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鸌

鎖定
大鸌(學名:Ardenna gravis):鸌科、鸌屬的海洋鳥類。兩性相似。體長51釐米,體重850-950克。頭部、上體、上翼和臀部為深棕色,下體為白色,尾巴黑褐色。眼睛和喙黑色,腿和腳粉紅色,喙深灰色。
該物種成年在大洋上飛行,選擇小魚、魷魚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在南大西洋的岩石島嶼上繁殖。在繁殖季節之外,它們廣泛分佈於大西洋。
中文名
大鸌 [3] 
拉丁學名
Ardenna grav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
亞    門
脊椎動物
亞    綱
今鳥
鸌形
鸌科
鸌屬
大鸌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O'Reilly, 181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Ardenna gravis ssp. gravis — Christidis and Boles (2008)
同義學名2
Puffinus gravis (O'Reilly, 1818)
外文名
英文 Great Shearwater, Greater Shearwater
法文 Puffin majeur

大鸌動物學史

愛爾蘭生物學家伯納德·奧萊利(Bernard O'Reilly) 於 1818 年正式描述了大鸌,並賦予其二項式名稱 Procellaria gravis。大鸌(Ardenna gravis) 在2014年之前被歸入剪水鸌屬(Puffinus),自2014年歸屬於鸌屬(Ardenna)。屬名"Ardenna" 用來指代海鳥。具體的種加詞 "gravis" 是拉丁語,意思是“重”或“重量級”。該物種是單型的:沒有亞種被識別。 [2]  [4] 

大鸌形態特徵

大鸌是一種遠洋在公海和大洋上的海鳥,兩性相似。體長51釐米,翼展100-118釐米,體重850-950克。深黑褐色的頭頂部和白色的頸後枕營造出帶帽的外觀。頭部、上體、上翼和臀部為深棕色,較淺的羽毛邊緣會產生縮放效果。後上尾覆羽白色,尾巴黑褐色的。下體為白色,腹部有一塊褪色的棕色斑點。肩部還有另一個棕色斑塊。 除了深色後緣和翼尖外,翼下為白色。 眼睛和喙黑色,腿和腳粉紅色,但跗骨和趾的外側為黑色。 喙深灰色,上頜骨末端呈鈎狀。翅膀的下底面白色,有棕色的邊緣。平伸着翅膀沿着浪尖滑翔。 [2-4] 
喙基部都有管狀鼻孔。 它們的翅膀通常又長又窄,採用流線型設計,可以在大海上進行長途旅行,利用海浪產生的風和空氣流動來最大程度地減少體力和能量消耗。 有蹼的腳讓大鸌可以在水面上游泳和潛水。 [3] 

大鸌棲息環境

該物種成年在遠洋(公海)上飛行,只到陸地,一般選擇多岩石的島嶼上繁殖。 [4] 

大鸌生活習性

大鸌遷徙

在南大西洋的小島上繁殖,例如戈夫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 在南部冬季向北遷移,最終到達北大西洋。 這種鳥是採用這種“反向”遷徙路線的稀有物種之一。 [4] 

大鸌行為

大鸌是管鼻鳥類的一種。 它們有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板狀喙,鼻孔在其中一個呈“管”狀。該物種可以喝海水,嘴裏有腺體可以從水中提取鹽分。它們的鼻孔也有自衞功能——當受到威脅時,大鸌會從鼻孔中吐出難聞的油。 [4] 

大鸌食性

會成羣結隊地進食,並且會為爭奪食物大吵大鬧。取食來自水面附近的魚羣的小魚、魷魚和甲殼類動物。 在水下潛水和游泳以追捕獵物。 也在鯨魚和海豚附近覓食,當這些哺乳動物將魚羣帶到水面附近時。 經常跟隨漁船尋找魚屑。 [4] 

大鸌分佈範圍

繁殖地: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非繁殖地:巴西、智利、格陵蘭和美國。
旅鳥:百慕大、法國、圭亞那、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加那利羣島)和英國。
季節性不確定:馬提尼克島、墨西哥。
留鳥:聖皮埃爾和密克隆。
遊蕩(非繁殖地):黎巴嫩、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遊蕩(季節性不確定):巴巴多斯、瓜德羅普島。
遊蕩: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澳大利亞、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開曼羣島、庫拉索、丹麥、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加蓬、德國、加納、直布羅陀、以色列、意大利、利比里亞、摩洛哥、荷蘭、聖盧西亞、聖馬丁島(荷屬部分)、蘇里南、瑞典和維爾京羣島。
起源不確定(季節性不確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佛得角、加拿大、科特迪瓦、法羅羣島、法屬圭亞那、岡比亞、格林納達、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冰島、毛里塔尼亞、納米比亞、挪威、波多黎各、聖馬丁(法屬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南非、南喬治亞島、南桑威奇羣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烏拉圭、委內瑞拉、撒哈拉沙漠西部。 [2] 
大鸌分佈圖 大鸌分佈圖 [2]

大鸌繁殖方式

該物種在三個主要地點繁殖: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南丁格爾島和伊納克西索島,以及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的高夫島(至英國)。 [2] 
大鸌在孤立的岩石島嶼上成羣結隊地繁殖,在一米長的地方挖洞,洞的末端有一個洞室,位於較高的位置。它們在洞穴裏築巢,每窩產一枚白色的卵,捍衞領地並且只在晚上造訪巢穴以阻止掠食者。雛鳥由父母雙方孵化和餵養。 [4] 

大鸌保護現狀

大鸌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無危(LC)。 [2] 

大鸌種羣現狀

大鸌的全球總量估計超過15,000,000只(Brooke 2004年),這相當於超過10,000,000 只成熟個體。 據認為,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至少有 5,000,000 對繁殖,戈夫有 600,000 到 3,000,000 對 (Carboneras 1992)。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穩定。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