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下母

鎖定
[4]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搞巫蠱活動而廢除,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説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户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后,和帝説:“皇后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只有鄧綏品德為後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到冬天,立鄧綏為皇后。再三推辭謙讓,然後登皇后位。親手寫好謝恩的奏書,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君王妻室的人選。這時,四方諸侯之國,貢獻方物,爭求得珍貴華麗之物,自鄧綏入主中宮,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要供給紙墨就行了。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家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5]臨朝稱制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諸皇子夭沒,前後以十數,後生的往往隱秘地養於人間。殤帝劉隆生下只百餘日,鄧綏迎立即皇帝位。尊鄧綏為太后,臨朝聽政。[6]
本    名
天下母
所處時代
永元
相關人物
鄧綏
基本解釋
  1. 萬物的始源。2.全國的母儀。稱頌皇后之詞。詞語分開解釋天下 : 1.古時多指中國範圍內的全部土地;全國。 2.指全世界。 : 母 mǔ 媽媽,娘:母親。母性。母系。慈母。母憂(稱母親去世)。對女性長輩的稱呼:姑母。舅母。 [1]  道德經
  2. [原文]天下有始①,以為天下母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④,終身不勤⑤。開其兑,濟其事⑥,終身不救。見小曰明⑦,守柔曰強⑧。用其光,復歸其明⑨,無遺身殃⑩;是為襲常⑾。[譯文]天地萬物本身都有起始,這個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着萬物的根本,那麼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塞住慾念的孔穴,閉起慾念的門徑,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如果打開慾念的孔穴,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件,終身都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註釋]1、始:本始,此處指“道”。2、母:根源,此處指“道”。3、子:派生物,指由“母”所產生的萬物。4、塞其兑,閉其門:兑,指口,引伸為孔穴;門,指門徑。此句意為:塞住嗜慾的孔穴,閉上慾念的門徑。5、勤:勞作。6、開其兑,濟其事:打開嗜慾的孔穴,增加紛雜的事件。7、見小曰明:小,細微。能察見細微,才叫做“明”8、強:強健,自強不息。9、用其光,復歸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內透亮。發光體本身為“明”,照向外物為光。10、無遺身殃:不給自己帶來麻煩和災禍。11、襲常:襲承常道。[引語]本章是繼四十七章後再次論述哲學上的認識論問題。老子認為,天下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發展有一個總的根源,人應該從萬物中去追索這個總根源,把握原則。人們認識天下萬物但不能離開總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則將會離失自我。在認識活動中,要除去私慾與妄見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及規律。[評析]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這對概念。在這裏,“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萬物,因而母和子的關係,就是道和萬物;理論和實際;抽象思維和感性認識;本和末等關係的代名詞。張松如認為“所謂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論證明,當作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方法了。西周以來,中國已經產生了例如五行説那樣原始、自發的唯物論。當老子第一次試圖把那種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進到更高階段的理論性的形式時,他的理論形式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因受到了歷史與科學條件的限制而表現出某種不成熟性,這種不成熟性,反映到更為複雜的認識論領域中來,就很容易帶上一種以‘道’觀物的特點。這是老子在認識上失足落水的一個重要原因。”(《老子校讀》第301頁)我們基本上同意這種觀點,但又認為老子的確是強調抽象思維,對抽象思維和感性認識的關係講得不夠清楚,這是我們從本章內容中所得知的,不過不能把這一點加以誇大,相反,我們感到,老子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引用了辯證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觀點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不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思想水平是許多哲學家所不及的。本第五十三章[原文]使我①介然有知②,行於大道,唯施③是畏。大道甚夷④,而人⑤好徑⑥。朝甚除⑦,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⑧,財貨有餘,是謂盜竽⑨。非道也哉![譯文]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人君卻喜歡走邪徑。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田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着錦繡的衣服,佩帶着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佔有富餘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麼無道啊![註釋]1、我:我,指有道的聖人。老子在這裏託言自己。2、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識。3、施:邪、斜行。4、夷:平坦。5、人:指人君,一本作“民”。6、徑:邪徑。7、朝甚除:朝政非常敗壞。一説宮殿很整潔。8、厭飲食:厭,飽足、滿足、足夠。飽得不願再吃。9、盜竽:竽又作誇。即大盜、盜魁。[引語]這一章尖鋭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矛盾現象。在《道德經》一書中,有幾處談到這個問題,如三章、十九章、五十七章、七十五章等。本章描述了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尤其是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武力,對百姓姿意橫行,搜刮榨取,終日荒淫奢侈,過着腐朽靡爛的生活,而下層民眾卻陷於飢餓狀況,農田荒蕪、倉藏空虛。這種景況,無怪乎老子把統治者叫做“盜竽”。這一章的內容也可以説是給無道的執政者們――暴君所畫的像。[評析]楊興順説:“‘盜誇’之人過着奢侈生活,而人民卻在捱餓。按照老子的學説,這類不正常的情況是不會永遠存在下去的,人類社會遲早會回覆它自己最初的‘天之道’。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統治者,他們永遠渴望着財貨有餘,這就給自己伏下極大的危機。‘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這樣,他們違背了‘天之道’的法則,而‘不道早已’(三十章)。讓早已忘卻先王的金科玉律的自私的統治者不要這樣設想,以為他們的力量是不可摧毀的。這樣的日子是會來臨的:統治者將因自己的一切惡行而受到懲罰,因為在世界上,‘柔弱勝剛強’。老子對於壓迫者的熾烈仇恨,對於災難深重的人民的真摯同情,對及對於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社會政治制度必然崩潰的深刻信念――這些都是老子社會倫理學説中的主要特點。”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從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角度,抨擊當政的暴君為“盜竽”,這是從老子開始到莊子的道家最為可貴的重要觀點。在莊子外雜篇裏,他提出“竊鈎者誅,竊國者侯”,這是傳統的觀點。事實上那些“財貨有餘”的人才是貨真價實的“盜竽”,“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從被壓迫的勞動者的利益出發而發出的吶喊。從這種觀點中,我們也感到這説明了老子並不是腐朽的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地代表了被壓迫者的願望。的言外之意在於,世人都好逞聰明,不知收斂內省,這是很危險的事情,他懇切地希望人們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內蓄、收斂,就不會給自身帶來災禍。
參考資料
  • 1.    .  ..[引用日期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