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青山突圍

鎖定
大青山突圍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5.3萬日軍“鐵壁合圍”大掃蕩中的一次著名戰鬥,是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山東敵後戰場一次極為慘烈悲壯的戰鬥。 [3] 
1941年11月30日,抗大一分校及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和八路軍一一五師機關各一部共計5000多人,在大青山地區遭日軍“掃蕩”部隊合圍,最終成功突圍。 [2] 
大青山突圍戰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11] 
中文名
大青山突圍
別    名
大青山戰役
發生於
1941年11月
地    點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薛莊鎮
敵人人數
53000餘人

大青山突圍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沂蒙山區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山東縱隊指揮部均曾駐紮在這裏。 [2] 
中共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高度重視。日本侵華軍總司令部制定“華北治安戰施策大綱”,並下達了1941年度的《肅正建設計劃》,決心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從而掠奪資源,騰出兵力,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在軍事上,日軍由華中向華北增兵,對各主要抗日根據地實施“鐵壁合圍”大“掃蕩”。在山東,從1941年初開始,日軍先後“掃蕩”了魯西、湖西、魯南、冀魯邊、清河、膠東、魯中泰山區及冀魯豫邊,重點為平原地帶的魯西、湖西、冀魯邊、冀魯豫邊。從下半年開始,日軍將“掃蕩”重心轉入山區抗日根據地。沂蒙山區作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部和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山東縱隊指揮部的駐地。因此,這裏成了日軍“鐵壁合圍”的重點。 [9] 
大青山,位於山東省蒙山主峯東麓,海拔686.2米,山勢險要,系東蒙山主要山峯之一,因樹茂草豐、四季常青而得名。在抗戰烽火中,這裏成了八路軍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這一帶也是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主要辦學所在地。 [2] 
1941年,日軍集結重兵,對山東沂蒙山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瘋狂大“掃蕩”,妄圖將山東抗日首腦機關及主力作戰部隊一網打盡,一戰而定山東。11月,日軍調集5.3萬人,以多路多梯隊的分進合擊,形成對沂蒙山區的“鐵壁合圍”。 [1] 
1941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軍先“掃蕩”了沂蒙山區周圍的魯中泰山區和魯南郯城、馬頭地區。之後,敵人調集5.3萬餘兵力,以多路多梯隊的分進合擊,形成對沂蒙山區的“鐵壁合圍”,侵華日軍總司令畑俊六親自到臨沂、湯頭坐鎮指揮。從11月12日起,日軍將主力集結於沂蒙根據地中心區,安據點、修公路,反覆進行“清剿”。 [2]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 [2]
11月29日, 在根據地內與敵周旋的抗大一分校3000多人從泰萊根據地轉移到大青山區,駐在胡家莊、楊家莊、大谷台、 李行溝、 梧桐溝等十幾個村子裏。 然而,這時敵人正秘密進入大青山四周,佈置了一個要消滅進入這一帶的抗大一分校的合圍圈。這一嚴重敵情,抗大一分校並沒有發現。
與此同時,為了集中精力作戰,順利消滅由日軍特種部隊和偽軍在我沂蒙根據地——綠雲山建立的據點。羅榮桓朱瑞等領導人得知大青山安全時指示,由師部第五科科長袁仲賢帶領師部及直屬隊人員、 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帶領中共山東分局、 省戰工會、省羣團組織、報社、醫院、被服廠、銀行等單位人員共約2000人,於29日黃昏後過臨(沂)蒙(陰)公路向大青山以北轉移。這樣,部隊可以輕裝上陣,準備戰鬥結束後,再分別到指定地點會合。這支龐大的機關隊伍連夜行軍,長途跋涉,拂曉前風塵僕僕地到達大青山東北一帶。 [1] 

大青山突圍戰鬥經過

11月30日,日軍獨立混成第10旅團及桃墟、界牌、垛莊、青駝、諸滿、薛莊等據點日偽軍共5000餘人,先後由北、東、南三面對大青山地區進行“清剿”。 [2]  (由李國棟帶領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隊一中隊(一區隊),在蛤蟆石溝首先發現敵情,打響了大青山戰鬥的第一槍。 [4]  第五大隊二中隊在楊家莊聽到槍聲,迅速搶佔燕子山,阻擊敵人。 [2]  周純全校長命令一中隊隊長文金和帶領隊員緊緊頂住北面敵人的主力部隊,想方設法干擾敵人前進的速度,以為大部隊轉移爭取時間。文金和接受任務後,率領隊員在大古台南山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 [4]  上午9時許,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一中隊掩護校部向南轉移到南澇坑。 [2] 
就在抗大一分校與敵遭遇的同時,抗大一分校、山東分局、一一五師和省戰工會、姊妹劇團等2000多名機關人員,正由梭莊向大青山一帶轉移,在到達五道溝時與敵遭遇,發生激戰。在五道溝,山東省戰工會副主任陳明,德國共產黨員、太平洋學會記者漢斯希伯,一一五師敵工部長王立人,保衞科長李紹賢等相繼犧牲。在向貓頭山方向轉移時,姊妹劇團政治指導員甄磊犧牲,團長辛鋭身負重傷。當時一一五師師部大部分人員向大青山東南方向的上下石盆村突圍,其它各部機關人員在敵人的尾追下,翻過貓頭山,也都湧進了南澇坑。 [4] 
陷入敵人包圍的抗大一分校有第二大隊、第五大隊等及校部機關,共3000多人。其中,第二大隊學員是山東各根據地縣區鄉幹部,戰鬥經驗不足;第五大隊是軍事大隊,學員由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營連排級幹部組成,戰鬥經驗豐富,但僅有1挺機槍和幾百條破舊步槍,彈藥也不足。 [2] 
當時被圍人員的西北方向是近千米高的玉皇頂,懸崖峭壁陡立,無法通過;東南方向的黑石峪山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去處,日偽軍只要放一個班就無法通過。這時,東北方向的胡家莊、大古台方向,日偽軍已發起三次衝鋒,阻擊陣地一旦被突破,後果不堪設想。
千鈞一髮之際,時任抗大一分校校長的周純全同志果斷提出突圍方案:由第五大隊的二、三中隊近300人,搶佔李行溝南北高地等有利地形,阻止敵人合圍;由校部警衞連和山東分局警衞連負責打開突破口,掩護全體人員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西南方向突圍。 [2] 
火線決策後,之前機關多、人員雜、無統一指揮的混亂局面得到了改善,大部隊開始順着李行溝和梧桐溝向西南方向突圍。
擔負掩護任務的抗大一分校五大隊的勇士們,在大隊長陳華堂指揮下,在各制高點阻擊敵人。他們利用山石作掩護,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彈盡後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肉搏戰,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戰友們贏得時間。
二中隊隊長邱則民率領一個區隊搶佔大山頂,力阻東路和北路敵人主力匯合,他們接連搶佔了幾個山頭,憑着大隊的一挺捷克式機關槍和有限的武器,與敵人周旋搏殺。最後寡不敵眾,全都倒在血泊中,只有腿負重傷的區隊長温攸興在戰友的屍堆裏倖存了下來。
當時閻捷三帶領校警衞連和分局警衞連組成了四路縱隊,由南澇坑經李行溝,向西衝去。當隊伍衝到河灘上時,遭到敵人的猛烈槍擊,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後面的戰士則繼續冒着敵人的猛烈炮火不斷向前衝擊。緊隨其後的幾千名黨、政、軍機關人員,正是順着這條用一個個鮮活生命開闢出來的通道,向外突圍。
二中隊指導員程克率領隊員駐守在李行溝兩側的南北陡山上,他們每個人都抱着一個念頭:“人在陣地在,一定要堅持到大部隊勝利突圍”,子彈打光了,他們就用手榴彈,用石塊與敵人拼殺。
一分校的幾百名戰鬥人員,堅守在各自的陣地上,以劣勢的武器裝備,抗擊着裝備優良的敵軍,從凌晨打到下午,使敵人在數小時內不能合圍封口,為我方突圍人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大青山南麓,蒙山支隊、蒙費大隊和費東縣大隊阻擊着諸滿、薛莊、石嵐等據點來敵。
在我軍勇猛的衝擊下,敵人紛紛向兩翼潰散,幾千人的突圍隊伍,沿着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殺開的血路,越過了黃草關河,奔向塔山,脱離了險境。在突圍最緊張的時刻,周純全始終堅守在陣地上從容指揮。直到大部分人員都突圍後,他才憑藉偵察班副班長劉鋼撿來的八顆手榴彈,帶着十幾個人最後一批突出重圍。 [4] 

大青山突圍歷史評價

大青山突圍戰打破了敵人的合圍,粉碎了日寇企圖聚殲我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機關的圖謀,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時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的朱瑞同志在評價這場戰鬥時説:“一場壯烈的拼殺換取了幾千人轉危為安的空前勝利。這是山東抗戰史上抗大人立下的有獨特意義的戰功。”時任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主任的黎玉同志説:“大青山突圍戰是山東抗戰史上空前壯烈的一次戰鬥。” [2]  我軍民雖然大部突出重圍,但損失極為慘重。戰後統計,我軍陣亡近千人,尤其是犧牲了眾多的領導幹部。為了掩護機關人員突圍,抗大有300多名學員犧牲,這些學員都是營連排級幹部。但一場壯烈的拼殺,換取了轉危為安的空前勝利,為山東抗日根據地保存下了革命的火種,為奪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大青山突圍英雄事蹟

陳明,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突圍途中雙腿負重傷,四名隨行人員有三人已犧牲,只剩下19歲的警衞員。圍追的日軍越來越近,警衞員要揹着陳明突圍。陳明堅決不從,對警衞員説:“我負重傷,不能走了,你趕快走,不要管我,多活一個是一個。”警衞員堅決不肯離開。陳明嚴厲命令他:“這是戰場,你要服從命令!”警衞員只好含淚離開。日軍包圍了陳明,他堅持戰鬥,在只剩下一顆子彈時,毅然把槍口對準自己,飲彈壯烈犧牲。
邱則民,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二中隊中隊長,在戰鬥中身負重傷,機槍手犧牲後,他抱起機槍猛掃敵羣,彈藥打光後毅然砸毀機槍,跳崖犧牲。
程克,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二中隊指導員,率領一個區隊阻擊敵人,任務完成後,帶着剩下的十幾個人邊打邊撤,彈盡後退到李行溝的一個院內被敵人包圍。面對敵人明晃晃的刺刀,程克抱住一個日本兵,狠狠地咬掉了敵人的耳朵,被湧上來的日軍連刺數刀,英勇犧牲。
齊德,抗大一分校校部司號長,在戰鬥中多處負傷,腸子都流了出來。我軍突圍的關鍵時刻,齊德強忍劇痛,把腸子塞進肚子,毅然吹響了鼓舞士氣的衝鋒號。戰後,周純全同志看望重傷員時對他説:“是你的號聲贏得了戰鬥的勝利!”由於傷勢過重,他在轉運途中不幸犧牲,年僅19歲。
唐國瓊,抗大一分校第二大隊政治教員,歸國華僑,抗戰開始後拋棄原來的優渥生活,從廣東奔赴延安。他在戰鬥中負傷被俘,被敵人用鐵絲捆起,澆上汽油活活燒死。
抗大一分校的一個女生隊,學員多數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突圍戰鬥中,有二十幾位女隊員被敵人堵住去路,在李行溝的幾間茅草屋裏隱蔽起來。成羣的日軍包抄上來,她們除了隊長、指導員有手槍外,每人僅有兩枚手榴彈,仍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日軍架起機槍向門窗掃射,並向屋內扔手榴彈,女學員們全部壯烈犧牲。
漢斯·希伯,波蘭籍德國共產黨員、美國《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不遠萬里來到山東同中國人民並肩戰鬥,人們都親切地稱他“外國八路”。自1941年冬季反“掃蕩”開始,部隊首長多次勸他離開山東,但他堅決不肯。在大青山突圍戰中,他在轉移到五道溝時與敵人遭遇,奮勇投入戰鬥,最後中彈犧牲,遺體上彈痕累累,手裏仍緊握着槍。 [2] 
辛鋭,女,姊妹劇團團長,在戰鬥中身中數彈,雙腿殘疾。面對周圍的敵人,拉響手榴彈與日本軍官同歸於盡,年僅23歲。 [8] 
鬱永言,大眾日報通訊部部長,在南京中央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抗戰第一線,留田突圍後出版大眾日報號外,槍口下出版大眾電訊,銷燬文件,分散突圍後犧牲,身邊有他帶血的日記本和一條腿用線繩拴着的眼鏡。 [10] 
還有許許多多壯烈犧牲的戰士,戰鬥結束後統計人數,只記得他們的音容笑貌,卻記不起他們的名字,有的記起了名字卻不知道他們的出生地。所有這些烈士,都是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抗戰英雄,都是彪炳史冊的民族脊樑。大青山烈士,永垂不朽,萬古流芳! [2] 

大青山突圍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大青山突圍戰鬥及在這次戰鬥中犧牲的烈士,1944年,費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了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 [6]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
沂蒙山主峯東麓的費縣、沂南、蒙陰交界,薛莊鎮駐地北11公里處,今有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廣場,由勝利突圍紀念亭、入口廣場、集會廣場、紀念碑廣場四部分組成。 [6]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為緬懷在大青山突圍戰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紀念碑高1.941米,寓意勝利突圍的時間發生在1941年;碑身正面鐫刻“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碑陰刻有碑文,由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會撰寫。 [7] 
2011年8月,作為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重要組成部分的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館啓動建設,以“理想信念、魚水情深”為主題,以大青山勝利突圍戰為主線,全景展示了戰鬥中抗大一分校學員和山東黨政軍機關人員不畏強暴、捨生忘死、顧全大局、英勇抗戰的革命英雄事蹟,詮釋了英烈們堅定的信仰、必勝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沂蒙軍民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魚水深情。 [3] 
2020年,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園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