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鰻螈

鎖定
大鰻螈,為鰻螈科兩棲動物。體細長似鰻,前肢細弱,無後肢和骨盆,尾短。眼極小,無眼瞼;無上下頜齒而是角質鞘。終生有外鰓,犁骨齒保持幼體期狀態。常於沼澤或溪流底部泥中挖穴而居或隱藏在水草亂石之中,偶爾上陸地活動,離水後能發出輕微叫聲。乾旱時皮膚可分泌粘液,在土穴內形成堅硬的外殼,似繭,可度過乾旱惡劣的環境;此時皮膚失去濕潤性,外鰓萎縮,僅保留鰓孔。夜間活動,主要捕食昆蟲和小魚。幼體有發達的背鰭褶,自頭後至尾末端。完成變態時,僅尾部有鰭褶,皮膚無幼體特有的萊氏腺。
外文名
Greater siren
別    名
土鰻
泥鰻
中文學名
大鰻螈
二名法
Siren lacertin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Sirenidae鰻螈科
分佈區域
美國東南部;沼澤、淤泥、充滿植物的河流、運河、湖泊、池塘等。
命名人、時間
Linnaeus, 1766
IUCN保護級別
LC

大鰻螈形態特徵

大鰻螈(圖1) 大鰻螈(圖1)
體全長60-70釐米,多達100釐米左右。身體圓柱狀,鯢形。成體有3對外鰓和3對鰓裂;有肺,毛細血管佔60%並參與呼吸。無上齶骨,齶部由角質鞘代替牙齒。眼小,無眼鹼。無後肢和骨盆;前肢短小,具4指。尾短而末端尖細。體背暗灰綠色,腹部色淡。
大鰻螈原本用於連接腿和身體的骨盆退化了,身體細長,就像一條鯁魚,它們體形巨大,因此得名大鰻螈的身長一般都有60~70釐米,有的甚至達到100釐米。成體終:身有2~3對外鰓和3對鰓裂;有肺、毛細血管佔60%並參與呼吸。無上齶骨,齶部由角質鞘代替牙齒。眼小,沒有眼皮,不能眨動。
大鰻螈前肢短小,有4趾,無蹼;後肢完全退化。尾巴短而末端尖細,體背暗灰綠色,腹部色淡。 [1] 

大鰻螈生活習性

大鰻螈以昆蟲等為食.分佈於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北部,生活在水池、泥沼中,經常到水面呼吸,偶爾也到陸地活動,平時隱蔽在水生植物風信子的根部。能翻挖泥漿,使自身埋藏在泥下而度過於旱期,此間皮膚失去黏滑性。
生活於水池的泥沼中。經常到水面呼吸,偶爾也到陸地活動。平時隱蔽在水生植物風信子的根部。能翻控泥漿,使自身埋藏在泥下而度過乾旱期,此間皮膚失去粘滑性。以昆蟲等為食。

大鰻螈地理分佈

分佈於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東北部。 [2] 

大鰻螈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每次產卵300多枚,大小為7-9毫米,剛產出的卵巴完全發育,加上卵呈分散排列,故推測它們是體內受精。但由於雄性沒有泄殖腔腺,不會形成精囊,同時雌性也無接受精子的精袋,因而又猜測它們是體外受精。產下的卵依附在水生植物上及其根部,幾個星期後,原在卵內已發育的、長達5-10毫米的幼體開始孵化出來。
參考資料
  • 1.    吳波.水陸兩棲動物知多少:現代出版社,2012.11:178
  • 2.    王靜.青蛙王子的愛情:鄭州大學出版社,2012.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