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連路

(青島市大連路)

鎖定
大連路,位於青島市北區,西起遼寧路,東至登州路,經臨邑路、無棣一路、無棣二路、丹東路等,全長1075米。車行道寬8~12米,面積12028平方米,為瀝青路面,人行道各寬4米,面積8600平方米。
中文名
大連路
外文名
dalian
性    質
青島市公路
車行道寬
8~12米
全    長
1075米
城    市
青島市

大連路基本簡介

[1] 
其中,預製混凝土人行道板鋪設路面3200平方米,沙土路面3187平方米。 大連路始建於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43年,偽青島特別市公署投資42.71萬元將該路展寬,鋪設沿石2015米。1953年,青島市城市建設局又對登州路至臨邑路口一段進行拓寬改建。改建路段長955.2米,路面寬度由11.5米拓寬至20米,車行道寬12米,兩側人行道寬各4米。取消了一個反向彎,將丹東路交口處轉彎半徑由100米增至144米。工程挖土石方2803立方米, 鋪設溝石、沿石各?1342米,鋪設水結碎石車行道9621平方米,人行道5948平方米,投資4.89億元(舊人民幣)。 1964年,大連路東、西兩端鋪設簡易瀝青路面。東端自登州路至丹東路,長210米,鋪設面積2000平方米。西端自遼寧路至臨邑路,長103米,鋪設面積990平方米。在原有的鋪砌層上作瀝青簡易鋪裝, 橫坡2.5%,路拱採用拋物線型,最大縱坡11.5%,為青島市道路中最大縱坡。工程決算15.6萬元。
1984年9~10月, 無棣二路至丹東路一段翻建。將原有破損瀝青路面全部挖去,平均挖深30釐米, 所有溝、沿石標高不動,增加雨水口3處,安砌雨水斗6座,檢查井4座。翻建路段長800米,寬8~10米。鋪設車行道面積8338平方米,人行道面積3900平方米。路面結構:基層鋪直徑6~10釐米碎石壓實,厚20釐米,鋪直徑3~6釐米碎石壓實,厚6釐米, 每平方米灑4公斤瀝青油處置,上層鋪瀝青混合料壓實,厚4釐米。丹東路至登州路一段坡度較大, 原瀝青路面全部刨掉,兩側新安溝、沿石1043米以利排水,路面破損處清理後用直徑3~6釐米碎石找平,然後鋪直徑3~6釐米碎石壓實,厚6釐米,每平方米灑4公斤瀝青油處置,上層鋪瀝青混合料壓實,厚4釐米。工程決算22.1萬元。

大連路歷史溯源

德佔青島市之後,在俾斯麥山(青島山)建炮台,在山南建俾斯麥兵營;在毛奇山(貯水山)也建有炮台,在山東建毛奇兵營。兩山之間建了軍火倉庫和軍用物資倉庫,由大港火車站修了一條鐵路經今天的樂陵路、大連路連接這兩個倉庫。
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市以後,拆除了鐵路,修了一條馬路叫大連路,它的東端是一個陡坡通往登州路。原軍火庫舊址建了警察宿舍,全是平房;原物資倉庫建為一所小學叫黃台路小學。這所小學新建了二層樓校舍,樓下及平房是教室,樓上是校長室和辦公室。學校有很大的田徑場、球場,體育運動成績很好,多次在全市小學生田徑運動會、足球賽中奪得冠軍。
該校第一任校長是崔登貴。1936年黃台路小學的中國學生與日本小學生打架,日本領事館以勢壓人,向“市政府”提出抗議,軟弱的國民黨青島市當局屈服,竟然將崔登貴校長撤職,由王福全繼任校長。
王福全就是著名詩人王亞平,他與另外一名詩人袁勃一同於1934年來青島,在這所學校任國文教師。王亞平出任校長後,編輯、出版了《黃小月刊》,發表師生的作品,在學校裏組織劇團,編劇、演出了歌劇《紅兒歷險記》,以隱喻手法歌頌紅軍的長征。
1930年,中共中央文委組織了全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全國“左聯”又組織了中國詩歌會,王亞平是發起人之一。他來青島以後組織了中國詩歌會青島市分會,成員有袁勃、沈旭等人,黃台路小學的校長辦公室是中國詩歌會青島分會的活動地點。王亞平在青島市期間寫的詩結集出版,題名《都市的冬》,這是他的第一本詩集。其中,以小青島為背景的詩作《燈塔守者》和以匯泉炮台為背景的詩作《一鍋牛肉》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優秀詩作。
在《都市的冬》一詩中他寫道:
“……褪色的幌子,垂在門前,
警察的臉縮進了皮大衣領,
佈告牌上模糊的字跡:
整理市政,恢復繁榮。
殘雪還沒有融完,
冷,馬路上冷清清地,
枝葉在禿枝上顫抖,
低訴着,來了,都市的冬。”
這首詩是真實的寫照,從有關資料看,這一年“青島大小商鋪,陸續倒閉者,至一千六百餘家之多。且倒閉原因,十九由於收入不敷支出,資本傾盡,無法維持,不能不關門而去”。
沈旭在青島期間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死亡線》,袁勃也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真理之歌》。黃台路小學這座小樓堪稱20世紀30年代青島市詩歌的搖籃。
1937年,王亞平、袁勃離開了這所學校。解放後王亞平任北京市文聯秘書處,袁勃任雲南省委宣傳部長。
1938年日本再次侵佔青島市,校舍進行了擴建,興亞院青島出張所向黃台路小學派了兩名“顧問”,是實際上的學校領導。抗戰勝利後,黨的地下工作者馬緒登任該校訓育主任。
青島解放後,在安東路(丹東路)建了一處小學校舍,黃台路小學遷去,改稱安東路(丹東路)小學,而原有校址作為了青島市第十三中學。1986年,利用校舍一部分土地建了青島廣播電視大學校舍。“電大”初在湖北路,遷到黃台路後招收在校就讀學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人才。
附近大連路上解放以來是居民區,自來水公司等在這裏建了宿舍,大連路以南的小山,俗稱“大連山”,大連山依山建了民居,大連路也依山建了支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