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黃甘遂湯

(中醫方劑)

鎖定
大黃甘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下。具有破瘀逐水,養血扶正之功效。主治婦人產後,水與血結於血室,少腹滿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滿痛者。
中文名
大黃甘遂湯
出    處
《金匱要略》卷下
組    成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功    用
破瘀逐水,養血扶正

大黃甘遂湯歌訣

大黃甘遂湯阿膠,血水相結腹痛消,婦人經閉下肢腫,破血逐水見妙招。

大黃甘遂湯組成

大黃四兩(12g),甘遂二兩(6g),阿膠二兩(6g)。

大黃甘遂湯用法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大黃甘遂湯功用

破瘀逐水,養血扶正。

大黃甘遂湯主治

婦人產後,水與血結於血室,少腹滿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滿痛者。

大黃甘遂湯方義

方中大黃盪滌胞中瘀血,使瘀血從下而去。甘遂攻逐胞中水氣,使水氣盡從下去,與大黃相同。逐瘀瀉水,潔淨胞宮。阿膠補血,佐制大黃,甘遂攻逐太過,以達峻藥攻而不猛,阿膠於方中非在補血,而在佐制大黃、甘遂之烈性。諸藥合用,逐而不峻,利而不傷,補而非補,相互為用,以奏其功。

大黃甘遂湯運用

本方以少腹滿、小便難、舌質紫暗、苔黃、脈沉澀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閉經,尿瀦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脹、癃閉等病症。

大黃甘遂湯加減化裁

治癃閉,加牛膝、木通;經閉,加桃仁、丹皮;癲證,加鬱金;狂證,加山梔;腹脹明顯,加檳榔、厚朴。

大黃甘遂湯使用注意

1、本方藥性峻猛,不宜久服。
2、服用本方當下血,切不可誤認為病症加重,而是正氣祛邪於外,病為向愈。但同時也要知道,有些病者下血而病不愈者,其當繼續治療。
3、孕婦及血虛證者禁用。

大黃甘遂湯附方

桂枝茯苓丸
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份(9g)。
功用:活血化瘀,緩消症塊。
主治:血瘀濕滯,阻於胞宮證。婦人宿有症病,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動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經閉腹痛,或產後惡露不盡而腹痛拒按者,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澀。
出處:《金匱要略》

大黃甘遂湯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大黃甘遂湯與桂枝茯苓丸都可治療瘀血與水相結證,但桂枝茯苓丸所主瘀血與水相結之症瘕,結塊痞硬,按之有物,治在活血化瘀,消症散結;而大黃甘遂湯主瘀血與水相結之少腹滿而臌大,按之無物,治在活血利水。再則,桂枝茯苓丸主瘀血與水相結,病程較久,積久成症,治在緩攻;而大黃甘遂湯主瘀血與水相結,病程較短,證為新病,治在速攻,久服則傷正,是其不同。

大黃甘遂湯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主治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2、《金匱要略今釋》引《類聚方廣義》:“主治經水不調,男女癃閉,小腹滿痛 者;淋毒沉滯,梅淋小腹滿痛不可忍,尿膿血者。”
3、《金匱要略方義》:“主治膨脹,瘀血內阻,水氣內停,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攻痛,大便難,小便澀,口不渴, 舌暗苔白者。”
4、《金匱要略心典》:敦,音對。按《周禮》注:槃以盛血,敦以盛食,蓋古器也。少腹滿如敦狀者,言少腹有形高起,如敦之狀,與《內經》脅下大如覆杯之文略同。小便難,病不獨在血矣;不渴,知非上焦氣熱不化;生後即產後,產後得此,乃是水血並結,而病屬下焦也。故以大黃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膠者,所以去瘀濁而兼安養也。
[1-6] 
參考資料
  • 1.    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1冊》:人民衞生出版社,1993年
  • 2.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 3.    施旭光.《傷寒金匱方歌訣新編》: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年
  • 4.    王付,石昕昕.《仲景方臨牀應用指導》:人民衞生出版社,2001年
  • 5.    李豔彥.《大黃的臨牀運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 6.    賈波,李冀.《方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