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麥白粉病

鎖定
該病可侵害大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發病重時穎殼和芒也可受害。
中文學名
禾穀類白粉菌大麥專化型
拉丁學名
Blumeria graminis(DC.)Speer=Erysiphe graminis DC.、Erysiphe graminis DC.f.sp.hordei Marchal.
真菌界
子囊菌亞門
危害作物
不能侵染小麥、黑麥和燕麥。
危害部位
主要為害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

大麥白粉病為害症狀

初發病時,葉面出現1~2mm的白色黴點,後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黴斑,黴斑表面有一層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這些粉狀物就是該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後期病部黴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1-2] 

大麥白粉病形態特徵

菌絲體表寄生,蔓延於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細胞內形成吸器吸收寄主營養。在與菌絲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個分生孢子,橢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續3~4天。病部產生的小黑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發育不全的絲狀附屬絲18~52根,內含子囊9~30個。子囊長圓形或卵形,內含子囊孢子8個,有時4個。子囊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無色,單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殼一般在小麥生長後期形成,成熟後在適宜温濕度條件下開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該菌不能侵染大麥,大麥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麥。小麥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態環境中與寄主長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種,毒性變異很快。 [1] 

大麥白粉病傳播途徑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感病小麥葉片上,遇有温濕度條件適宜,病菌萌發長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絲,穿透葉片角質層,侵入表皮細胞,形成初生吸器,並向寄主體外長出菌絲,後在菌絲叢中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後脱落,隨氣流傳播蔓延,進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發育後期進行有性繁殖,在菌叢上形成閉囊殼。
該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階段在夏季氣温較低地區的自生麥苗或夏播小麥上侵染繁殖或以潛育狀態渡過夏季,也可通過病殘體上的閉囊殼在乾燥和低温條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兩種,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態越冬,二是以菌絲體潛伏在寄主組織內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葉片呈水平方向擴展,後向中上部葉片發展,發病早期發病中心明顯。冬麥區春季發病菌源主要來自當地。春麥區,除來自當地菌源外,還來自鄰近發病早的地區。 [1] 

大麥白粉病發病條件

該病發生適温15~20℃,低於10℃發病緩慢。相對濕度大於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區當年雨多則病重,多雨地區如果雨日、雨量過多,病害反而減緩,因連續降雨沖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過多,造成植株貪青、發病重。管理不當、水肥不足、土地乾旱、植株生長衰弱、抗病力低、也易發生該病。此外密度大發病重。 [1] 

大麥白粉病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3號、早熟5號、黃金爪、關東中生等抗病品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