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風子油

鎖定
大風子油,中藥名。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海南大風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種仁的脂肪油。大風子分佈於中國台灣、海南及雲南等地;海南大風子分佈於海南、廣西等地。具有祛風燥濕,攻毒,殺蟲之功效。常用於麻風,疥癬。
中文名
大風子油
拉丁學名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
別    名
大風油
大楓油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側膜胎座目
大風子科
大風子屬
大風子、海南大風子
毒    性
有毒
用    量
外用適量

大風子油形態特徵

大風子:常綠喬木。樹幹直立,枝伸長。葉革質互生;葉柄長0.6-3cm;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0-30cm,寬3-7cm,先端鈍尖,基部鈍圓,全緣,兩面無毛;側脈8-10對,網脈明顯。花雜性或單性,1-數朵簇生,花徑約2cm,花梗長1-4cm;雄花萼片5,卵形;花瓣5,卵形,黃綠色,能育雄蕊5個,花絲短而肥厚,外輪雄蕊通常退化成鱗片狀,着生瓣基,中央有退化子房;雌花的退化雄蕊合生成紡錘狀體,子房卵形,被長硬毛,花柱粗短,被柔毛,柱頭5裂,常成冠狀反捲。漿果球形,直徑6-12cm,果皮堅硬。種子30-50顆,卵形,略呈多角體狀,外種皮角質,胚乳豐富。花期1-3月。
海南大風子:又名米康茄、尾加木。喬木,高6-9m。葉互生;葉柄長約1.5cm;葉紙質或薄革質,長橢圓形,長8-14cm,寬3-6cm,先端急短尖而鈍頭,基部楔形,全緣或具不規則的淺波狀鋸齒;側脈纖細,每邊7-8條。總狀花序腋生,長1-1.5cm,無毛;雄花:密集,萼片4,橢圓形,花瓣4,腎狀卵形,邊緣有緣毛,雄蕊12,花絲疏被短柔毛,花葯呈圓形,雌花:花被與雄花的相似而略大,退化雄蕊約15,子房卵狀橢圓形,密被黃色絨毛,1室,側膜胎座5個,胚珠多數,花柱缺,柱頭3裂。漿果球形,直徑4-7cm,密被褐色柔毛,果皮革質。內含種子約20顆,略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5cm。花期4-9月,果期5-10月。

大風子油生長環境

大風子:中國台灣、海南及雲南等地有栽培。原產東南亞地區印度等國。
海南大風子:生於山地疏林的半陰處及石灰岩山地林中。分佈於海南、廣西等地。

大風子油入藥部位

種仁的脂肪油。

大風子油性味

味辛、性熱。

大風子油歸經

歸肝、脾經。

大風子油功效

祛風燥濕,攻毒,殺蟲。

大風子油主治

用於麻風,疥癬。

大風子油相關配伍

1、治諸癩大風疾:苦蔘三兩,大楓油一兩。上將苦蔘為細末,入大楓油及少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無時,用温酒送下。仍將苦蔘煎湯,帶熱洗之為佳。(《普濟方》換肌丸)
2、治肺風面赤、鼻赤:草烏尖(七個),大風油(五十文),真麝香(五十文)。上以草烏尖為末,入麝香研勻,次用大風油,磁合子盛於火上調勻,先以生薑擦患處,次用藥擦之,日三二次。(《百一選方》)

大風子油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塗擦,內服:入丸劑。

大風子油使用注意

陰虛血熱、胃腸炎症、目症患者均禁服。內服宜慎。外用亦不可過量或持續使用。

大風子油採集加工

將種子洗淨,乾燥後,打碎,取出種仁,用冷壓法壓油。

大風子油藥材性狀

為黃色或黃棕色脂肪油,在20℃以下即凝結成類白色的軟塊,相對密度為0.940-0.960(25℃),氣微,味微辛烈。

大風子油相關論述

論大風子油性熱燥烈,不宜多用:①朱丹溪:“粗主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藥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將愈而先失明者。”(引自《綱目》)②李時珍:“大風油治瘡,有殺蟲劫毒之功,蓋不可多服,用之外塗,其功不可沒也。”(《綱目》)

大風子油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