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通湖

鎖定
大通湖在湖南南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接沅江市界,亦洞庭之一隅也。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的湖泊之一,另外還有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其12.4萬畝,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水產資源豐富,主要出產有稻米、棉花、四大家魚、蝦、蟹、蓮、菱角等。
2019年10月2日,湖南省河長辦印發第6號省總河長令,決定開展大通湖流域綜合治理。 [1] 
中文名
大通湖
地    址
湘中偏北
東    經
112°15′28″至112°42′02″
北    緯
29°01′19″至29°19′16″

大通湖地理

大通湖區位於湘中偏北,地理座標為:東經112°15′28″至112°42′02″,北緯29°01′19″至29°19′16″,跨37、38兩帶,東鄰漉湖,南與沅江市相連,西北與南縣華容縣比鄰。地形為典型的洞庭湖沖積平原,區內的湖泊、水面、溝渠縱橫交錯。土壤成土母質系河湖沉積物,地勢低窪平坦,地面海拔高程24~32米之間。區境屬中亞熱帶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温16.5℃,無霜期264天;年均降水1240.8毫米;年均日照1643.3小時,年均太陽總輻射量105.1卡/平方釐米。全區常住人口源自全國23個省(市)、108個縣(市),分11個不同民族,264個姓氏。

大通湖歷史沿革

清光緒年間,此地屬常德府安鄉縣。民國二年(1913)南縣建制後,大通湖沿湖堤垸及湖場荒洲分別隸屬南縣、沅江、湘陰、華容和岳陽等縣。1949年沿湖各堤垸全部潰決。1950年3月,成立大通湖蓄洪墾殖管理處,隸屬於省農林廳。以接收原省孤兒院坐落於安仁垸的房屋大院為駐地,並接收原孤兒院在三千弓(今河口鄉安福村)的公產荒洲1萬畝從事墾殖。與此同時,省人民政府頒佈《大通湖蓄洪墾殖區管理條例》,規定“大通湖邊界西至南縣之永康垸、泰安垸,東抵湘陰之野貓咀,南至沅江市寶三垸、普豐垸,北至南縣之天合垸、附和障一線五垸,湖面共約327平方公里,合49萬畝;舊垸洲土湖荒灘共約140平方公里,合21萬畝;總計約467平方公里,合70萬畝。”“大通湖區內土地全部屬於國營農場,在其尚無能力全部直接經營的情況下,准予臨時招墾。”1951年1月成立大通湖農場籌備處。是年4月成立大通湖特區人民政府,與蓄洪墾殖管理處合署辦公。1952年1月大通湖農場升格,與特區政府、管理處形成政、事、企三位一體的聯合組織,直屬省人民政府領導。是年,省公安廳到轄區內的增福垸(今金盆鎮),種福垸內的民和垸(今千山紅鎮)興辦勞改農場。1953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將大通湖農場按副地(廳)級建制。1956年大通湖農場改為縣(處)建制。1957年冬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農場圍挽北洲子,1958年設北洲子分場(1962年改稱第11、12分場)。是年冬,省公安廳從種福垸和增福垸撤走勞改農場。種福垸(民和垸)劃歸沅江縣管理,成立千山紅人民公社,旋即改稱“地方國營千山紅農場”,併兼收原屬南縣河口鄉管轄的利厚、利貞兩垸。增福、有成、玉成、善厭等垸和沅江縣屬慶成鄉劃歸南縣直轄,旋即併入大通湖農場,設第7、8、9分場。1959年大通湖農場改為副縣(處)級,改屬南縣管理。1961年大通湖農場恢復省管。是年,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劉善副軍長等一行人持中共湖南省委介紹信與大通湖農場協商劃地事宜,農場同意將尼姑湖(今南灣湖)劃給部隊。1962年11月,經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大通湖農場劃分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3個農場,均屬省管。原大通湖農場第11、12分場劃歸北洲子農場,原大通湖農場的增福垸、南京湖、有成垸、玉成垸、四季紅等劃歸金盆農場。是年,沅江縣千山紅農場改屬省農墾局管理,改稱國營千山紅農場,為縣(處)級建制。
1963年4月初,南縣華閣公社大批農民到北洲子農場管轄的舵杆洲等湖洲打湖草作早稻田肥料,與農場湖洲管理人員發生糾紛並鬥毆。4月22日南縣與北洲子農場雙方代表簽訂協議,將舵杆洲、新蘆洲、長洲等湖洲水面無償轉讓給南縣華閣公社管理,北洲子農場東大堤向外延伸500米之內仍由農場管理。隨後,南縣與沅江縣劃分由北洲子農場轉讓的湖洲水面,以北道河為界,南面歸沅江縣,北面歸南縣。1965年四季紅劃給沅江縣,安置安化縣柘溪水庫移民。
1969年11月,省農墾局撤消,翌年元月,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等農場改隸益陽地區,農場降格為副縣處級,歸口益陽地區農場管理局管理。1978年省農場管理局成立,原省屬農場改由地區管理為主、省、地雙重管理。1986年2月原有省屬國營農場恢復縣(處)級建制。
2000年10月,根據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2000〕4號文件精神,深化農場體制改革,成立大通湖管理區,管轄範圍包括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等四大農場,各農場改建為鎮(其中大通湖農場改稱河壩鎮,其餘3場以原農場名為鎮名),以及沙堡洲辦事處(轄大通湖漁場)和南灣湖辦事處(轄南灣湖農場)。大通湖區管理委員會駐地設河壩鎮集鎮。
益陽大通湖水產
益陽大通湖水產(33張)
2000年8月,沐浴農場體制改革的春風,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國有大中型農場體制改革的意見》(湘發[2000]4號)文件精神和益陽市委、市政府關於農場體制改革的決定,在原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四個國營農場和南灣湖軍墾農場及大通湖漁場的基礎上,撤場建鎮設區,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通湖區應運而生。全區總面積384平方公里,轄河壩鎮、北洲子鎮、金盆鎮、千山紅鎮四個鎮和沙堡洲辦事處、南灣湖辦事處兩個辦事處,總人口13.6萬。新大通湖區瀕臨東洞庭湖,處於益陽、岳陽、常德三市的中心地帶,陸路由省道202線四通八達,水運經洞庭通江達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境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著名的商品糧、魚、棉、糖、麻和速生楊生產基地。12.4萬畝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美譽。
2019年10月2日,湖南省河長辦印發第6號省總河長令,決定開展大通湖流域綜合治理。大通湖是洞庭湖的湖中湖,是湖南省最大內陸淡水養殖湖泊,一度因為養殖污染等原因,湖泊生態遭到較嚴重破壞。此次總河長令明確治理範圍包括大通湖水域,涉及益陽市大通湖、南縣、沅江市的13個鄉鎮及南灣湖農副業基地。河長令要求以水污染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整治為重點,按照系統治理原則,嚴格推進污染源頭管控、過程減量和生態末端修復,建立大通湖保護與治理長效工作機制,2019年底全面退出劣五類水質,逐步達到三類水質標準。總河長令要求,流域各縣市區政府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多措並舉,建立環湖區域協調聯動機制,形成治理與保護工作合力。要求推進各類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完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2019年12月底前實現城鄉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大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推進水生植被修復;實施引水濟湖,建設河湖連通工程,開展河湖溝渠清淤疏浚;全面推進湖內生態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等。 [1] 

大通湖形態描述

在南縣東南,長江中游荊江段南岸,屬國營大通湖農場管轄。原為洞庭湖的一大湖域,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因泥沙淤塞被支解成東、南洞庭湖間的一大湖灣,清光緒年間,湖面遼闊,可東通東洞庭湖,西抵目平湖,北經藕池河與長江溝通,故稱大通湖。1951年築堤圍垸而成內湖,初時內湖水面達313.4km2,作為洞庭湖蓄洪墾殖試驗區,備非常蓄洪之用。60年代起,又對內湖繼續進行圍墾,湖面日漸縮小,至60年代中期尚有湖面185.0km2。後經70年代的繼續圍墾,至今水位34.00m,長16.2km,最大寬12.3km,平均寬7.05km,面積僅114.2km2;最大水深3.5m,平均水深2.89m,蓄水量3.3×108m3。 [2] 

大通湖生態環境

湖區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温16.6℃,1月平均氣温4.1℃,極端最低氣温-13.1℃(1972年2月9日),7月平均氣温28.7℃,極端最高氣温39.5℃(1972年7月21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 775.7h,無霜期266d,降水量1 237.7mm,其中4~9月約佔年降水總量的68%。湖水主要依賴湖面降水和地表徑流補給,入湖河流由北部注滋河節制閘經5條灌渠入湖,泄水經南部2條灌渠下注草尾河。垸內灌渠可通航,過黃茅洲船閘,經草尾河直通東洞庭湖,出入河口均已建閘,為受人工控制的水庫型湖泊。湖水pH值7.5,礦化度209mg/L,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Ⅱ型淡水湖 [2] 

大通湖地理位置

在湖南南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接沅江縣界,亦洞庭之一隅也.
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的湖泊之一,另外還有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其12.4萬畝,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
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大通湖區委、區政府堅持並不斷完善“開放興區、產業立區”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工業強區、規模強企、科技強業”戰略,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湧現出了一大批經濟大户,發展壯大了造紙、紡織、板材和食品加工四大基礎產業。以金北順為龍頭的造紙業,已具備年產紙10萬噸的生產規模;以普華、金勝、金源、德星、縱橫為龍頭的紡織業,年紡紗規模已達15萬錠;湖南口口香米業已具備10萬噸大米加工和10萬噸糧食倉儲能力;天健木業已具備年產10萬立方米高密度纖維板的能力;永興糖業已具備年產糖2萬噸的生產能力;以君泰魚品、益和食品、天威葡萄酒、佳旺冬瓜為龍頭的食品加工企業,年產值近5億元。金北順5.1萬噸擴規及環保達標治理項目基本完成,正着手10.2萬噸擴規項目,天健木業30萬立方加工能力擴建項目正在進行,口口香米業30萬噸大米深加工項目已動工建設,天恩棉業3萬噸色拉油加工項目將投入生產,大通湖漁場綜合開發項目已進入開發階段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建區以來,大通湖區已累計投入資金10多億元,用於交通、電力、水利、城鎮、教育、衞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網絡暢通,貫穿全境的S202線改造工程全面啓動,區鎮村三級公路已全部硬化油化;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5座;水利設施逐步完善,12.4公里一線防洪大堤建設全面達標,防洪保安能力進一步增強;郵政、通訊、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配套設施更加齊全。
城鎮建設方興未艾
按照建設濱湖生態明珠小城的定位,着力把中心城區打造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建區以來,中心城區已累計投入資金2.4億元,構建了“三縱二橫”的城鎮骨架,建成區面積由建區前的不足1.5平方公里拓展到5平方公里,人口由建區前的2萬人增加到3萬多人,城鎮化水平由建區前的29%上升到42%。中心城區相繼建成了大通湖大道、五一路、楓楊路、友誼路等主通道,商住樓開發如火如荼,黨政辦公綜合大樓建成投入使用,生態公園和沿江風光帶交相輝映,成為中心城區靚麗的生態風景線,配套設施逐步齊全,城鎮品位明顯提升,一個交通便利、功能設施齊全、環境優美、濱湖特色凸顯的現代明珠小城已經初具雛形。
區域經濟環境更加優化
全面創新以服務為核心的政府管理體制,提高行政效率服務水平,形成“政府營造環境,環境促進發展” 的新格局。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力度,進一步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賦予基層和企業更大的自主權決策權。加大收費改革的力度,重點整治收費項目,降低收費標準,簡化收費手續。加大政府服務的力度,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制度,大力推廣“一站式、一個窗口”的服務方式
經過不懈努力,大通湖區已逐漸成為環洞庭湖經濟圈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最有潛力的區域之一。今日的大通湖,社會和諧,人心思進,生機勃勃,商機無限。不久的將來,一個開放的大通湖、生態的大通湖、富裕的大通湖、文明的大通湖、和諧的大通湖,將矗立在洞庭湖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