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定義
編輯大雨雨量設定
編輯雨降如傾盆,模糊成片;窪地積水極快;能清晰聽見嘩嘩雨聲;12小時內降水量15~30mm或24小時內降水量25~49.9mm的降雨過程。
大雨,用作指降雨量較大的雨。亦指下大雨。
雨:自雲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體水滴。
降水強度劃分標準:雨(mm/d)
- 小雨<10
- 中雨10—24.9
- 大雨25—49.9
- 暴雨50—99.9
- 大暴雨100—249.9
大雨雨的形成
編輯由液態水滴(包括過冷卻水滴)所組成的雲體稱為水成雲。水成雲內如果具備了雲滴增大為雨滴的條件,並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這時降落下來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組成的雲體稱為冰成雲,而由水滴(主要是過冷卻水滴)和冰晶共同組成的雲稱為混合雲。從冰成雲或混合雲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氣層內,融化以後也成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過程中,大水滴起着重要的作用。當水滴半徑增大到2—3mm時,水分子間的引力難以維持這樣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氣流的衝擊而分裂,通過“連鎖反應”,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繼續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這是上升氣流較強的水成雲和混合雲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2]
大雨液態降水
編輯液態降水是指從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態的水即人們常説的雨水測量液態降水的儀器有雨量筒遙測雨量計和翻鬥式雨量傳感器,氣象站使用的基本是翻鬥式雨量傳感器因為它可以與自動氣象站連接直觀的測量雨量數據翻鬥每翻轉1次即為0.1mm降水量通常人們説的大雨小雨等液態降水現象是有降水量區分的。
[3]
大雨變化規律
編輯東亞地區現代降水氣候學特徵和變化規律
(1)從氣候學平均來看,亞洲的地形因素對降水量空間分佈的差異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亞洲西部各季節降水量分佈較為均勻,其他大部分地區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量最少。就東亞地區來看,從西北內陸向東南沿海,年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數、降水強度,包括各季節、各級別降水等呈遞增趨勢,雨季開始時間提前,雨季結束時間推遲,雨季持續時間增加,雨季降水量佔比增加。日本的本州島及北海道島西岸年平均降水日數,秋、冬季的降水量、較低級別的降水量,雨季持續時間等降水指標均大大超出其他地區。
(2)亞洲各地的長期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亞洲西部和東部降水量減少,中部降水量增加,各區域之間的降水量變化沒有顯著相關關係。除了亞洲東部,北緯40度以北的降水量幾乎都增加,北緯40度以南地區的降水量以減少為主。東亞地區近59年平均總降水量表現出不顯著下降趨勢,降水日數沒有出現趨勢性變化,平均日降水強度略有減小。年降水量、降水日數和日降水強度在中國北方大部、蒙古東部、俄羅斯遠東地區南部和日本列島多呈減少趨勢,而在俄羅斯中西伯利亞南部、朝鮮半島南部和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現為增加。東亞區域平均的降水日分佈有集中化的趨勢,無雨日數和連陰雨事件都有所增加。
(3)從季節上看,亞洲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性對比趨向增強,年內的降水分配呈現出離散化的趨勢。但是,東亞地區降水的季節性對比則趨向減弱,降水的年內分配出現均勻化趨勢。東亞區域平均的雨季開始及結束時間均顯著提前,雨季持續時間顯著減少。
(4)從東亞地區不同級別降水事件看,近59年來區域平均的各級別降水量均為下降趨勢,中降水、強降水和極強降水日數也下降,弱降水日數表現出較明顯增加;僅有全區秋季強降水量、降水日數減少趨勢和冬季中降水量、降水日數增加趨勢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近30年(1980年-2009年)東亞地區降水有向非極端化方向發展趨勢。
[4]
大雨防範措施
編輯1.儘量不要在雨中趕路,此時雨傘可能已經起不到作用,風會卷着雨從四面八方打進傘內,所以要及時避開。
2.不要在下大雨時騎車,過馬路要留心積水深淺。
3.實在需要在雨中行進的,在雨具方面儘量選擇雨衣,穿雨衣要注意頭部的遮擋到位和眼睛的可視度
- 參考資料
-
- 1. 《華北汛期日降水特性的變化分析》 劉海文 大氣科學 2010-01-29 期刊
- 2. 周淑貞.氣象學與氣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 3. 《常見氣象要素知識簡介》 李炳昆 現代農業科技 2016-02-01 11:05 期刊
- 4. 《亞洲地區現代降水變化特徵分析》 戰雲健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2013-05-01
- 5. 天氣預報基本術語 .安徽省氣象局[引用日期2022-06-12]
- 6. “雨神”蕭敬騰定居成都,你還只會用rainy day形容下雨天嗎? .外研社[引用日期2022-06-16]
- 7. 大雨 .中國氣象科普網[引用日期202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