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青山支隊

鎖定
大青山支隊是八路軍大青山地區的所屬部隊之一。1938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闢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由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戰地動員委員會所屬遊擊第四支隊(由太原成成中學師生組成)和師部騎兵連組成大青山支隊。在三五八旅政委李井泉、七一五團團長王尚榮、參謀長姚喆、政治部主任彭德大率領下,於當年9月初挺進到綏遠,一營在綏南一帶,二營在綏中一帶,三營在綏西(呼和浩特以西至石枴)一帶開展游擊戰,開闢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4] 
中文名
大青山支隊
建立時間
1938年6月
總兵力
約2300人
作戰地區
內蒙古大青山遊擊根據地
支隊長
李井泉

大青山支隊歷史背景

1937年,日軍佔領內蒙古部分地區後,駐有一個旅團,併成立了四個偽蒙古騎兵師和大量的偽民團、偽警察,嚴重地威脅着我陝甘寧、晉西北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安全。 [5] 
大青山地區是通往我國大西北的交通咽喉,要阻止日本侵略者進軍我國大西北,就要卡住這個咽喉,粉碎其侵佔大西北,建立“回回國”的戰略意圖。大青山地區是抗日大後方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户,也是日寇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橋頭堡。守衞這個門户,搶奪這個橋頭堡,對敵我雙方均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大青山地區是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外翼,在這裏開展游擊戰爭,牽制日偽軍,關係到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安全,也關係到整個晉綏抗日戰爭的發展。大青山地區是以蒙古民族為主體各民族雜居的地區,由於歷史上帝國主義侵略、軍閥混戰、王公貴族的壓迫剝削等原因,使當地的蒙古農民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侵略者企圖利用蒙古農民和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挑撥民族關係,扶植反動代理人,煽動民族分裂,達到吞併我國北疆的目的。因此,在這裏開展游擊戰爭,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利用民族問題進行侵略活動,揭穿偽蒙疆的反動本質,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救國的主張,動員蒙古民族投身抗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陰謀,號召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日,不僅在呼和浩特地區是個極端重要的問題,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也具有重大意義。
1937年8月,毛澤東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其中提到:“動員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決和自治的原則下,共同抗日。”9月,八路軍120師從陝北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開闢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初,黨中央、毛主席提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問題,3月30日,毛主席和八路軍總參謀長滕代遠致電120師師長賀龍、政委關嚮應等,詢問能否在察北一帶建立根據地,能否在大青山脈組織一支騎兵游擊隊,4月18日,再次電詢在平綏鐵路以北武川、陶林、集寧、豐鎮、興和、尚義、商都、康保,直到張北等縣廣大地區,能否創建遊擊根據地,要求調查見告。5月14日,毛主席電示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以及賀龍、關嚮應等,明確指出:“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遊擊根據地甚關重要,請你們迅即考慮此事。”6月7日,賀龍、關嚮應等將進一步調查的情況電報朱德、彭德懷。6月10日,朱德、彭德懷轉報毛主席。6月11日,毛主席即電覆朱德、彭德懷、賀龍、關嚮應等,指出:“大青山脈的重要性如來電所述。該地應派何種部隊、何人指揮及如何作(做)法,由你們依據情況處理之。惟開始建立根據地時,敵人知其重要意義,必多方破壞,故部隊須選精幹者,領導人須政治軍事皆能對付,且能機警耐苦,而有決心在該地創立根據地者。陝北騎團現控制河套蒙古廣大地域,在定(邊)、鹽(池)以北500裏之杭錦旗一帶,配合蒙民抗禦敵軍南下,故不能調動。”黨中央、毛主席從大青山地區的戰略地位出發,根據抗日戰爭的戰略要求,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作出了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1] 

大青山支隊發展歷程

大青山支隊支隊組建與北進大青山

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指示,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決定由八路軍第120師派出去大青山的部隊。1938年6月下旬,八路軍第120師決定由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團和師直騎兵營一個連,組成八路軍大青山抗日遊擊支隊(簡稱大青山支隊,也稱李支隊)。
大青山支隊由第三五八旅政治委員李井泉任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姚喆任參謀長,彭德大任政治部主任。支隊所屬主要武裝是第三五八旅第七一五團,團長王尚榮、政委朱輝照、參謀長李文清。下屬三個營:第一營營長傅傳作,第二營營長唐金龍,第三營營長陳剛。大青山支隊在山西五寨舉行了挺進敵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誓師大會後,日夜兼程向偏關進軍,在平魯、左雲、右玉、懷仁、大同以及長城沿線發動羣眾,開展游擊戰,準備挺進大青山。1938年7月中旬,由太原成成中學師生抗日遊擊隊改編的戰動總會抗日遊擊第四支隊(簡稱第四支隊)在軍事上劃歸大青山支隊指揮,準備隨大青山支隊挺進綏遠敵佔區,參與創建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
出發準備期間,第二戰區戰動總會在山西省岢嵐縣組建了戰動總會晉察綏邊區工作委員會即總動委會,武新宇任主任。總動委會決定配合大青山支隊開赴綏遠敵後。為加強對總動委會工作的領導,1938年7月,中共晉西北區委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岢嵐縣組建了武新宇任特委書記的中共大青山特委,隨總動委會開進。
大青山支隊北上前夕,受楊植霖委派,中共黨員劉洪雄等從綏遠趕到晉西北與八路軍第120師取得聯繫,請求八路軍部隊儘快挺進大青山,並詳細介紹了大青山地區日、偽軍兵力部署,抗日遊擊隊配置和民族關係及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的情況。
1938年7月29日,八路軍大青山支隊、第四支隊和總動委會幹部隊總計2300多人,踏上挺進大青山的征途。
從晉西北五寨到大青山只有400多公里,但大青山支隊北上的過程十分艱難。一是因為綏遠日軍和偽蒙古軍扼守豐鎮至包頭間的平綏鐵路沿線,封鎖了所有公路和交通要道,重兵把守長城以北地區。二是北上部隊主力多數是南方戰士,不熟悉綏蒙地區環境,不適應北方氣候,行動困難。因此,部隊經過兩次北上才進入大青山地區。
1938年7月29日,大青山支隊以王尚榮率領的第三營為先導,從殺虎口越過長城,踏入了綏遠涼城縣境,沿長城腳下向東北方向進軍到廠汗營一帶,進行北上蠻汗山的偵察和準備工作。8月2日,第四支隊和總動委會幹部隊也揮師北上。
八路軍挺進大青山的行動令日、偽軍十分恐慌。大青山支隊越過長城後,日、偽軍便從大同、左雲、右玉、豐鎮、涼城等地調集5000餘人的兵力,分七路合圍堵截,企圖把大青山支隊消滅在長城腳下。為保存實力,大青山支隊分路突圍,轉戰到偏關一帶。大青山支隊第一次北上行動受阻。
1938年8月中旬,大青山支隊從偏關賈堡第二次北上。部隊以夜行軍和急行軍由殺虎口越過長城,進入涼城縣境,在廠汗營一帶集結。第七一五團第三營夜襲了岱海灘以東的天成村敵據點,殲滅敵軍百餘人、炸燬汽車10餘輛後,到蠻汗山與大部隊會合。大部隊從岱海灘以南經香火地,穿越歸涼公路,順利到達蠻汗山主峯腳下的太平寨,取得了挺進大青山的第一個勝利。蠻汗山成為八路軍挺進大青山的第一個立腳點,也是與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保持聯繫的接應站。
部隊在太平寨進行了短暫的休整。李井泉、姚喆、武新宇等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分兵兩路:由李井泉、武新宇、王尚榮等人帶領主力迅即北上大青山腹地,開展游擊戰爭和動員羣眾抗日;由姚喆帶領第一營留在蠻汗山以游擊戰牽制敵人,掩護主力部隊通過平綏鐵路,並負責接應從晉西北送往大青山軍需物資的工作。
大青山支隊主力部隊休整後繼續北上,於1938年8月31日拂曉前安全通過了平綏鐵路, 9月1日抵達歸綏、武川、陶林、集寧地域,到達預定地點。
大青山支隊第一營在姚喆的指揮下,在蠻汗山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傳播八路軍的優良作風,擴大了在羣眾中的影響。日、偽軍調集數千人,向以太平寨為中心的蠻汗山八路軍活動地區圍攻。第一營以靈活的游擊戰術與敵人周旋,從殺虎口與大紅城之間越過長城,退回平魯境內。與此同時,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六團也於1938年9月8日從五寨出發北上,配合掩護大青山支隊挺進。14日,警備第六團全殲駐守廠汗營偽蒙古軍百餘人,火速行軍百餘里,夜襲了平綏鐵路豐鎮與集寧之間的紅沙壩火車站,與敵人周旋10天后撤回雁北。大青山支隊第一營在平魯接應了彭德大等向大青山運送的1400多件皮衣,又向大青山進發。10月初,越過平綏鐵路,抵達速勒圖一帶,與主力部隊會合。
至此,八路軍大青山支隊、第四支隊和總動委會圓滿完成了挺進大青山的任務。不久,大青山支隊在綏中面鋪窯子與楊植霖、劉洪雄等領導的抗日團(後改稱綏蒙遊擊大隊)勝利會師,共同開啓了創建綏中游擊區的鬥爭。

大青山支隊開闢綏中、綏西、綏南遊擊區

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創建初期,正值全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打亂了侵華日軍“速戰速決”的計劃。侵華日軍被迫改變策略,逐漸抽調其主力,對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武裝。
在大青山創建抗日遊擊根據地面臨諸多困難。大青山地區羣眾基礎比較薄弱。由於國民黨長期實行反動民族政策,加之日、偽軍的欺騙宣傳,造成了民族間的隔閡,有的蒙古族羣眾對共產黨和八路軍缺乏瞭解,不利於團結抗日。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日軍以5000人的一個旅團佔據歸綏、包頭、集寧等城鎮和軍事要地,偽蒙古軍及偽防共第一師、偽防共第二師等兩萬餘人駐守在大青山及周圍旗縣,而八路軍只有2300多人,兵力對比懸殊。日本侵略者佔領綏遠一年多時間,已經建立了殖民統治,把大青山地區變成了偽蒙疆政權的統治中心;而八路軍新來乍到,立足未穩。八路軍遠離後方,物資給養非常短缺。由於天災人禍和兵匪橫行,當地各族羣眾十分貧困,八路軍籌集物資非常困難。時值塞外秋寒,八路軍指戰員還身着單衣,造成一定的非戰鬥減員。國民黨軍第三十五軍反攻綏遠失敗,使日、偽軍的氣焰更加囂張,羣眾普遍存在抗戰無望的消極悲觀情緒。
八路軍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按照中共中央戰略部署,發動和依靠各族人民羣眾,迅速展開游擊戰爭。八路軍進入大青山後,首先進駐綏中的中心地區大灘一帶(今察右中旗西南部山區),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戰鬥,三戰三捷,迅速打開了綏中抗日鬥爭局面。
1938年9月3日,大青山支隊夜襲陶林,一度攻破北門進入縣城,消滅偽軍一部,使八路軍聲威大震。
1938年9月9日,大青山支隊攻克烏蘭花,俘虜偽蒙古軍和四子王旗保安隊180餘人。八路軍進入烏蘭花鎮後,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尊重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大力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民族政策,擴大了大青山支隊在烏蘭察布草原上的影響。
大青山支隊夜襲陶林和烏蘭花的戰鬥,使日軍驚恐萬分。為遏制八路軍在綏中的活動,加強對大青山北麓的統治,日軍連續從歸綏向大青山以北運送物資和兵力。在偵知敵人動向後,大青山支隊果斷決定在歸(綏)武(川)公路蜈蚣壩伏擊日軍。
1938年9月下旬,大青山支隊在蜈蚣壩伏擊殲敵80餘人,把八路軍抗日的聲威從大青山北麓傳到了南麓的土默川一帶,鼓舞了各族人民的抗日鬥志。
在大青山支隊轉戰綏中的同時,武新宇領導的總動委會在第四支隊的掩護下,在大灘、西河子、五塔背一帶宣傳抗日救亡,廣泛發動和組織各族羣眾支援八路軍抗戰。經過一個多月的游擊戰爭和羣眾工作,八路軍勝利開闢了綏中游擊區。
烏蘭花戰鬥後,大青山支隊轉移至武川西南大青山深處的井兒溝。1938年9月下旬,大青山支隊、第四支隊和總動委會在井兒溝召開了黨政幹部會議,決定在堅持和發展綏中游擊區的同時,儘快開闢綏西和綏南遊擊區。
李井泉、王尚榮等率大青山支隊第三營、第二營五連、第四支隊二連和總動委會部分工作人員,抵達武川、薩拉齊、固陽三縣交界處的後腦包、官地、巴總窯子一帶,開闢綏西遊擊區。挺進綏西的部隊在後窯子、陶思浩和石枴鎮三戰三捷,很快打開了綏西局面。同時,以李維中為主任的綏西動委會及區、鄉、村各級動委會相繼成立。第四支隊和總動委會密切配合宣傳抗日,動員羣眾支援抗日遊擊戰爭。大青山支隊司令部組建平川工作隊,由第二營教導員姜文華任隊長,以大青山為依託,在綏西廣泛開展羣眾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
八路軍在綏南地區開展工作較早,雁北八路軍常在綏東南一帶活動,大青山支隊北上時也在羣眾中產生過較大影響。1938年10月中旬,大青山支隊第一營副營長鄒鳳山率領該營第三連、第四支隊一連和總動委會部分工作人員,從綏中速勒圖出發,向南穿越平綏鐵路,重返蠻汗山區,開闢綏南遊擊區。根據大青山支隊司令部指示,綏南部隊很快組建起八路軍綏南騎兵,這是大青山支隊組建騎兵的開始。
到1938年12月,大青山支隊、第四支隊和總動委會幹部隊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轉戰大青山七百里,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在東起灰騰梁,西到包頭、固陽,南抵黃河、長城,北至達爾罕、茂明安、四子王旗的廣闊地區開闢了主要包括綏中、綏西、綏南遊擊區的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牢牢楔入日、偽佔領區的中心地帶。 [2] 

大青山支隊後續發展

1938年12月,七一五團主力奉命開往冀中,留三營營部、4個連及四支隊共500餘人在大青山堅持鬥爭,其中營部並兩個連以萬家溝為根據地開展工作。部隊連以上幹部多系老紅軍,戰鬥力很強。到1939年3月,部隊已分別在綏南、綏中、綏西擴建為一營、二營、三營。
1941年進一步擴編為騎兵一團、二團、三團,總兵力發展到1700餘人。
大青山支隊在開闢遊擊根據地之初,與友軍“綏遠民眾抗日自衞軍”的關係較好,但在1939年12月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自衞軍第三路參謀長王有功等勾結日偽,企圖消滅八路軍。自衞軍其它部隊也不斷製造磨擦,於是大青山支隊被迫於1940年初進行反頑鬥爭,迫使自衞軍各部退入後套。
1942年以後,日偽加緊對大青山根據地進行“掃蕩”,大青山支隊主力曾轉移綏南、晉北,僅留少數部隊和游擊隊堅持鬥爭。自1943年下半年開始,主力部隊逐漸返回大青山,恢復了抗日遊擊根據地,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1939年,中共綏遠省委曾組建大青山抗日第二支隊,政委白如冰司令員於佔彪。1941年白如冰調回延安之後,該支隊番號撤銷,人員編入大青山騎兵支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