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仙子

(中藥)

鎖定
天仙子,中藥名。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乾燥成熟種子。分佈於華北、西北、西南、華東等地。夏、秋二季果皮變黃色時,採摘果實,暴曬,打下種子,篩去果皮、枝梗,曬乾。具有解痙止痛,平喘,安神之功效。常用於胃脘攣痛,喘咳,癲狂。
中文學名
天仙子
別    稱
莨菪子、莨菪實、牙痛子、小顛茄子、米罐子、燻牙子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茄科
天仙子屬
莨菪
分佈區域
華北、西北、西南、華東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0.06~0.6g
毒    性
大毒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

天仙子入藥部位

乾燥成熟種子。

天仙子性味

味苦、辛,性温。

天仙子歸經

歸心、胃、肝經。

天仙子功效

解痙止痛,平喘,安神。

天仙子主治

用於胃脘攣痛,喘咳,癲狂。

天仙子相關配伍

1、治水瀉日久:青州幹棗十個(去核),入莨菪子填滿,扎定燒存性。每粟米飲服一錢。(《聖惠方》)
2、治風痹厥痛:天仙子三錢(炒),大草烏頭、甘草各半兩,五靈脂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湯下。(《聖濟總錄》)
3、治赤白痢,臍腹疼痛,腸滑後重:大黃半兩,莨菪子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前。(《普濟方》妙功散)
4、治惡瘡似癩者:燒莨菪子末敷之。(《千金要方》)
5、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醋和莨菪子末,敷頭上。(《千金要方》)

天仙子用法用量

0.06~0.6g。

天仙子禁忌

心臟病、心動過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婦禁用。

天仙子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果皮變黃色時,採摘果實,暴曬,打下種子,篩去果皮、枝梗,曬乾。

天仙子生理特性

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肉質而後變纖維質,直徑約2-3釐米。一年生的莖極短,自根莖發出蓮座狀葉叢,卵狀披針形或長矩圓形,長可達30釐米,寬達10釐米,頂端鋭尖,邊緣有粗牙齒或羽狀淺裂,主脈扁寬,側脈5-6條直達裂片頂端,有寬而扁平的翼狀葉柄,基部半抱根莖;第二年春莖伸長而分枝,下部漸木質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無葉柄而基部半抱莖或寬楔形,邊緣羽狀淺裂或深裂,向莖頂端的葉成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頂端鈍或鋭尖,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並生有柔毛,長4-10釐米,寬2-6釐米。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通常偏向一側,近無梗或僅有極短的花梗。花萼筒狀鐘形,生細腺毛和長柔毛,長1-1.5釐米,5淺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後增大成壇狀,基部圓形,長2-2.5釐米,直徑1-1.5釐米,有10條縱肋,裂片開張,頂端針刺狀;花冠鍾狀,長約為花萼的一倍,黃色而脈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徑約3毫米。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釐米,直徑約1.2釐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天仙子生長環境

分佈於我國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蒙古、蘇聯、歐洲、印度亦有。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

天仙子藥材性狀

呈類扁腎形或扁卵形,直徑約1mm。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有細密的網紋,略尖的一端有點狀種臍。切面灰白色,油質,有胚乳,胚彎曲。氣微,味微辛。

天仙子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莨菪之功,未見如《本經》所説,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而芽方生,其為物可知矣。莨菪、雲實、防葵、赤商陸皆能令人狂感見鬼,昔人未有發其義者,蓋此類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竅,蔽其神明,以亂其視聽故耳。”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