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下為公

(漢語成語)

鎖定
天下為公(拼音:tiān xià wéi gō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禮記·禮運》。 [2] 
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中文名
天下為公
拼    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近義詞
天下一家
反義詞
天下為家
出    處
《禮記·禮運》
注音字母
ㄊㄧㄢ ㄒㄧㄚˋ ㄨㄟˊ ㄍㄨㄥ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天下為公成語出處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天下為公”。 [2] 

天下為公成語典故

楊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思想家,在政治上,他反對強權獨佔的霸道,主張“天下為公”,要“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他認為,人們互不相侵,天下無竊位奪權之人,無化公為私之輩,這樣,社會便能太平。 [3] 
明末清初,有三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為公”的主張。一位是王夫之,他提出“天下非一家之私”,事實上這句話是《呂氏春秋》中“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簡化;一位是黃宗羲,他主張“天下為公,君為客”;一位是顧炎武,他指出“國家”是屬於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則應為匹夫所共有,後來梁啓超把這一思想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 
康有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書法家,先後七次上書光緒皇帝,請求變法圖強,1898年,與梁啓超等人發動“戊戌變法”。他在《大同書》中説:這是一種對理想社會的全新展望。然而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康有為流亡海外,他的思想漸漸變得保守。而真正將“天下為公”這一思想闡釋清楚並且使之產生廣泛影響的,是孫中山先生。 [3] 
民國創立以來,“天下”被袁世凱篡奪,後來的北洋軍閥,也都把“天下”視為私有,彼此之間爭權奪利,混戰不息。因此,孫中山大力提倡“天下為公”,他自己首先身體力行,以國民公僕為已任。孫中山先生一生曾多次題書“天下為公”。 [3] 

天下為公成語寓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孔子在闡述自己的社會政治理想時明確提出的一條施政原則,他刻畫和描繪的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標,遠大而美好的社會願景,就是中國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緊接“大同”理想,孔子進一步闡述了他對於“小康”社會的看法。“小康”可以説是較次一級的政治目標和社會理想,但也更加接近現實而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黨的十九大立下了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廣大黨員幹部以“天下為公”的胸懷,努力前行,奮力拼搏。 [2] 
天下為公,要做到不謀私、不貪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度是公私二字”,“作風問題,很多是因公私關係沒有擺正產生的。”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自覺把權力行使的過程作為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權、不以權謀私。 [2] 
天下為公,要謙虛謹慎,做人做事公道正派。公道正派是我們共產黨人的言行準則,也是“天下為公”在我們黨員幹部自身修養上的必然要求。謹慎是“不糊塗”的基礎。一個處事謹慎的人,必然是頭腦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塗。因此,作為黨員幹部,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低調做人,虛心做事;要嚴格按照黨章規定做事,不越規矩,不越底線,不碰紅線。 [2] 
天下為公,要勤於學習,昇華思想境界。習近平同志曾説:“對領導幹部來説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省下點時間,多讀點書,多思考點問題。”鄧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不注意學習,忙於事務,思想就容易廟俗化。如果沒變質,那麼思想的廟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如今,有的黨員之所以意志不堅定,思想滑坡,甚至走向反面,就是因為沒有很好地以天下為公的情懷學習理論,用理論來指導自己觀察社會、分析問題、糾正思想的偏差。因此,我們要在工作之餘,把讀書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通過讀書,提升思想境界,培養公權意識,保持良好品行,做一名心懷天下、秉公用權的好乾部、好公僕。 [2] 

天下為公成語用法

  • 成文用法
天下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後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1] 
  • 運用示例
陳毅《湖海詩社開徵引》詩:“萬古千秋業,天下為公器。” [1] 
參考資料
  • 1.    天下為公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孔慶國.儒家經典成語故事啓示錄[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18.11:216-218.
  • 3.    趙學文.美詞溯源 出自五經四書的成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