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馬哈魚籽

鎖定
大馬哈魚籽,中藥名。為鮭科動物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卵。分佈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及圖們江。具有健胃之功效。常用於消化不良。
中文學名
大馬哈魚籽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鮭目
鮭科
大麻哈魚屬
大麻哈魚
分佈區域
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圖們江
採收時間
秋季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每次3-6g,每日3次

大馬哈魚籽入藥部位

卵。

大馬哈魚籽功效

健胃。

大馬哈魚籽主治

用於消化不良。

大馬哈魚籽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每次3-6g,每日3次。

大馬哈魚籽採集加工

秋季捕撈,剖腹取卵,曬乾。

大馬哈魚籽形態特徵

大麻哈魚:又名秋大麻哈魚。體稍側扁,一般長約60cm。頭大,吻長,突出,微彎,尤其雄魚在生殖期吻彎曲如鈎狀,使上下頜不相吻合。眼距吻端比距鰓孔為近。口大,牙扁而尖鋭,頂端向內微彎,上下頜各具1列大牙。鰓孔大,鰓耙19-25。體被細小圓鱗。側線明顯。側線鱗132-148(19-26/18-24)。背緣自頭後漸次降起直至背鰭基部。背鰭3-4,9-11,起點距吻端與距尾鰭基約相等。脂鰭小,和臀鰭相對。臀鰭2-4,12-15。胸鰭1,14-16,較小,位低。腹鰭1-2,8-11。尾鰭叉形。頭背和體背青黑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臀鰭、腹鰭灰白色。

大馬哈魚籽生長環境

為迴游性魚類,每年秋季生殖魚羣進入江河產卵,產卵期10-11月,常於水質澄清的砂礫底質,水深1m、水温4-12℃處產卵,卵沉性,黃紅色,球形,徑5.4-7.3mm,懷卵量3000-5000粒,產卵後親魚大部分死亡。受精卵於次年春季孵化,當仔魚長到50mm時開始降河入海,3-5年後魚體性腺成熟又開始溯河生殖迴游。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常食底棲動物、浮游動物、甲殼類及其他小型魚類等。我國分佈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及圖們江。

大馬哈魚籽附註

大馬哈魚肝可提製魚肝油;精巢提製魚精蛋白,並可配製成多種魚精蛋白製劑。適用於糖尿病、暴發性傳染性肝炎有出血傾向等。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