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馬哈魚

(鮭科太平洋鮭屬魚類)

鎖定
大馬哈魚是鮭形目鮭科太平洋鮭屬魚類, [10-11]  又名麻哈魚,馬哈魚,鮭魚。 [12]  體側扁,背腹外廓大致相稱,呈紡垂形;頭大而側扁,口裂大,眼小,吻長而凸出;上頜骨延至眼的後緣,斜向下方,似鳥啄狀,上、下頜不相癒合;體側線明顯,鱗細小; [13]  有胸鰭、腹鰭各一對,背鰭、臀鰭各一個。背和體側黃綠色,腹部銀白,體兩側有10—12條橘紅色斑紋,雌魚較濃。 [14] 
大馬哈魚分佈於太平洋北緯35°以北水域。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綏芬河、烏蘇里江和松花江。 [14]  肉食性,以小型魚、蝦和水母等為食, [15]  幼魚以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為食。屬海河洄游性魚類。 [16]  一般4冬齡性成熟。夏大馬哈魚於7—8月、秋大馬哈魚於9—11月間,集羣洄游至江河產卵。雌魚在砂礫質江底掘穴產卵,卵呈球形,直徑5—7毫米。產卵後親魚死亡。 [15] 
大馬哈魚是珍貴的經濟魚類,深受人們的喜愛,營養價值很高。由於其艱難的繁衍之路,成就了大馬哈魚“母愛之魚”的美名。 [17]  有利水消腫,補虛健胃,理氣和中,止痙止痛的功效。 [18] 
中文名
大馬哈魚 [1] 
拉丁學名
Oncorhynchus keta
別    名
大麻哈魚
北鱒魚
大發哈魚
羅鍋魚
馬哈魚 展開
別名
大麻哈魚
北鱒魚
大發哈魚
羅鍋魚
馬哈魚
麻糕魚
麻哈魚等 收起
外文名
Big pacific-salmon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鮭形目
鮭科
太平洋鮭屬(大馬哈魚屬)
大馬哈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鮭亞目
亞    綱
輻鰭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Walbaum, 1792

大馬哈魚動物學史

  • 來歷
相傳唐王東征的時候,在白露時節,來到了現在的黑龍江邊,被敵人圍困住了。當時裏無糧草,外無援兵,人飢馬餓,眼看就要被敵人打敗。這時有一位大臣進去建議唐王給玉皇大帝寫奏文,向東海龍王借魚。他説:“記得我們的武則天先皇曾在數九寒天命御花園百花盛開,只有牡丹花開遲,還被髮配洛陽。就目前狀況,除向玉帝求助外,別無他法。”唐王採納了這個建議,就給玉皇大帝寫了黃表奏文。
東海龍王正在龍宮內,玉帝旨到,令他派一條龍給唐王送魚救飢。龍王派黑龍帶鮭魚來到了這條江裏,就此鎮守着這條江。此後,這條江就叫黑龍江了。
第二天,唐王帶人到江邊一看,魚都自己伸出頭來了,唐王的官兵用手從江裏往外拎魚。唐王就這樣向東海龍王借到了魚,人馬都吃了個飽,有了力量,打了勝仗。馬,一般是不吃魚的,打這以後,馬就開始吃鮭魚了。由於東海王借給唐王魚,馬也開始吃魚,就把鮭魚稱作“大馬魚”。
事也湊巧,又過了許多年,又是在白露時節,有一個叫什爾大如的部落首領和他的人馬被敵人追到烏蘇里江邊。前無進路後有追兵,人馬斷了糧草,眼看着就要被敵人打敗。這時有個謀士給什爾大如出主意説:“大王,您是否聽説過唐王東征時向東海龍王借魚的故事?”什爾大如説:“記得有此事。”謀士説:“我們何不學唐王借魚呢?唐王東征時到過的黑龍江,距此不遠,只是沒有龍王的許可,鮭魚是不會進烏蘇里江的,在三江口(滿語稱三江口為烏蘇里昂阿)有烏龜元帥把守,只要黑龍許可、放開烏蘇里昂阿,我們得救了。”什爾大如通謀士説的有道理,於是就採納了他的意見,寫了黃表奏文,擺上香案,雙膝跪下,將黃表奏文燒了,叩了九個頭,就等黑龍回覆了。
黑龍得知,一面令烏龜元帥放開烏蘇里昂阿,一面派蝦兵蟹將把到黑龍江的大馬魚驅趕進烏蘇里江。沒到兩個時辰,魚就到了烏蘇里江裏,在江邊伸出了頭,有的直往岸上蹦。什爾大如一見樂不可支,命將士們抓魚吃。在飢餓難忍時,哪裏還等的了做熟了吃,人馬都生吃起來。什爾大如的部隊吃了魚之後,人強馬壯,恢復了元氣,打敗了追兵,就沿烏蘇里江一帶定居下來。這些人的後代就是今天的赫哲族人。
直到今日,每到白露前後,大批的鮭魚就從海里來到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他們稱“大馬魚”為“達烏依瑪哈”(赫哲語)。後經演變,就把鮭魚叫做“大馬哈魚”。赫哲族吃生魚的習慣從此延續了下來。 [3] 
  • 語源
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25張)
大馬哈魚拉丁文學名keta,來自俄語,而俄語的кета ,來源於鄂倫春語keta,另外,滿通古斯語族北支語言如埃文基(鄂温克)語,埃文語,涅基達爾語裏,keta一詞的意思均為“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來自於赫哲語。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下轄的同江市,勤得利鎮以下的黑龍江下游,自稱“赫真”的赫哲人,稱之為dawa imaha。勤得利鎮以上的黑龍江上游,以及沿烏蘇里江居住的自稱為“奇楞”的赫哲人,稱之為daw imaha。民國學者凌純聲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在“鮭魚”的條目下,記為dau imaha。赫哲語裏面,imaha是“魚”的意思,故dawa imaha,daw imaha或dau imaha即為“dawa魚”,“daw魚”或“dau魚”。俄羅斯境內的同中國赫哲語同屬滿通古斯語族的那乃、奧洛奇、烏德、烏利奇、奧克羅等語言,稱之為dawa,且dawa後面不用説imaha就已經表示這種魚的意思,因此,dawa-daw-dau的原意就是“大馬哈魚”,這種魚的名稱即為dawa-daw-dau。中文把dawa-daw-dau音譯為“大”,把imaha音譯為“馬哈”,又為了説明“大馬哈”是魚,所以後面加了個“魚”,所以中文“大馬哈魚”一詞,源於黑龍江省的赫哲語。
另外,有些地方俗名稱之為“大發哈魚”,“達發哈魚”,則是來自於滿語dafaha,滿語中dafaha即為“大馬哈魚”。 [4] 
  • 物種別稱
地方名有麻哈魚、馬哈魚、大麻哈魚、鮭魚、麻糕魚,俗稱北鱒魚、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花斑鱒、花鱒。 [5] 

大馬哈魚形態特徵

大馬哈魚體側扁,背腹外廓相對稱,紡錘形。頭長與體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頜骨後延至眼的後緣,斜向下方,似鳥喙狀。上、下頜和犁骨皆有齒,頜齒大而鋒利。眼在體軸線的下方,較大。背鰭居於體中央稍後,腹鰭起點於背鰭後方,尾鰭分叉較淺,有脂鰭。溯河迴游時,體背側為黃綠色,腹部呈銀白色,隨着時間的推移。體色逐漸變暗,並在體側出現10-12條紫紅色縱斑紋的婚姻色。當到達產卵地時,整個體色變得黯淡。體長可達100釐米。 [5] 

大馬哈魚近種區別


大馬哈魚
體量
體長可達100釐米
成年魚的平均尺寸為61-91釐米,但最大可以達到150釐米
特徵
體側扁,背腹外廓大致相稱,呈紡垂形;頭大而側扁,口裂大,眼小,吻長而凸出;上頜骨延至眼的後緣,斜向下方,似鳥啄狀,上、下頜不相癒合;體側線明顯,鱗細小
頭背部為藍綠色、紅色或紫色,側面為銀色,腹部為白色,尾部和軀幹上半都有黑點。雖然粉紅鮭的尾部也有黑點,銀鮭和大馬哈魚的尾部也有銀班,但太平洋鮭中只有大鱗大馬哈魚是兩者都有
圖片
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
大鱗大馬哈魚 大鱗大馬哈魚

大馬哈魚生活習性

大馬哈魚屬於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幼魚在海洋裏生活3-5年,通常4齡達到性成熟,成熟後回江河產卵。大馬哈魚在春季多生活在海洋,此時體色為灰銀白色,無斑,或散有小黑點,兩側有不明顯的黑或褐色闊斑;至秋季時一進入生殖期入河洄游,雄魚體色逐漸變為暗紅色或暗黑色,體側有8-12條深淺不一的橙赤色橫斑條紋。
大馬哈魚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幼魚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在海洋中主要以玉筋魚和鯡等小型魚類為食。 [5] 

大馬哈魚分佈範圍

大馬哈魚廣泛分佈於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 [6]  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圖們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琿春河、密江、綏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灣省的大甲溪等水系。 [5]  [7] 
大馬哈魚分佈圖 大馬哈魚分佈圖

大馬哈魚繁殖方式

大馬哈魚一生中產卵一次,產卵後便死亡,雄魚略多於雌魚。懷卵量不大,4齡魚平均懷卵量約4500顆。大馬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温5-7℃,底質為沙礫。產卵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當魚羣進入產卵地時,雄魚便遊向雌魚,互相摩擦,當有第三者介入時,雄魚即進行驅逐,然後進行排卵受精於窩內,產卵後雌魚反覆以尾鰭撥打石礫,以此來覆蓋受精卵。大馬哈魚終生只繁殖一次,產卵量為3000-5000粒,卵大,呈橘紅色。受精卵經過一冬低温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產卵地逗留約一個月,卵黃被吸收完畢後,開始索食,約於7月隨江水歸入大海。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降河下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川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5] 

大馬哈魚保護現狀

大馬哈魚保護級別

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河流域和華盛頓州胡德海峽的兩個種羣作為受威脅的進化顯著單元列入《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8] 

大馬哈魚種羣現狀

歷史上大馬哈魚在中國的產卵地包括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松花江、牡丹江及圖們江,其中松花江和牡丹江已多年未見溯河種羣。中國的大馬哈魚種羣數量呈減少趨勢,1947~49年平均捕撈量為30.6萬尾,1950~69年平均捕撈量為37.2萬尾,1970~1979年平均為18.8萬尾,1980~89年平均為21.4萬尾,1990~99年平均捕撈量下滑到4.5萬尾,2000~2004年平均僅收穫1.9萬尾。圖們江的大馬哈魚資源量在歷史上非常豐富,後來由於漁業生態環境惡化、江水污染和無序過度捕撈,魚類資源遭到破壞,大馬哈魚產量暴跌為原來的1/10。2004年,專家對烏蘇里江大馬哈魚繁殖羣體結構特徵等方面進行了數據測定,結果顯示該種羣個體的體長和體重較歷史上明顯變小,總計捕撈量只有2.5萬尾、7.5噸,在歷史上屬於低位,種羣數量處於瀕危狀態,需加強保護。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河下游流域曾經有着數量超過一百萬尾的大馬哈魚溯河種羣,但由於過度捕撈、支流產卵場和河口覓食棲息地的破壞,種羣規模自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不斷下降,至50年代已經從大多數支流中消失,洄游的種羣有時甚至不足百尾。儘管50年代後期已經暫停商業開發,並補充了一些孵化場,但溯河種羣仍然只有2500尾,大約為歷史上的3%。而美國華盛頓州胡德海峽的夏鮭種羣同樣因人類活動而數量鋭減。北美的這兩個種羣已被認定為受威脅的進化顯著單元。

大馬哈魚致危因素

造成大馬哈魚種羣危機的主要因素如下:
  1. 水質污染,生態環境遭破壞。隨着工業發展,大量化工廠、冶煉廠、製造廠的出現造成了大量污水的排放,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極大影響了大馬哈魚的洄游、產卵和索餌。
  2. 溯河產卵洄游通道受阻。因農業灌溉需要,修建了一些攔河壩,為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作用,但也給洄游的大馬哈魚設置了障礙。
  3. 河道破壞嚴重。採金業迅猛發展,許多淘金船在河道內挖沙挖礦,改變了河道的原有地貌,導致河水水質惡化,破壞生態環境。
  4. 產卵場遭破壞而消失。大馬哈魚對產卵場的要求很高,由於水庫的建成和蓄水,一些產卵場被淹沒後消失。
  5. 私捕濫獲難以杜絕,漁政管理存在不足。漁政管理執法人員人手不足,船隻等執法裝備配備不到位,以至於難以有效遏制私捕濫獲的違法行為。俄羅斯在下游過度捕撈,也是中國大馬哈魚資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馬哈魚保護措施

主要保護措施包括:
  1. 建立人工孵化放流站,堅持開展大馬哈魚增殖放流:中國早在1956年就曾在烏蘇里江的饒河設立人工孵化放流站,進行大馬哈魚增殖放流工作。80年代後期又在黑龍江撫遠、東寧縣綏芬河流域、吉林琿春先後建立放流站。三十多年來,撫遠和東寧兩處放流站已經累計放流大馬哈魚苗5600萬尾。
  2. 建立國家級大馬哈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更有效地保護大馬哈魚,中國設立了琿春河大馬哈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綏芬河東寧段灘頭魚大馬哈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等5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在嚴格監管非法捕撈行為的同時,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3. 加大漁政執法力度:延長禁漁期,不斷降低捕撈強度,捕撈船的數量也在持續降低,大馬哈魚主產區撫遠市的捕撈船數量由2010年的500艘逐年減少到287艘。
  4. 開展棲息地調查工作:相關部門積極開展棲息地調查、棲息地現狀評估及增殖放流等工作,同時也在進行大馬哈魚產卵場修復研究。
  5. 不斷完善資源養護制度,為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中國黑龍江省先後出台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野生魚類資源保護的意見》《黑龍江省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法》《黑龍江省邊境水域漁業捕撈生產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細化了保護措施,對大馬哈魚嚴格執行最低採捕標準,嚴格控制捕撈強度。

大馬哈魚主要價值

大馬哈魚經濟價值

魚肉:大馬哈魚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中國黑龍江是“大馬哈魚之鄉”。大馬哈魚作為一種鮭魚,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屬於世界名貴的經濟魚類。大馬哈魚體內每千克魚肉含有5毫克的天然蝦青素,養殖的大馬哈魚如果不含有蝦青素就是白色的,這種蝦青素就是該魚有強大體力的原因。蝦青素是發現的一種最強的抗氧化劑,因此長期吃鮭魚的愛斯基摩人基本沒有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而且體力超強。鮭魚肉都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的功能,可治消瘦、水腫、消化不良等症。另外魚體可製成罐頭或乾燥鹽醃、煙燻與冷凍,以清蒸、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5] 
魚子:大馬哈魚不僅肉味鮮美,魚子更為名貴。它的魚子比一般魚子大得多,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價值極高,是做魚子醬的上好原料。經鹽漬的魚子,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卵磷脂,對人體的神經細胞的增補、防止脂肪代謝的紊亂均有重要作用,被譽為營養佳品。 [5] 

大馬哈魚生態價值

大馬哈魚是重要的生態環境指示物種,棲息地連繫濕地、山溪、江河湖泊與海洋,洄游通道距離長達數千公里,與超過一百多個物種構成水陸空生態鏈、食物鏈。因此可以説大馬哈魚在生態系統中發揮着相當重要的作用,促進了多個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循環,是高緯度地區河流生態系統中的基石物種、傘護種、指示物種。 [9] 

大馬哈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大馬哈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39 千卡
蛋白質 17.2 g
脂肪 7.8 g
膽固醇 68 mg
飽和脂肪酸 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7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4.3 g
63 mg
36 mg
154 mg
361 mg
13 mg
0.02 mg
0.3 mg
0.03 mg
1.11 mg
29.5 μg
維生素A 45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7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8 mg
煙酸(煙酰胺) 4.4 mg
維生素E 0.78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大馬哈魚  .pacificsciencecenter[引用日期2019-12-27]
  • 2.    大馬哈魚  .gbif[引用日期2019-12-28]
  • 3.    大馬哈魚的來歷  .饒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28]
  • 4.    胡增益. 大馬哈魚一詞的語源[J]. 中國語文, 1999(05):58-60
  • 5.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16-19頁
  • 6.    王繼隆,劉偉,唐富江. 黑龍江水系(中國)大麻哈魚生物學特徵分析[J]. 中國水產科學,2013,(01):93-100.
  • 7.    王繼隆,唐富江,劉偉. 大麻哈魚的年齡與生長[J]. 水生生物學報,2012,(06):1149-1155.
  •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948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0-03-28]
  • 9.    守護大馬哈魚在行動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引用日期2022-11-14]
  • 10.    李波編,動植物知識大講堂 上 動物,北京出版社,2009.02,第110頁
  • 11.    孫志慧編著,食物是最好的靈丹妙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09,第153頁
  • 12.    侯小濤,鄧家剛,郝二偉主編,海洋中藥化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5,第93頁
  • 13.    侯偉編,黑龍江經典導遊詞,旅遊教育出版社,2012.03,第247頁
  • 14.    侯偉編,黑龍江經典導遊詞,旅遊教育出版社,2012.03,第248頁
  • 15.    黃宗國主編,海洋生物學辭典,海洋出版社,1994.06,第9頁
  • 16.    鄭亭亭主編,世界上最神奇的100種海洋生物,海洋出版社,2017.02,第87頁
  • 17.    武鵬程主編,地球100海洋趣聞,海洋出版社,2019.04,第122頁
  • 18.    鄧家剛,侯小濤,郝二偉,海洋中藥學,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10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