施磷鉀肥。採收前半月內禁止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料。肥料使用必須滿足作物對營養元素的需要,使足夠數量的有機質返還土壤,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施入土壤的肥料不得對環境和作物產生不良後果。禁止施用含激素或激素類葉面肥料。每公頃成年掛果樹施肥量:生物菌肥或生物有機肥不得低於18000千克/年。2-3月春梢萌發前施保果肥,用量佔全年10-20%;3月-4月上旬前施壯果肥,用量佔全年10-20%;5月下旬-6月重施採果肥,以速效有機肥為主,結合施用有機無機復混肥,有利及早恢復樹勢,保證次年結果,用量佔全年50-60%;9-10月開花前施花前肥,用量佔全年的20-30%。施肥均以腐熟有機肥或有機菌肥為主,並配合施用適量的有機無機複合肥,在生長期葉面噴施氨基酸液肥、沼液肥等,有利於果實增重和提高品質,但採果前30天內不得進行根外追肥。
④水分管理
天仙硐枇杷不耐水漬,應建立完善果園排灌系統,深挖排水溝,以利排水。尤其在7-8月花芽生理分化期更要注意排水,保持適當乾旱,有利於枇杷進行花芽分化。在果實近成熟期間若降雨過多,易造成果實着色不良或裂果,此期應注意排水。3-4月春旱期間正值幼果發育時期,應適當灌水,必要時還應樹冠噴水。9-10月的秋季乾旱,對花穗的生長髮育和授粉受精有嚴重影響,應及時灌水抗旱。
⑤整形修剪
解放鍾等強旺品種宜採用主幹分層形整形,樹冠高度控制在3米以內,層間距0.8-1米。其它品種採用兩層杯狀形或開心形樹形,樹冠高度控制在2.5米以內。修剪以夏季修剪為主,可採用疏枝、短截、回縮、抹芽、摘心、抹梢、撐拉吊等修剪方法,根據不同品種、樹齡、樹勢進行修剪,剪除病蟲枝、乾枯枝、衰弱枝、密生枝,處理好橫穿枝、並行枝、競爭枝、落地枝、無用的徒長枝和下垂枝,使樹冠枝梢分佈均勻,內膛結果枝飽滿健壯,以改善樹冠光照條件,協調生長和結果、產量和品質之間的平衡。
⑥花果管理
根據不同土壤、樹齡、樹勢和品種的特性進行疏花疏果和果實套袋。全樹冠保持營養枝與花枝的比例為1:2,大果品種每穗留果1-3個,中果品種每穗留果2-4個,同時每穗留果的多少應與結果枝的粗度成正比。天仙硐枇杷果實必須進行套袋,一般應在公曆2月底以前套袋完畢。在最後一次疏果後,應進行一次病蟲害防治,然後在48小時內套袋。套袋紙選用綠色無污染的枇杷專用套袋紙,套袋紙規格大小應符合所留果穗的生長髮育要求,其中早鍾六號等薄皮品種宜套雙層果袋。套袋應先樹冠上部和內膛後樹冠下部和外圍,套袋時將果袋鼓脹,袋口紮緊,以防雨水浸入。
⑦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的總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使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適當輔以化學防治,把病蟲害控制在容許範圍之內。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
果實全面着色,表現固有色澤,充分成熟為當地銷售鮮食果的採收適期;貯運果以8-9成熟為採收適期;應選擇陰晴無雨霧天氣按先下後上和先外後內的順序及時採收,貯運的果實在温度低的早上及傍晚採收,避免在雨天及烈日下采果。採收前準備好梯子、竹籃、竹筐、採果鈎、大紙箱等工具,竹籃內壁用軟紙或布作襯墊,所用工具要清潔、衞生、無污染。採收時帶上手套,分批用果剪採取“二剪法”採果,要注意防止一切機械損傷,如指甲傷、碰傷、擦傷、壓傷等,輕拿輕放,儘量避免擦掉果面茸毛。
(5)生產記錄:認真記錄枇杷的生產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技術措施、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建立天仙硐枇杷生產過程記錄檔案,記載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等。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天仙硐枇杷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 熱帶、亞熱帶水果》的規定(NY/T-750-2003)。

天仙硐枇杷標誌使用規定

天仙硐枇杷生產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天仙硐枇杷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在包裝物上標明產地、商標和日期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