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下黃河第一橋

鎖定
在甘肅省蘭州市白塔山下的黃河上,距蘭州古城西北1公里,有一座貝雷式鋼桁架公路橋,這是古老黃河上的第一座公路橋,號稱“千古黃河第一橋”,也是僅次於上海外白渡橋的全國第二座城市鋼橋。
中文名
天下黃河第一橋
地    點
甘肅省蘭州市
榮    譽
千古黃河第一橋”
長    度
230多米

目錄

天下黃河第一橋黃河鐵橋

白塔山黃河鐵橋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竣工。橋長230多米,寬7米多,平行弦杆貝雷式鋼桁架為橋體,石墩石台,共有5跨。橋面上鋪2層木板,兩邊有扶欄,“旁便徒行,中馳輿馬”。橋的兩端建有牌坊,上面橫匾分別題有“三邊利濟”,“九曲安瀾”的字樣。
天下黃河第一橋 天下黃河第一橋
白塔山鐵橋建成以前,原址曾有一座鎮遠浮橋,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為軍事目的首次建成的,成為西部和西北各省來往的要道。但由於冬天黃河結冰,浮橋難以常年使用,每年都要冬天拆掉,夏天再建,很不方便,清朝官員很早就商議請外國商人修建黃河鐵橋,但因索價太高而未能實現。
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夏天,泰來洋行的德國商人喀佑斯到甘肅遊歷,與有關部門簽了合同,從國外購料,開始建造鐵橋。當時,各式的橋樑材料由海路運來我國,在天津上陸,經鐵路運到河南鄭州,然後再用駱駝、大軸踏車等運輸工具送到蘭州。由於路途遙遠,運費相當昂貴,據記載,造橋的工料共用銀16.5萬兩,而運費則用了14萬多兩,這種高比例的運費在世界建橋史上是少見的事情。

天下黃河第一橋總結

橋建成以後,大大便利了兩岸交通,但橋樑的承載能力較低,超過8噸重的汽車就不能過橋了。到解放時,兩個橋墩已發生裂縫,危及大橋本身,不得不對過橋車輛限重、限速、限數。1954年,當地用了半年時間修好了開裂的橋墩,在原來鋼桁架的水平肢上加了一根彎曲形的上肢,橋面改用鋼筋混凝土板,使橋面的縱橫樑變為組合梁,提高了承載能力,20噸重的汽車可以暢行無阻。1981年,大橋經受了黃河上游特大洪水的考驗,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