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是汉语词汇中描述隐逸文化的核心概念,本义指身居朝市而心怀高远志向的隐士。该词源自"大隐隐于朝"的传统哲学思想,与"小隐入丘樊"形成二元对比。唐代白居易在《中隐》诗中以"大隐住朝市"的经典表述,奠定了该词汇在文学语境中的使用范式。宋代黄庭坚'大隐在城市'的拓展,进一步丰富了其"市井隐逸"的精神内涵。
- 拼 音
- dà yǐn
- 注 音
- ㄉㄚˋㄧㄣˇ
- 词 性
- 名词
- 出 处
- 白居易《中隐》
- 对义词
- 小隐 [1]
- 繁 体
- 大隱
字源解析
播报编辑
"大隐"由"大"与"隐"组合构成。"大"字甲骨文象人渗验拘四胶求肢伸展状,引申为超越常规的维度,在词汇中作程度副词强化隐逸境界;"隐"字从阜提禁拜束钻元习婚连连喇从心,本义为凭山崖筑雄牛迎只屋隐墓归居,后扩展为精神层面的超脱追求。二字组合最早见于魏晋玄学文献,至唐代完成文学意象定型。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该词汇集中体现中国古代"隐于市朝"的哲学思想,主张真正的隐逸不在空间隔离,而在心境超然。据汉典释义,其核心包含双重维度:
- 1.空间维度:强调身处政治中心(朝)或商业中心(市)的生存状态,与"丘樊"等山林隐居形成地理区隔
- 2.精神维度:要求保持"玄远"志向,即对世俗功利保持疏离态度,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文学例证
播报编辑
白居易在《中隐》构建的阐释体系最具代表性:"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此说将隐逸划分为三个层次:
- 大隐:在喧嚣中修持心性
- 小隐:逃遁山林的初级形态
- 中隐:提出折衷的"吏隐"概念
唐代李白《玉壶吟》以东方朔为例诠释该概念:"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塑造了宫廷隐士的典型形象。宋代黄庭坚《和师厚栽竹》则发展出"城市山林"意象:"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赋予市井生活以隐逸美学价值。
语义演变
播报编辑
魏晋时期该词多指政治性隐逸,如《晋书·邓粲传》载"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至唐宋时期,随着市民社会发展,词义逐渐扩展至文化隐逸范畴,明代《菜根谭》'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变者,凄凉万古'的论述,最终完成从空间概念到精神概念的转型。
相关概念
播报编辑
在隐逸文化体系中,"大隐"与以下概念形成语义网络:
- 大隐: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或指真正的隐士 [1]
- 大隐: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或指真正的隐士 [1]
- 朝隐:特指官员群体的精神隐逸
- 心隐:明代王阳明学派主张的内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