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鱗光唇魚

鎖定
大鱗光唇魚(Acrossocheilus ikedai (Harada, 1943))是鯉科光唇魚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側扁,背緣弧形,腹部稍平直;頭中大,側扁。吻圓鈍,稍突出。口下位,略成馬蹄形。鱗較大,峽部和胸部鱗較小。背鰭起點稍後於腹鰭起點,距尾鰭基近於距吻端。體側在側線上方灰黑色,下方灰白色,體側鱗片後緣黑色。尾鰭基具一黑斑。
中文名
大鱗光唇魚 [1] 
拉丁學名
Acrossocheilus ikedai (Harada, 194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鯉形目
亞    目
鯉亞目
鯉科
光唇魚屬
大鱗光唇魚

大鱗光唇魚分佈範圍

海南島昌江水系。 [1] 

大鱗光唇魚形態特徵

背鰭條4,8;胸鰭條1,14-15;腹鰭條1,8;臀鰭條3,5。鰓耙16-18,下嚥齒3行,2.3.5-5.3.2。側線鱗30[6/(2.5-3-V)]32;背鰭前鱗12-13;圍尾柄鱗14。
標準長為體高的3.0-3.5(x±s=3.3±0.14)倍,為頭長的3.9-4.5(4.2±0.15)倍,為尾柄長的6.1-7.7(6.9±0.39)倍,為尾柄高的8.7-9.5(9.1±0.23)倍。頭長為吻長的2.6-3.2(2.9±0.17)倍,為眼徑的3.1-4.1(3.7±0.28)倍,為眼間距的2.0-3.3(2.7±0.28)倍。
體延長,側扁,背部呈弧形,腹部稍扁平。頭中等大,近錐形而側扁。吻圓鈍,向前突出,吻長稍短於眼後頭長;吻皮止於上唇的基部,在前眶骨前緣有一溝裂。須2對,細長,吻須比頜須稍短,可達眼中央下方,頜須位於口角,後伸超越眼的後緣。口下位,呈淺馬蹄形,上頜後伸達到鼻孔之後下方,唇簡單,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上唇緊貼於上頜之外,下唇分兩個側瓣,較肥厚,為斜行的唇後溝所限,溝前端相距為眼徑的2/3,側瓣之間為下頜外露的部分,其前緣具角質。眼較大,位於頭側的前上方。跟間寬,較隆突,大於眼徑,約為眼徑的1.6倍(大魚),或幾相等(小魚)。鼻孔位於眼的前上角,離眼前緣比吻端為近。鰓膜於前鰓蓋骨後緣下方與鰓峽相連,鰓耙近似三角形的片狀,排列較疏,下嚥齒多數側扁,齒冠成一斜面並具一頂鈎,主列腹面第一枚齒很小,第二枚齒較大。
背鰭外緣稍內凹,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粗壯的硬刺,頂端柔軟,等於頭長或稍短,其後緣具發達鋸齒,背鰭起點距尾鰭基比吻端為近。腹鰭和胸鰭幾乎等長,其起點和背鰭起點相對。胸鰭後伸不達腹鰭,間距2個側線鱗。腹鰭後伸不達臀鰭,間距1-2個側線鱗。臀鰭起點距腹鰭和尾鰭相等,或前後稍有移動,後伸將達到尾鰭基(幼魚不達)。肛門靠近臀鰭起點前方。尾鰭叉形,上下葉幾等長,最短鰭條為最長鰭條的1/3(小魚)或更長(大魚)。
鱗較大,在鰓峽和胸部鱗變小,腹鰭基具狹長的腋鱗,背、臀鰭基部均有鱗鞘。側線從鰓孔處略向下彎,徑行於尾部的中軸。
體色在側線的上方色暗,下方色淺,每一鱗片的後緣黑色,尾鰭基有一黑斑,各鰭微黑,體側沒有垂直黑條。 [2] 

大鱗光唇魚生活習性

淡水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