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青龍湯

鎖定
大青龍湯,中醫方劑名。為解表劑,具有辛温解表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兼有裏熱惡寒發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亦治溢飲,見上述症狀而兼喘咳面浮者。臨牀常用於治療流感、暑熱、急性腎炎癮疹、小兒夏季外感高熱
功    用
發汗解表,兼清鬱熱
主    治
外感風寒
分    類
解表劑—辛温解表
出    處
《傷寒論》

大青龍湯歌訣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散寒清熱此方良。 [1] 

大青龍湯組成

麻黃去節,六兩(18g)  桂枝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雞子大,碎(18g)  生薑三兩(9g)  大棗十二枚,擘(6g)。 [3] 

大青龍湯用量

麻黃(去節)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個,生薑(切)9g,大棗(擘)十枚,石膏(如雞子大)。

大青龍湯用法

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惡風煩躁,不得眠。

大青龍湯功效

發汗解表,兼清鬱熱。

大青龍湯主治

外感風寒,兼有裏熱,惡寒發熱,身疼痛,無汗煩躁,脈浮緊。亦治溢飲,見上述症狀而兼喘咳面浮者。

大青龍湯方義

本方證為風寒束表,衞陽被遏,熱傷津液所致。治療以發汗解表,兼清鬱熱為主。方中用麻黃、桂枝、生薑辛温發汗以散風寒,能使內熱隨汗而泄。甘草、生薑、大甘温補脾胃、益陰血,以補熱傷之津;無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裏熱,與麻黃配伍能透達鬱熱。杏仁配麻黃,一收一散,宣降肺氣利於達邪外出。諸藥配伍,一是寒熱並用,表裏同治,側重於“於在表者,汗而發之”;二是發中寓補,汗出有源,祛邪而不傷正。

大青龍湯配伍特點

麻黃甘温,桂枝辛熱。寒傷營,以甘緩之;風傷衞,以辛散之。故以麻黃、桂枝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黃以發表。大棗甘温,生薑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質重而又專達肌表為使也。營衞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

大青龍湯運用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兼有裏熱證。臨牀應用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為辨證要點。

大青龍湯加減化裁

裏熱明顯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浮腫者者加茯苓、澤瀉、蘇葉;熱甚者加大青葉、蟬蜕;氣血虛甚者加黃芪、白朮、生地、何首烏;淤甚者加當歸、丹蔘;小兒夏季外感高熱:咽紅、扁桃體大加銀花、蒲公英、牛蒡子;煩躁不安加鈎藤、蟬蜕。

大青龍湯禁忌

本方發汗作用強烈。體質較好者,用之無妨;體質較弱者,應當慎用;若脈搏微弱,出汗容易受涼者,應當禁用。臨牀應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藥,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因出汗過多而傷身。現代醫家認為,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鹼,有興奮中樞神經和心臟的作用。用藥過量時易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神經過敏、震顫等症狀;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亂。麻黃是大青龍湯的主要藥物,過量服用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特此提醒患者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2] 
參考資料
  • 1.    汪昂(清).《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
  • 3.    李冀,連建偉.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