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雅堂記

鎖定
《大雅堂記》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着重闡述了作者對杜甫詩歌的認識,也是作者詩歌創作的主張,即“無意於文”。文章雖是説理,反覆論説中,有着很強烈的感情,在申明杜詩之“意”的同時,申明其所以名為“大雅”的緣故。
作品名稱
大雅堂記
出    處
山谷集
作    者
黃庭堅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體裁
散文

大雅堂記作品原文

大雅堂記
丹稜楊素翁(1),英偉人(2)也。其在州閭(3)鄉黨有俠氣,不少(4)假借(5)人,然(6)以(7)禮義,不以財力稱長雄(8)也。聞餘欲盡書杜子美兩川夔峽諸詩,刻石藏於蜀中好文喜事之家,素翁粲然(9)向餘請從亊焉。又欲作髙屋廣楹庥(10)此石,因(11)請名焉。餘名之曰“大雅”,而告之曰:
由杜子美來四百年,斯文委地(12),文章之士隨世所能(13),傑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堂(14)者,況家室之好耶!餘嘗(15)欲隨欣然會意處箋以數語,終以(16)汩沒(17)世俗,初不暇給(18)。雖然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為文,夫(19)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深之以《離騷》《九歌》,安(20)能咀嚼其意味,闖然(21)而入其門耶?故使後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22)矣;使後之登大雅堂者,能以餘説而求之,則思過半(23)矣。
彼喜穿鑿(24)者,棄其大旨(25),取其發興(26),於所遇林泉、人物、草木、魚蟲,以為物物(27)皆有所託(28),如世間商度隱語(29)者,則子美之詩委地矣。”
素翁可並刻此於大雅堂中。後生可畏,安知無渙然冰釋(30)於斯文者乎!
元符三年(31)九月涪翁書 [1] 

大雅堂記註釋譯文

大雅堂記詞句註釋

  1. 楊素翁,北宋丹稜人,贈散朝大夫。南宋史學家李燾嶽祖父。
  2. 英偉,英俊奇偉,卓爾不凡。宋人常用語。司馬光《贈崔尉之官巢縣》:“君為太學生,氣格已英偉。”蔡絛《西清詩話》:“歐陽公一代英偉。”按:此句乃黃庭堅對楊之稱許,結合上下文看,“英偉人” 理解為“義俠之士” 為妥。
  3. 州閭,州,舊時行政區劃;閭,里巷、鄰里。州閭即“鄉里”。
  4. 少,音“稍”,略微、稍微。《戰國策·趙策·觸讋説趙太后》:“太后色少解。”
  5. 假借,寬容、原諒。《戰國策·燕策·荊軻刺秦王》:“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
  6. 然,錶轉折,相當於“但”“ 但是”。
  7. 以,介詞,相當於“憑”“ 靠”。
  8. 長雄,有的版本作“雄長”。“ 稱長雄” 大致相當於“享有很高威望。
  9. 粲然,笑容燦爛貌。宋劉克莊《賀新郎·敍謫仙為宮教兄壽》:“供玉齒,粲然笶。”
  10. 庥,庇廕、保護。
  11. 因,於是。
  12. 委地,委,拋棄。《孟子·盡心上·天時不如地利》:“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委地”:“ 謂毫無價值。《莊子·養生主》“如土委地。”
  13. 隨世所能,能,本指智能之士,此處指影響一代潮流之俊秀。“隨世所能” 謂追隨當時詩壇的時尚人物。
  14. 升……堂,即“升堂入室”。《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未有升子美堂者”,謂遠未達到杜詩的境界。
  15. 嘗,曾經。
  16. 以,介詞,相當於“因為”。
  17. 汩沒,本義是“沉浮”,引申為“沉湎”。
  18. 初不暇給,謂忙不過來,沒有閒暇時間。即所謂“應接不暇”也。
  19. 夫,發語詞,無義。
  20. 安,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麼”。
  21. 闖然,此處是很順當的進入的樣子。
  22. 深,此處是“艱深” 之義。
  23. 思過半,謂省力一半,即“事半功倍”也。
  24. 穿鑿,非常牽強地解釋,把沒有某種意思的亊物硬説成有某種意思,即“牽強附會”。
  25. 大旨,主旨,即主要精神。
  26. 發興,本義是託物起興,因事感發,此處指此興等詩歌的外在表現形式。
  27. 物物,名詞迭用,前一字衍變為“每一”之意。如“人人”指每一人,“事事”指每一亊,“物物”謂每一物。
  28. 託,寄託、隱射。
  29. 商度隱語,“商度”,宋時口語,相當於“揣度”、“揣測”,參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隱語,隱語詩,宋時很流行。見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隱語》。“商度隱語”,即今所謂猜詩謎。
  30. 渙然冰釋,冰釋,像冰一樣融化,比喻嫌隙、誤會完全消除。“渙然冰釋”,此處指疑惑完全消除,一下子豁然開朗的樣子。
  31. 元符,北宋哲宗年號,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 [1] 

大雅堂記白話譯文

丹稜楊素翁,是一位英俊奇偉的義士,(他做事很較真),在當地鄉里之間很講豪俠之氣,對待別人的過失,他一點也不肯寬容,但只憑禮義卻從不依仗財勢(欺凌弱者)而享譽一方。聽説我想把杜甫在東西川和夔州寫下的詩篇全部書寫下來,刻成詩碑,存放在蜀中喜好詩文者家中,素翁便欣然向我請求承擔此事。並打算修一高堂廣廈來陳列這些詩碑,於是請我為之命名。
我替此屋取名叫“大雅堂”,並對他説:“自杜甫以來四百年間,詩風頹喪,文人墨客受當世流俗影響,大都隨波逐流,即使是傑出的才俊,其詩作也遠未達到杜詩的境界,更不要説那些喜好詩文的一般士子了!我曾經想根據我對杜詩的領會,動筆寫幾句,但終因整天被俗亊羈絆,沒有閒暇時間。(即便我如願寫了),但杜詩的精妙之處乃在順其自然,隨心所欲,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如果不是廣泛地涉獵《詩經》,熟悉《國風》《》《》,深刻領悟《離騷》《九歌》的人,怎麼能咀嚼、理解杜詩的內涵和意味,從而順利地進入到詩歌創作的正確門徑呢?因此,如果青年學子自己去摸索,就會覺得很艱深,很吃力;假如進入大雅堂的人,能夠按照我這個觀點去探尋它,就會亊半功倍,省力多了。
那些喜歡穿鑿附會的人,拋棄了杜詩的主要精神,一味地在比興和技巧上誇誇其談,認為杜詩中所涉及到的林泉人物、花鳥魚蟲,每一樣都有所寄託,有所指代,就像當世很流行的猜詩謎的一樣,(一一對號入座),那麼,杜詩就毫無價值可言了。”
素翁可把這篇記一併刻在大雅堂中。後生學子是不可小看的,怎麼能料定後之登大雅堂者對這碑上的詩文沒有豁然貫通的人呢!
元符三年九月黃庭堅(涪翁)書

大雅堂記創作背景

據史料記載,宋朝眉州丹稜人、被封為“朝散大夫”的楊素,希望在北宋巴蜀詩壇重振杜甫宏遠雅正的詩風,設想在比較閉塞的家鄉建設一處標誌性的文化建築,提升當地的文化品位。
楊素的想法與江西詩派領袖、被貶謫到黔州(今重慶彭水)的黃庭堅不謀而合。楊素專程請黃庭堅手書杜甫兩川夔峽的詩作,由能工巧匠刻碑三百餘方,並在丹稜城南三里高廟溝修建高屋,庇藏所刻詩石。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九日竣工,黃庭堅為之題名“大雅堂”,並作《大雅堂記》以記其事。 [2] 

大雅堂記作品鑑賞

這篇文章着重闡述了作者對杜甫詩歌的認識,也是黃庭堅詩歌創作的主張,即“無意於文”。“意”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是杜甫詩歌石刻之名為“大雅”的要旨。“無意於文”並非是説杜甫詩中無“意”,相反,正是要強調杜甫詩中之“意”,而告誡學杜詩者要從“無意於文”而進入。也就是説,學杜詩,不在於文字,不在於聲律,而在其內藴情感,人格精神。學者若能感受,體會杜詩的情感與精神,下筆自然有神。這就叫“無意而意已至”。
文章雖是説理,反覆論説中,有着很強烈的感情,在申明杜詩之“意”的同時申明其所以名為“大雅”的緣故。 [1] 

大雅堂記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宋代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宋哲宗時曾任著作佐郎。其詩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書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