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鹽平八郎起義

鎖定
大鹽平八郎起義(ōshio Heihachirō Uprising),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城市平民起義。1837年在大阪爆發。領導人為大鹽平八郎。因叛徒告密被幕府迅速鎮壓。
1836年,原來大阪町奉行所(德川時代,幕府設在京都、江户、大阪等處的官廳)“與力”(官名,辦理民政警務等)的學者大鹽(1793-1837年,幼名文之助,長改正高,通稱鹽八郎。世襲“大阪東組與力”之職,後在洗心洞塾講學),曾上書大阪町奉行,遭拒,遂盡賣自己的藏書來教濟羣眾。但他認為這不是一時的救濟所能解決的問題,為了拯救由於米價暴漲和官吏無能,痛苦於官吏和特權商人相互勾結壓榨之下的貧民,大鹽平八郎結合同道,企圖以武力改革幕府政治,因被告密,1837年2月倉卒在大阪起義。大鹽平八郎號召市民、賤民和農民組織起來,共同鬥爭。大鹽及其門徒和近郊的農民,以及下層羣眾,搗毀米店,焚燒豪商住宅,並和奉行指揮的軍隊展開了戰鬥。這次戰火燒掉了十分之四的大阪市街,震動了全大阪。這次起義,僅一天半就被鎮壓下去了。大鹽平八郎逃往河內農村,在潛伏了一個月後,由於被發現而自殺。 [2] 
中文名
大鹽平八郎起義
外文名
Oshio Hiyaro Uprising
發生地點
大阪
參戰方
幕府、平民
指揮官
大鹽平八郎
結    果
被幕府鎮壓
日文名
ōshio Heihachirō Uprising
發生時間
1837年
所屬國家
日本

大鹽平八郎起義事件背景

1732年夏,由於淫雨和蝗蟲的災害,以中國(指岡山、廣島、山口、島根、鳥取五縣)地方為中心,形成空前的大災荒,災民達二百餘萬人。此後,日本經常發生歉收和饑饉。1783年以淺間山的火山大爆發為起點,連續發生災害和歉收。1783年,奧羽(本州北部)地方出現大荒年,在仙台落、盛岡藩餓死和病死的人數,佔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1833年,奧羽地方又發生大歉收、大饑饉。1834年又發生了全國性的災荒。到1836年,奧羽地方又發生了更加悲慘的大饑饉。 [2] 
自1830年起,大阪地區連年歉收,農村饑饉,城市物價騰貴。1836年災情尤其嚴重。大鹽對於廣大貧苦人民的悲慘處境深為同情,建議町奉行對饑民採取救濟措施,但町奉行置之不理,且與富商勾結,販糧江户牟取暴利。大鹽憤恨幕吏專橫、商圖利,決心為民除害,乃與同志和門生密謀起義。
大鹽平八郎,名後素,字子起,通稱平八郎,江户時代後期陽明學派儒者。14歲襲父職,任大阪“町奉行”屬下的“町與力”(類似管理民政事務的警察)。1830年辭職,開設家塾,專事教育與著書。

大鹽平八郎起義事件經過

1837年2月,大鹽盡售藏書,得款620兩,全部散發給萬餘市民及近郊貧民,密告以起義信號,同時發出檄文,列述舉兵理由,號召市民和附近農民起來共同戰鬥。因叛徒告密,起義被迫提前開始。2月19日上午大鹽聚集起義者300餘人(包括沿途加入者),進攻市區富家的商店與宅邸,大散金谷。下午,起義被鎮壓。大鹽藏身於市內一商人家,3月27日被發現,與其子同時自殺。

大鹽平八郎起義主要影響

在大鹽起義的影響下,4月,備後(今廣島)的三原農民打着“大鹽平八郎弟子”的旗幟舉行起義;6月1日,生田萬等7人在越後(今新渴)的柏崎起義;7月2日,攝津的能勢、川邊、豐島三郡2000農民也發動起義。這些起義都遭鎮壓,但給幕府的封建統治以沉重打擊。 [1] 
這次起義,鼓舞了人民羣眾,極大地威脅了幕府各藩。大阪的民眾,把大鹽平八郎當作神仙看待。相反,居於副將軍地位的德川齊昭等人甚至到了第二年,還擔心大鹽平八郎仍在何處活着,並在組織叛亂。 [2] 
大阪四通八達,起義事件立刻波及到全國。在大鹽平八郎起義的直接影響下,攝津、越後等地區相繼爆發了起義,震撼了幕府的專制統治。 [2] 

大鹽平八郎起義評價

大鹽平八郎起義,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平民和農民聯盟的口號,這就把反封建鬥爭推向到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標誌着日本封建制度危機的加深。 [2] 
大鹽起義雖告失敗,但卻有重要歷史意義。它是由下級武士發起和領導的,並主動聯結農民和城市貧民進行的第一次暴動,它把從前的分散、自發、侷限於反對當地封建領主的農民暴動向前推進了一步。由於這次起義是發生在號稱“金庫”的重鎮大阪,震撼了幕府的封建統治。後來,西方殖民主義勢力東侵日本。
參考資料
  •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4.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 2.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中學歷史手冊—世界史部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1984年:第352-3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