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

鎖定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流傳於廣東省深圳市的傳統民俗,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即深圳市大鵬地區打醮紀念陣亡戰士的習俗,相傳有600多年曆史。明洪武年間初建大鵬城,北城門附近發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後請來堪輿大師,認為北門為白虎門,須堵上北門方可防止瘟疫蔓延,又請道士打醮以除瘟疫。清道光年間,劉起龍和賴恩爵兩位將軍率眾在大鵬城打,此為大鵬清醮最早見於記載。 [1] 
中文名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
非遺類別
民俗
非遺級別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遺批次
第二批
申報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歷史背景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即深圳市大鵬地區打醮紀念陣亡戰士的習俗,相傳有600多年曆史。明洪武年間初建大鵬城,北城門附近發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後請來堪輿大師,認為北門為白虎門,須堵上北門方可防止瘟疫蔓延,又請道士打醮以除瘟疫。清道光年間,劉起龍和賴恩爵兩位將軍率眾在大鵬城打醮,此為大鵬清醮最早見於記載。 [1]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習俗儀式

傳統上,當地打醮儀式有兩種,其一為解除瘟疫的“瘟醮”或“儺”;其二是感謝神明庇佑,祈求平安的“太平清醮”。大鵬城原為軍事要塞,故傳統大鵬清醮多以紀念陣亡將士和超度亡魂的“瘟醮”為主;其後太平盛世則做“太平清醮”。 [1]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活動時間

大鵬清醮儀式逢5年舉行一次,於農歷正月初七至十五期間挑選吉日,在古城天后宮門前空地搭醮壇,打醮時間固定為七天。 [1]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活動形式

第一天為迎神坐壇,需到東山寺請觀音、水神廟請水仙姑、城隍廟請城隍爺、天后宮請媽祖、太公廟請太公及五顯華光諸神,建壇進表;當地羣眾推舉當地公婆健在、家庭興旺、幾代同堂的老人作為主事,代鄉親父老祈福,祈求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健康長壽等。其後四天,要早晚朝幡,進行禮懺、誦經、拜祭、拜斗、祭幽等活動,其中第二天舉行羣眾較多參與的“搶包山”活動,以祈福納祥。第六天由鄉賢長者組織巡遊活動,人們請了媽祖等各路神仙到當地的七個自然村中巡遊。最後一天,由僧人進行送神儀式,將請來的諸神送回寺廟,而當地羣眾則在主事的帶領下,到海邊祭海,並將瘟神以綵船送歸大海。大鵬清醮儀式舉行的7天中,人們都是素齋素食,至清醮結束,方可開齋吃葷。這時要擺上280席“將軍宴”,以餉全城百姓。 [1]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歷史價值

大鵬原為軍屯重鎮,軍士來自各地,語言、風俗、習慣和信仰都各不相同,人們通過大鵬清醮這一盛大民俗活動,將各種信仰與風俗包羅其中,既有佛家和道家文化的精髓,也有儒家忠孝的觀念,更有嶺南地區對媽祖“救死扶傷”的信仰。此外,大鵬清醮從製作各種紙紮祭品,到對神靈的崇拜、巡遊、放生、吃齋,以及獨特的“將軍宴”等一系列的儀式與程序,是嶺南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活動,對研究嶺南地區的民間信仰和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傳承現狀

大鵬追念英烈習俗中各項儀式的傳承依靠當地老人的口傳心授,而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現在其傳承人年事已高,村中青年多不願承傳,加之當地原有居民不斷外遷,許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正慢慢消失,因此,大鵬追念英烈習俗瀕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