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陽湯帝廟

鎖定
大陽湯帝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西北部的大陽鎮西街,該廟大陽湯帝廟的成湯殿始創於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並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修,建築羣現存建築形制最早為元代。 [1]  大陽湯帝廟佔地面積1818.92平方米, [3]  建築面積920平方米。 [1] 
大陽湯帝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若加上戲樓及山門為三進院落。建築物軸線對稱,平面佈局規整,自南而北依次為:戲樓及其兩側東西耳樓、山門及其兩側東西耳房、中門及其兩側東西掖門、東西廊房、正殿及其兩側三峻殿(東)和蟲王殿(西)。廟內現存有明清重修碑、紀事碑數通,均保存完好。大陽湯帝廟集元、明、清三代建築於一體,其中正殿(成湯殿)為晉城地區元代移柱減柱造建築的實例之一。 [1-2] 
2006年5月25日,大陽湯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4] 
中文名
大陽湯帝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西北部的大陽鎮西街
所處時代
元至清
佔地面積
1818.92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410-3-11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大陽湯帝廟歷史沿革

據《山右石刻叢編》所輯宋劉泳《湯王殿芝草碑》載,澤州大陽湯帝廟的成湯殿始創於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並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重修,後在金初被兵火所毀。建築羣現存建築形制最早為元代,現存的成湯殿據廟內蟲王殿西院牆《重修湯帝廟東廊房記》碑載,可以確定其應為元代遺構。現存碑刻多為明清兩代重修的記載,由碑記可知正殿原懸牌額上題記為大元至正四年(1344年)所留。
明成化七年(1471年),重修。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再修。
明萬曆六年(1578年),補修東廊房六間、東南房四間、牆垣、西廊房、北山牆。
明萬曆七年(1579年),重修東廊房。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重修舞樓。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重修。
清順治七年(1650年),補修東廊房。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補修西廊房。
清康熙二年(1663年),補修舞樓後宮並水擎蓋袍衫。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湯帝廟為中共晉城中心縣委及犧盟會晉城縣分會駐地辦公地點。同年,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在此召開中共晉城中心縣委第一次黨代會。後在湯帝廟成立了太嶽軍區第三械彈所。
1949年,湯帝廟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為國家所有,由西大陽村委代管。
1953年,湯帝廟為西大陽鄉政府駐地。
1959年,湯帝廟作為村辦小學校舍,其中戲樓在土改時分配給村民當作民居。
20世紀60年代,湯帝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人為破壞。
2003年,大陽居民集資進行了局部補修。
2004年,被晉城市古文化研究和澤州縣旅遊文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考察發現。 [1] 

大陽湯帝廟建築格局

大陽湯帝廟南北長61.91米,東西寬29.38米,佔地面積1818.92平方米。 [3]  建築面積9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若加上戲樓及山門為三進院落,廟門開於正南。建築物軸線對稱,平面佈局規整,自南而北依次為:戲樓及其兩側東西耳樓、山門及其兩側東西耳房、中門及其兩側東西掖門、東西廊房、正殿及其兩側三峻殿(東)和蟲王殿(西)。山門沿中軸線建在砂石台基之上,由此進入,設中門一所。中門兩側原為碑廊,現在被封死,改為其他用途。碑廊兩側各設有偏門,平日中門關閉,人們由偏門進出。其後為正殿,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八橡,單檐懸山頂,為元代建築,是廟內最重要的建築。廟內現存有明清重修碑、紀事碑數通,均保存完好。大陽湯帝廟集元、明、清三代建築於一體,其中正殿(成湯殿)為晉城地區元代移柱減柱造建築的實例之一。 [1]  [2] 

大陽湯帝廟主要建築

大陽湯帝廟戲樓及耳樓

戲樓的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殘礙記載,明清時期屢有修繕,現存建築年代據戲台明間順脊墨書記載為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20世紀60年代村民對其進行了修繕。戲樓位於山門之外、中軸線最南端,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懸山頂,與兩側耳樓東西一字並列,皆為磚木混構。由於戲樓緊依北高南低的崖狀地形而建,因此該建築在南立面上呈現為二層樓式;在北立面上呈現為面北的單層戲台,內部以木樓板過渡分作上下兩層。木樓梯設在東耳樓下層室內。戲樓斗拱僅施於前檐檐額上,即柱頭科四垛,三踩單翹,捲雲式耍頭。樑架用材為自然形弓背彎材製成,斷面圓形。檁上橡子亂搭頭鋪釘,檐口不設飛橡。椽上除檐部與懸山部分鋪設望板外,皆施望磚鋪墁。屋面為仰合瓦蓋頂,兩山稍壟簡瓦各兩壟,披水瓦扎邊。正脊系手工捏花灰陶質地的荷花飾脊簡組拼;脊中央吞口,上立獅子,獅背置寶瓶形成脊剎;正脊兩端大吻僅殘存頭部,其上小吻為後人拼湊。
東西耳樓均為二層,東耳樓面寬三間,西耳樓面寬二間,均為單檐硬山頂。屋架進深一間,在牆上貫構五架樑,其上疊設三架樑形成硬山構架,為小式木構建築。戲樓立面較兩側耳樓凸起,山牆共用,其上層由兩側劈設的磚券廣]洞將三座建築通為一體,演出時兩側耳樓作為後台。戲台下層與東耳樓連通,作為演職員食宿用房,西耳樓下層為過街門洞,作為進人湯帝廟的人口。三座建築東西總寬21.74米,南北總深6.72米,佔地面積146.1平方米。 [1] 

大陽湯帝廟山門及耳房

山門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碑碣所載,其曾於明末清初被“兵火所壞”,並於清順治初年“補修”,結合現存主體構架與建築風格可知,該建築應為明代遺構。山門位於戲台之後、中門之前,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建築佔地面積72.67平方米,與兩側倒座式耳房,呈東西一字排列,將廟院南部予以封閉。山門明間正中設板門一道,成為進人湯帝廟的唯一通道。門內地面為條磚順墁,門南側用條石扎邊,條磚鋪墁平台一層,過渡於廟外街面上。山門前後檐用柱共8根,次間為木質圓柱,其餘6根皆為砂岩柱,斷面方形,四角抹稜起線。柱頭施小額枋、平板枋各一道;柱腳置方形青石質礎石,礎石四角高浮雕獸面各一。鬥棋位於前後檐柱頭額枋上,前檐柱頭科四垛,五踩雙下昂重棋造;前檐平身科每間一垛,次間平身科五踩重翹重供造;後檐柱頭科四垛,三踩單翹。屋面為簡板布瓦蓋頂,前後坡45壟,角部三壟較正身瓦壟漸次抬高,形成了角部略高於正身檐口的微翹形制。正、垂脊為灰陶質地的手工捏花脊簡組拼,正脊中央仿木雕樓閣二層脊剎,正脊兩端龍形大吻各一(僅殘存原頭部,現狀在其上於近年新添小吻各一隻)。正脊背面雕鳳凰共四隻,間飾荷花,其正面雕行龍;垂脊簡為荷花、卷草,垂獸為近年新添;各脊花飾脱落嚴重,僅存殘跡可尋。
東西耳房面寬各四間,進深一間,倒座式,單檐硬山頂,位於山門東西兩側。耳房與山門相鄰的一側山牆共用;前檐牆上劈設板門、方格檻窗;後檐下檻牆上在各間檐柱間分別安裝四抹頭的一碼三箭心屜的隔扇窗共計十二扇,其主要功能在廟會期間,由耳房窗邊觀看位於南向的戲台上的演出,即作為看台使用。東西耳房稍間各設一磚雕圓窗;柱頭僅以平板枋承五架樑首尾,無斗拱之制;耳房樑架較簡練,五架樑上疊設三架樑,立脊瓜柱承脊檁;椽上鋪墁望磚,屋面為仰合瓦屋頂;兩山牆頭的磚雕墀頭、挑檐、搏風、懸魚、惹草等雕刻形制與結構方式較為細膩、嚴謹。 [1] 

大陽湯帝廟中門及掖門

中門位於成湯殿與山門之間的中軸線上,為明代建築。中門面寬三間,進深一間三架樑,懸山頂結構。明間較兩次間凸起,形成了類似四柱三樓的牌樓的立面造型。中門兩側各建掖門一道,掖門與東西廊房南山牆砌為一體,從而將湯帝廟山門以北的空間分隔為前後兩進院落,與山門之間僅隔一條一米餘寬的小院。中門的設置可以看做是儒教禮法觀念在建築佈局上的實物體現,只有在進行重大祭典或上層人士來訪時才將中門開啓。日常行人均由兩側掖門出入。
中門前檐明次間在大額枋上共設三踩鬥棋二十攢,按細部形制分作五種:明間前檐平身科,三踩單下昂,螞蚱形要頭;明間柱頭科,出跳與棋昂形制等基本與平身科一致,不同之處在於角部設置了角昂、角嬰頭等構件;兩次間前檐鬥棋為三踩單翹,螞蚱形嬰頭;兩次間後檐平身科,三踩單昂:後檐明間平身科。 [1] 

大陽湯帝廟成湯殿

綜述
成湯殿為湯帝廟主殿,始創於宋乾德五年(967年),金初被毀,現存建築為元代遺構,其構造充分體現了元代減柱、移柱造的風格特徵。成湯殿位居廟內中軸線最北端,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三澗,單檐懸山頂,為廟內文物價值最高的重要建築。 [1] 
平面
正殿總進深12.99米,總寬19.61米,建築面積254.73平方米。殿內地面為方磚十字縫鋪墁,前檐台基為兩層砂岩質條石砌成,後檐及兩山檐牆為條磚砌成,其中後檐為承重牆,條石牆基直接砌於廟外路面自然地坪之上。前槽金柱間、內額下施以隔扇裝修,將殿內空間界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較為寬敞作為祭祀場地,後部略顯狹窄用以供奉神像。明次間於內額之下立博柱各兩根,金柱兩側施抱柱各一根,共置六抹頭隔扇門28扇。前檐明間敞開,兩次間施木柵欄各一道。2003年新築神台以及儒釋道三教塑像。 [1] 
柱額
柱網由前而後共四排,後檐以牆代柱,總計用柱十二根,總進深三間。殿內採用移柱造,金柱柱中不在任何梁縫軸線。該殿所用柱子材質、形制達四種,斷面規格不一,除前檐東西兩根角柱為石柱外,均為木質。柱礎石除露明的四塊經過細加工外,其他多為毛石略加工成型即用。由前檐東西兩角柱立面與兩側較為細緻的柱身風格分析,兩柱在原創時均為露明做法。現狀山牆為清代改砌,將柱身包砌於牆內。 [1] 
檐(內)額與其下榻頭
成湯殿柱頭使用檐額、內額總計九根,縱向跨置於三排柱頭之間,八縫樑架橫置額上。這部分構件中除前檐兩次間檐額用材較為規整外,其餘全為自然彎材略加砍錛即用。各柱頭之上均設榻頭承託於檐額、內額之下。明間一側製成蟬肚形,次間一側製成由底面向淄部雙向斜抹的形制。由於次間檐額斷面高度小於明間檐額,故在次間榻頭木上與檐額底皮又嵌設榻頭一道,形成了次間雙層榻頭木疊加的造型。 [1] 
斗拱
斗拱按位置區分共計三種,分別為前檐檐下鬥棋共計十五朵、前檐下平博結點鬥棋、內額上用於承接四椽袱與乳袱梁前端的攀間鬥棋。 [1] 
樑架
該殿樑架既非《法式》中規定的相關結構,也不似它處前後對稱的做法,構架地方特徵較為獨特。進深八椽,屋架後坡長於前坡。 [1] 
木基層與屋頂
成湯殿屋頂為簡板布瓦覆蓋,在檐口排山均以綠琉璃勾滴剪邊,前後坡屋而綠琉璃方心三個。正、垂脊除大吻、吞口為孔雀藍琉璃質地外,全部為綠琉璃手工捏花製品。正脊中央設脊剎:剎座由相背設置的吞口與其間牌額組成,牌上殘跡依稀可辨“至正”字樣。四條垂脊均為手工捏荷花脊塊組拼,垂脊尾部的掛尖吞口,垂獸、大吻下部由.二枚、五枚勾頭組成吻、獸座,這些處理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晉東南地方色彩。成湯殿木基層搏上圓椽亂搭頭鋪釘,椽上鋪釘望板。 [1] 

大陽湯帝廟蟲王殿和三峻殿

蟲王殿、三峻殿兩座小殿位於湯帝廟西北、東北角部,成湯殿兩側,其建築形制、體量、構件結構方式及時代基本相同。其後檐牆、山牆既是兩殿檐牆,又兼廟院圍牆;後檐與成湯殿後牆齊平,使院落北部趨於齊整;在有限空間,再置小殿,其牆體相連且共用,這也是晉東南廟宇建築的一個特點。兩殿雖然體量較小,但其屋頂瓦件的形制、質地等較為古樸,體現出一些早期瓦件的特點,25%以上簡瓦表面呈青褐色的俗稱“鐵瓦”的色澤;正脊琉璃脊簡質地細膩、造型比例適中。所用瓦件、吻獸概為它處早於現蟲王殿木構時代的建築上:拆遷而來,這也是歷次維修中拆舊蓋新的實例體現。
蟲王殿坐北向南,位於成湯殿西側。為一座面寬三間,進深五架四橡,前檐出廊式,單檐硬山頂的清代建築。據明間順脊上墨書記載重修於清咸豐元年(1851年)。蟲王殿的東山牆與成湯殿山牆共用,前檐明間立木質廊柱、木質檐柱各兩根,柱下置青石質素面礎石,柱頭施小額枋、平板枋各一道承託樑架。檐柱間原設隔扇裝修,2003年村民搶修時拆除了原殘損嚴重的裝修,由它處拆隔扇臨時拼湊性安裝。 [1] 

大陽湯帝廟東西廊房

在湯帝廟東西兩側對稱建有廊房,其始創年代不詳,據廟內碑礙記載曾於明清兩代屢次重修,現為清代風格建築。東西廊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為出廊式單檐硬山頂建築,建築面積91.45平方米。兩廊北承成湯殿,南連掖門,屏簇主院落。廊房前檐門口至窗口的牆身較窄,因而門窗上方的過木樑在平面上連為一體,此種通身過木樑的設置,有利於其上磚牆的平衡受力,避免出現因不均勻沉降而發生的裂縫、崩解。門窗下過門石、地袱石屬於晉東南小式建築1]窗地楸用材及形制的普遍作法,具有一定的地方風格。屋面為仰合瓦蓋頂,灰陶質脊簡,兩山封山牆頭磚雕博風、懸魚、惹草等形制與結構方式與山門兩側的耳房基本一致。 [1] 

大陽湯帝廟文物價值

澤州大陽湯帝廟成湯殿為元代遺構,在晉東南地區元代單體建築中屬於體量較大的古建之一。無論構架形式還是用材形制都顯現出自然、質樸、酒脱的風格,殿內各種梁、袱、柱、額等大木構件均系自然彎材略加砍錛後直接使用,使殿字展示出一種古拙的風格,體現出元代建築獨有的用材特徵。其中前檐次間東、西檐額為原梁袱構件拆移而用,也可以看做是歷代對古建“屢修”中拆舊蓋新的實例體現。成湯殿採用八架椽屋,前檐檐柱與前槽金柱間設四橡袱,後槽乳楸對上下呈階梯狀分佈的搭牽梁兩道,通檐用四柱,此構造異於同期同類建築,且不見於《營造法式》記載。在空間使用上截然分成前部寬敞的祭祀場所與後部封閉的“神居之屋”,這種古拙的建築形制與靈活的佈局,又恰與上古時期的“堂室”結構達成了一種跨越時空的默契,也不乏是一種建築思路上的巧合。
澤州大陽湯帝廟成湯殿建築構架採用了減柱、移柱造的手法。山西境內金代減柱、移柱造建築,如朔州崇福寺彌陀殿、佛光寺文殊殿、武鄉大雲寺正殿等,大都只在金柱間使用減柱、移柱,柱頭上施單層或雙層內額,而立面用柱與梁縫軸線相符。元代絳州大堂在柱額佈列、構造手法上與本建築極為相似,為該殿現存時代提供了一個佐證。澤州湯帝廟成湯殿是澤州乃至晉東南地區元代建築的傑出代表,具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為研究晉東南元代減柱、移柱的古建築提供了一個典型範例。
湯帝廟是大陽鎮內現存建築中最為古老的建築,也是該鎮唯一的一處國家重點保護單位,代表了大陽古鎮的文化、經濟、技術的歷史發展水平,是大陽古鎮的標誌性景觀。並且它還是重要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在抗日戰爭時期,湯帝廟曾先後作為中共晉城中心縣委、犧盟會晉城分會及太嶽軍區第三械彈所駐地,留下了彭德懷、黃克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 [1] 

大陽湯帝廟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大陽湯帝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4] 

大陽湯帝廟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大陽湯帝廟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西北部的大陽鎮西街。 [1] 
參考資料
  • 1.    朱向東,趙青,王崇恩編著. 宋金山西民間祭祀建築[M]. 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12.10:147-156.
  • 2.    候文正總主編;杜秋爐主編. 珏山志[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11:109.
  • 3.    晉城市旅遊文物局編;劉金鋒主編. 晉城文物通覽 寺廟觀堂卷 上[M]. 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2011.06:363.
  • 4.    國務院關於核定並公佈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