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鵟

鎖定
大鵟俗稱豪豹、白鷺豹,是鷹形目鷹科鵟屬大型猛禽。大鵟體長約70釐米的大型猛禽;具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間型等幾種色型;上體通常暗褐色;下體白色至棕黃色,具棕褐色縱紋;尾上偏白並常具橫斑,腿深色,次級飛羽具深色條帶;淺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緣;虹膜黃或偏白;嘴藍灰色,蠟膜黃綠色;腳黃色。 [6] 
大鵟是古北型鳥類。在中國分佈於沿江及江北地區,見於滁州、合肥、肥西紫蓬山、落坪、升金湖,在安徽為罕見冬候鳥。 [6]  棲息于山地、山腳平原和草原等地區,也出現在高山林緣和開闊的山地草原與荒漠地帶。主要以齧齒動物、蛙、野兔、黃鼠、鼠兔、旱獺、雉雞、石雞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份,通常營巢於懸巖峭壁上或樹上,巢呈盤狀。 [7] 
大鵟數量稀少,由於大量使用農藥造成的環境污染,特別是有些羣眾用有毒農藥捕獵雉雞、石雞,導致大鵟捕食中毒鳥類造成第二次中毒而使數量鋭減。近10年來,種羣數量減少估計在20%以上。 [8]  大鵟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 [7] 
中文名
大鵟 [5] 
拉丁學名
Buteo hemilasius
別    名
豪豹
白鷺豹
外文名
Upland Buzzard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鷹形目
鷹科
鵟屬
大鵟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鵟亞科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2]  [4] 

大鵟形態特徵

大鵟體長57-71釐米,體重1320-2100克。它的體色變化較大,分暗型、淡型兩種色型。暗型上體暗褐色,肩和翼上覆羽緣淡褐色,頭和頸部羽色稍淡,羽緣棕黃色,眉紋黑色,尾淡褐色,具6條淡褐色和白色橫斑,羽幹及羽緣白色,翅暗褐色,飛羽內翈基部白色,次級飛羽及內側覆羽具暗色橫斑,內翈邊緣白色並具暗色點斑,翅下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白斑。下體淡棕色,具暗色羽幹紋及橫紋。覆腿羽暗褐色;淡型頭頂、後頸幾為純白色,具暗色羽幹紋。眼先灰黑色,耳羽暗褐,背、肩、腹暗褐色,具棕白色縱紋的羽緣。尾羽淡褐色,羽幹紋及外側尾羽內翈近白色,具8-9條暗褐色橫斑,尾上覆羽淡棕色,具暗褐色橫斑,飛羽的斑紋與暗型的相似,但羽色較暗型為淡。下體白色淡棕,胸側、下腹及兩脅具褐色斑,尾下腹羽白色,覆腿羽暗褐色。大鵟虹膜黃褐色,嘴黑褐色,臘膜綠黃色,跗蹠和趾黃褐色,爪黑色。 [3] 
大鵟的外形和普通鵟毛腳鵟等其他鵟類都很相似,但體形比它們都大,飛翔時棕黃色的翅膀下面具有白色的斑。另外它們三者的跗蹠上的被羽有所不同,普通鵟跗蹠僅部分被羽,毛腳鵟的被羽則一直達到趾的基部。
大小量度:體重♂1320-1800克,♀1950-2100克;體長♂582-622毫米,♀569-676毫米;嘴峯♂24-30毫米,♀28-30毫米;翅♂446-477毫米,♀470-520毫米;尾♂262-272毫米,♀262-285毫米;跗蹠♂76-92毫米,♀80-94毫米。(注:♂雄性;♀雌性) [3] 

大鵟近種區別


大鵟
體量
體長57-71釐米,體重1320-2100克
體長45-56釐米,體重690-1300克
體長500-650毫米
特徵
具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間型等幾種色型;上體通常暗褐色;下體白色至棕黃色,具棕褐色縱紋;尾上偏白並常具橫斑,腿深色,次級飛羽具深色條帶
紅尾焉在體型上面有非常明顯的雌雄二相性,雌鳥要比雄鳥大25%。紅尾焉的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
成鳥頭、頸棕褐色,上體褐色;第2-5枚初級飛羽外翈具橫斑;下體棕白色;尾部棕褐色,與其他種類的鵟不同。飛行時,翅上舉呈“V”形,翼尖黑色
圖片
大鵟 大鵟
紅尾鵟 紅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

大鵟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山腳平原和草原等地區,也出現在高山林緣和開闊的山地草原與荒漠地帶,垂直分佈高度可以達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區。冬季也常出現在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農田、蘆葦沼澤、村莊、甚至城市附近。 [3] 

大鵟生活習性

大鵟 大鵟
主要為留鳥,部分遷徙。春季多於三月末四月初到達繁殖地,秋季多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離開繁殖地。在中國的繁殖種羣主要為留鳥,部分遷往繁殖地南部越冬。 [3] 
大鵟平時白天活動。常單獨或小羣活動,飛翔時兩翼鼓動較慢,常在天氣暖和的時候在空中作圈狀翱翔。此外還有上飛、下飛、斜垂飛、直線飛、低飛而轉斜垂上樹飛、樹間飛、短距離跳躍飛、長距離滑翔飛、空中驅趕飛、追逐嬉戲、飛獲得獵物飛,以及各種打鬥時的飛行等方式,堪稱花樣繁多。性兇猛、也十分機警,休息時多棲息地上、岩石頂上或樹森林突出物上。冬季與鳶混在一起在松柏鎮居民屋後的林緣地帶覓食。找到食物者一邊煽動翅膀,一邊跑開,防止其他的鳥前來爭奪。休息時多棲於地上、山頂、樹梢或其他突出物體上。 [3] 
主要以齧齒動物,蛙、蜥蜴、野兔、蛇、黃鼠、鼠兔、旱獺、雉雞、石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捕食方式主要通過在空中盤旋飛翔,或者站在地上和高處等待捕獲物。通過鋭利的眼睛觀察和尋覓,一旦發現地面獵物,突然快速俯衝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棲息於樹枝或電線杆上等高處等待獵物,當獵物出現在眼前時才突襲捕獵。它捕蛇的技術十分高超,用腳抓獲以後便振翅飛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彎曲着身體,準備纏繞大鵟的雙腳,但大鵟卻突然伸直雙腿和腳爪,將蛇撒開,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後俯衝而下,再次將蛇抓起,帶到空中,重複前面的動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後,才降落到地面上將其慢慢地吞食。 [3] 

大鵟分佈範圍

大鵟世界

留鳥:不丹、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尼泊爾、俄羅斯(中亞區和東亞區)、塔吉克斯坦。
遊蕩:中國香港地區、日本、烏茲別克斯坦。 [2] 

大鵟中國

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為留鳥,在北京、河北、山西、山東、上海、浙江、廣西、四川、陝西等地為旅鳥、冬候鳥。 [3] 
大鵟分佈圖 大鵟分佈圖 [2]

大鵟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份。通常營巢於懸巖峭壁上或樹上,巢的附近大多有小的灌木掩護。巢呈盤狀,可以多年利用,但每年都要對巢材進行補充,因此有的使用年限較為長久的巢,直徑可達1米以上。巢主要由幹樹枝構成,裏面墊有乾草、獸毛、羽毛、碎片和破布。每窩產卵通常2-4枚,偶爾也有多至5枚的,卵的顏色為淡赭黃色,被有紅褐色和鼠灰色的斑點,以鈍端較多。孵化期大約為30天。雛鳥屬於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育大約45天,然後離巢飛翔,進行獨自覓食的生活。 [3] 

大鵟保護現狀

大鵟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2]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4] 

大鵟種羣現狀

關於大鵟種羣規模的數據非常少,但該物種在其大部分分佈範圍內顯然不常見或稀有(Orta & Kirwan 2020年)。 據估計,全球種羣數量小於平均10,000只(Ferguson-Lees等人,2001年),而全國物種數量規模估計為約100-10,000對繁殖對,約50-1,000對遷徙個體,中國小於50只越冬個體,韓國有小於50只越冬個體(2009年)。
趨勢理由:由於田鼠種羣的波動,大鵟種羣數量可能會隨着波動(Ferguson-Lees 和 Christie 2001年),但在沒有任何已知重大威脅的情況下,它被認為長期穩定。 [2] 
參考資料
  • 1.    Buteo hemilasius  .BioLib.cz[引用日期2018-05-01]
  • 2.    Buteo hemilasius  .The IUCN Red List.2022-02-01[引用日期2023-01-05]
  • 3.    趙正階.《中國鳥類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6月:252-253
  •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引用日期2022-04-09]
  • 5.    Buse de Chine - Upland Buzzard - Buteo hemilasius  .ouessant-digiscoping[引用日期2023-01-05]
  • 6.    侯銀續著,安徽省鳥類分佈名錄與圖鑑 上,黃山書社,2019.03,第356/357頁
  • 7.    王雙貴,宋森,袁海龍著,六盤山鳥類圖譜,陽光出版社,2019.11,第66頁
  • 8.    趙正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編,中國東北地區珍稀瀕危動物志,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08,第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