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防風湯

鎖定
大防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一。具有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之功效。主治足三陰虧損,風寒濕乘虛浸入,發為痹證。
出    處
《羅氏會約醫鏡》卷十一
功    用
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

大防風湯組成

人蔘、白朮、防風、黃芪(蜜炙)、熟地、杜仲各二錢,白芍、牛膝、羌活、附子各一錢,肉桂、甘草(炙)各七分,川芎一錢半,當歸一錢半,生薑一錢。

大防風湯用法

水煎服。

大防風湯功用

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

大防風湯主治

足三陰虧損,風寒濕乘虛浸入,發為痹證。

大防風湯方義

肝主筋,腎主骨,筋肉、骨節有賴氣血之充養。若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腠理疏鬆,則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留滯肌膚、經絡、關節,痹阻血脈而成痹。治當祛邪與扶正兼顧,法宜補肝腎,益氣血,祛風濕,止痹痛。方中防風辛温輕散,潤澤不燥,為風藥中之潤劑,功能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並可通經活絡,風濕病之周身骨節疼痛,四肢拘攣者,每用為要藥;與羌活相伍,長於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止痹痛;配以附子通行十二經,補火助陽,温經散寒,祛濕止痛。更以熟地、杜仲、牛膝温補肝腎,強壯筋骨;人蔘、黃芪、白朮、甘草,即四君子湯加黃芪,補氣健脾,資助化生之源以壯氣血;當歸、白芍、川芎合熟地,屬四物湯,取其補血行血,又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少用肉桂配入補氣血藥中,能鼓舞氣血之生成。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綜觀全方,具有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礙邪之特點,對於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痹之證,頗為相宜。

大防風湯運用

臨牀運用以症見筋肉關節腫脹,骨節煩痛,屈伸不利,肌膚麻木,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為辨證要點。

大防風湯加減化裁

疼痛較劇者,可加制川烏、白花蛇等以助搜風通絡止痛之效;寒邪偏盛者,可加細辛、乾薑等以温經散寒;濕邪偏盛者,可去熟地,加秦艽、防己、薏苡仁等祛濕舒筋。

大防風湯使用注意

痹證屬濕熱、實證者,皆非其所宜。

大防風湯附註

附方1 大防風湯
組成:防風、當歸、麻黃、白朮、甘草各十八銖,黃芩三十銖,茯苓、乾地黃、附子、山茱萸各一兩。
功用:疏風辟邪,除濕止痛。
主治: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
出處:《千金》卷八
附方2 大防風湯
組成:防風(去蘆)、白朮、杜仲(去粗皮,炒令絲斷)、川當歸(洗)、熟乾地黃(洗)、白芍藥、黃芪(微炒)各二兩,羌活(去蘆)、牛膝(去蘆)、甘草(炒)、人蔘(去蘆)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川芎各一兩半(撫芎不可用)。
功用: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除寒濕,逐冷氣。
主治:患痢後腳痛瘓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兩膝腫大痛,髀脛枯臘,但存皮骨,拘攣跧卧,不能屈伸,名曰鶴膝風。
出處:《百一》卷三
附方3 大防風湯
組成:熟地黃、防風、白朮、當歸、杜仲(制)、黃芪(炙)、白芍藥各二兩,羌活、牛膝(制)、人蔘、甘草各一兩。
主治:諸虛損風冷,腰膝筋骨疼痛。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六引《如宜方》
附方4 大防風湯
組成:防風二錢,當歸、熟地、生黃芪、川杜仲各三錢,黨蔘、白朮、羌活、川芎各錢半,淮牛膝、生赤芍各一錢,淡附片、官桂、清炙草各五分。
功用:温陽通脈,祛寒化濕。
主治:肢脱,有脱一足者,有脱二足者,有僅脱足趾者,由秋夏露卧,為寒所襲,焮熱內作,搏於肢節,痛徹於骨,遇寒尤甚,以熱熨之稍減者。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1-5] 
參考資料
  • 1.    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1冊》:人民衞生出版社,1993年
  • 2.    高日陽.《讀經典學名方系列 風濕病名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年
  • 3.    王均寧,柳長華.《風濕病實用方》:人民衞生出版社,1999年
  • 4.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 5.    韓濤,柳長華.《中風病實用方》:人民衞生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