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黑背鷗

鎖定
大黑背鷗(學名:Larus marinus)是鷗科、鷗屬鳥類,也是歐洲最大、最粗壯的鷗類。身長可達68-79釐米,翼展可達1.5-1.65米,體重可達1.4-2.3千克;其喙厚,背部呈黑色,翼尖較大且呈白色,翅膀上長着飛羽;雙腿呈淺粉色。
大黑背鷗一般棲息于海洋海岸上層、海洋近岸或者海洋潮間帶。大黑背鷗通常將巢穴建在一些低島的裸露岩石上,有時在突出的壁架下,有時在寬闊的裂縫中,巢穴的直徑大約有61釐米,巢穴內部還鋪着一些羽毛、乾草和其他材料,一般產3枚卵。大黑背鷗的胃口極大,會吞吃除了蔬菜以外的各種各樣的食物,甚至連過度腐敗的腐肉也不放過。具有非常大的跨大西洋分佈。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中文名
大黑背鷗
拉丁學名
Larus marin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鷗形目
鷗科
亞    科
鷗亞科
鷗屬
大黑背鷗
亞    種
0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標準:無危(LC) [2] 
外文名
Great Black-backed Gull
Greater Black-backed Gull [2] 

大黑背鷗形態特徵

大黑背鷗
大黑背鷗(12張)
大黑背鷗是歐洲最大、最粗壯的鷗類,身長可達68-79釐米,翼展可達1.5-1.65米,體重可達1.4-2.3千克。頭部、胸部、肚子和尾巴都是白色的,與近乎黑色的背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翅膀也是黑色的,在之前和之後的邊緣有一些白色。翼尖較大且呈白色,翅膀上長着飛羽。其喙厚,且喙是黃色的,下頜上有一個小紅斑。雙腿是淡粉紅色的。 [3]  [4] 
幼鳥是黑褐色的。尾巴的一端覆蓋着一條狹窄的、不精確的黑帶。具較薄的喙,爪子呈黃色。 [4] 

大黑背鷗近種區別

大黑背鷗易與其分佈區北方的小黑背鷗(Larus fuscus)混淆,小黑背鷗身披黑毛,與大黑背鷗較相似,但是大黑背鷗明顯更加壯實,成鳥的雙腿顏色也不同。大黑背鷗幼鳥體型較大,體色比其他鷗類淺,尾部末端有一條暗色細紋。 [3] 
大黑背鷗和銀鷗(Larus argentatus)的雛鳥在各個發育階段都很容易發生混淆,只有它們完全長大並且長出了繁殖羽之後,才能真正分辨清楚。 [5] 

大黑背鷗棲息環境

大黑背鷗一般棲息于海洋海岸上層、海洋近岸或者海洋潮間帶。 [2] 

大黑背鷗生活習性

活動:大黑背鷗的飛行方式紮實平穩,有時也十分優雅、迅速而持久。長途飛行時,它們通常在五六十米高的空中飛行,有規律地不斷振翅,飛行路線平直。在温和晴朗的天氣裏,無論在哪一個季節,它們都喜歡在高空中翱翔,它們會像鷹鷲和渡鴉那樣自在地飛上半個多小時。 [6] 
遷徙:在惡劣的環境中繁殖的大黑背鷗將遷徙到南方,從歐洲北部海岸到波羅的海到葡萄牙南部越冬,然後沿着北美洲一直到加勒比海以南。 [2] 
叫聲:大黑背鷗的聲音與銀鷗相似,但更低沉,略嘶啞。當大黑背鷗從天而降時總會伴隨着一聲震耳欲聾的“咿哦”(kee-orr)。 [3]  [7] 
覓食:大黑背鷗的胃口極大,會吞吃除了蔬菜以外的各種各樣的食物,甚至連過度腐敗的腐肉也不放過。不過大黑背鷗更喜歡的還是淡水魚、幼鳥或小四足動物。任何一種鳥兒的卵它們都不會放過,甚至連生病或柔弱的親鳥也一起吞下。大黑背鷗常會攻擊一羣跟在成年鴨子身旁游泳的雛鴨。若是成年鴨子身形太小,根本保護不了雛鴨,它就會飛起來逃走,而雛鴨也會潛入水中。但是雛鴨再次露出水面時,常常會成為大黑背鷗的食物。有時,躲藏在燈芯草叢中的雛鴨往往能僥倖逃生。小松雞也是大黑背鷗喜歡的獵物,它常常會飛過長滿苔蘚的岩石去追逐它們在親鳥面前將幼鳥整個吞掉。它還會花幾個小時去追逐魚羣,而且常常能成功地追上並且飽餐一頓。有時,大黑背鷗也會從其他鳥類那裏盜取獵物,或者從垃圾堆裏蒐集食物。當大黑背鷗看見賊鷗飛過來時,它常常會悄悄溜走。儘管賊鷗的個頭要小一些,但是賊鷗常常散發着無知無畏的兇猛氣質,這令大黑背鷗頗為恐懼。 [6] 

大黑背鷗分佈範圍

大黑背鷗具有非常大的跨大西洋分佈。 [2] 
長期生活地區包括: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加拿大、古巴、捷克希亞、丹麥、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芬蘭、法國、德國、直布羅陀、瓜德羅普島、海地、意大利、馬提尼克島、蒙特塞拉特、波蘭、波多黎各、俄羅斯聯邦(歐洲部分)、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瑞典。 [2] 
育雛繁殖棲息地包括:挪威、美國。 [2] 
非育雛繁殖棲息地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希臘、黎巴嫩、立陶宛、北馬其頓、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伊朗、斯洛文尼亞、敍利亞。 [2] 
遷徙途徑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阿魯巴、巴哈馬、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庫拉索島、塞浦路斯、埃及、匈牙利、印度、以色列、哈薩克斯坦、盧森堡、毛里塔尼亞、摩洛哥、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突尼斯、土耳其、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美屬維爾京羣島。 [2] 
季節性不確定分佈包括:白俄羅斯、黑山、塞爾維亞。 [2] 
大黑背鷗分佈圖 大黑背鷗分佈圖 [2]

大黑背鷗繁殖方式

築巢產卵:大黑背鷗通常將巢穴建在一些低島的裸露岩石上,有時在突出的壁架下,有時在寬闊的裂縫中。巢穴的直徑大約有61釐米,巢穴內部還鋪着一些羽毛、乾草和其他材料。大黑背鷗一般產3枚卵。 [6] 
孵化育雛:成年鳥兒在幼鳥孵化之前都不會離開巢穴。雌雄鳥兒會輪流孵卵和相互餵食。幼鳥孵化後的第一週,親鳥會將食物吐進幼鳥的鳥喙中;但是當它們長到一定大小,親鳥會將食物扔在它們身邊。要是有人類靠近,它們會迅速走到隱蔽的地方蹲伏起來。5-6周大小的時候,它們開始下水,很快就能輕鬆地遊動。當它們能夠自己謀生時,親鳥就會完全拋棄它們,成年鳥兒和幼鳥總是各自覓食。 [6] 

大黑背鷗保護現狀

大黑背鷗保護級別

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2] 

大黑背鷗種羣現狀

大黑背鷗
大黑背鷗(4張)
大黑背鷗在歐洲種羣估計為11.8-13.3萬對,相當於23.7-26.6萬隻成熟個體或36-40萬隻單獨個體(國際鳥類生命組織,2015年)。將歐洲種羣估計數與國際濕地西北大西洋種羣估計數(2015年)相結合,全球估計數為69-94萬隻。因此,它被置於50-99.99萬隻的範圍內。 [2] 
從歷史上看,該物種在1930年到1975年間經歷了明顯的種羣增長和分佈範圍向南擴展,並向北擴展到斯匹次卑爾根。在近北半球,繁殖範圍也從20世紀中期開始向南擴展;1928年在緬因州、1931年在馬薩諸塞州、1940年在紐約、1954年在五大湖、1966年在新澤西州首次繁殖。在新英格蘭,種羣數量從1930年的30對增加到1972年的12400對(Burger 2018年)。在過去的50年裏,北美的種羣數量在過去的三代(36年)中以29.7%的速度下降,但是這個估計產生了很大的不確定性(T.Meehan 2018年)。同樣在一些北歐國家,物種數量正在下降;然而,這些下降是相對短期的調整。英國最近的趨勢估計表明,在過去三代種羣中,總體下降幅度遠小於2000年至2012年(JNCC 2018)。這些短期下降似乎沒有繼續下去(JNCC 2018)。同樣,雖然瑞典2001年至2011年的趨勢估計為下降20%至50%,但長期(1980年至2011年)趨勢是穩定的:種羣數量增加到1990年,然後在下降之前穩定下來。利用最接近三代數量的趨勢,將當前下降率的估計降低到23.6%。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近海種羣中觀察到的種羣下降並沒有反映在繁殖地的類似種羣下降,而這可能表明分佈或棲息地使用的變化(Markones 2015年,N.Markones 2018年)。 [2] 

大黑背鷗瀕危因素

大黑背鷗在丹麥是可以狩獵的(Bregnballe 2006年)。在歐洲範圍內,大黑背鷗很容易遭遇海上暴風雨,而且遇上暴風雨,大黑背鷗會在水面或地面上低低地飛行,迎着暴風飛過去。大黑背鷗的棲息地還容易受到沿海石油泄漏和其他類型的地表水污染。 [2] 

大黑背鷗保護措施

大黑背鷗屬於“非洲歐亞水鳥協定(African Eurasian Waterbird Agreement)”所涵蓋的種類。在歐盟,它列在“鳥類指令(Birds Directive)”附件二之下。歐洲有54個重要鳥類區,在歐盟內有111個特別保護區,都包含大黑背鷗的保護。(以上信息僅涉及大黑背鷗的歐洲範圍) [2] 
參考資料
  • 1.    Larus marinus Linnaeus, 1758  .BioLib[引用日期2020-02-14]
  • 2.    Great Black-backed Gull  .IUCN[引用日期2020-02-14]
  • 3.    (法)弗雷德裏克·吉蓋(FREDERIC JIGUET)著;張帆譯.鳥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6:103
  • 4.    Goéland marin - Larus marinus  .Oiseaux[引用日期2020-02-15]
  • 5.    賽莉亞·劉易斯.海濱自然筆記 在海邊發現季節的更迭:商務印書館,2017.10:176
  • 6.    (英)約翰·詹姆斯·奧杜邦著.美洲鳥類: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1:326
  • 7.    馬特·休厄爾.我們唱歌的鳥: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