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逕村

(廣東東莞市厚街鎮大逕社區下轄村)

鎖定
大逕村,位於厚街鎮東南部,距鎮政府1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茶山,海拔385米。鄰近汪潭村、石馬村、古村。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因村舍坐東向西,背靠大嶺山、南傍大頭平山,每逢大雨驟至,山洪暴發,山澗小溪變河涌,故名“大澗”,後稱大逕村。
中文名
大逕村
所屬地區
厚街鎮
面    積
11.8 km²
下轄地區
石馬、大逕、屋尾、崗頭、古村、汪潭等
人口數量
7579人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八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六區、第十二區大逕鄉、厚街區、環岡大鄉、厚街人民公社大逕生產大隊;1983年,屬厚街區大逕鄉;1987年,屬東莞市厚街鎮大逕管理區;1999年,屬厚街鎮大逕行政村;2011年,屬厚街鎮大逕社區。
世居村民有李、黃兩姓。李姓先祖於清康熙六年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至今東莞新圍羅定埔,後遷至當地。黃姓先祖從河源龍川遷至惠州惠陽鴨子渡帽子嶺,再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860人,其中男性460人,女性400人;80歲以上18人,最年長者93歲(女)。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厚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木薯、甘蔗以及蔬菜、茶葉等,還有荔枝、龍眼等果樹。其中1966年,茶葉種植面積達20公頃(300畝)。1995年起,村民將田地出租給外來人員種植,以蔬菜為主。2015年,村內工業企業經營行業涉及電子、鞋模、五金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仍以農業為主。
村中有三級古樹8棵。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茶葉。傳統節慶食品有蘿蔔粄、燒鵝瀨粉、米橙、客家鵝、糯米圓。
20世紀70年代通自來水、通電,90年代通電話,2000年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互聯網。村內有燈光球場、村民活動中心各1個。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38座,建於清末或民國時期,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多坐北朝南,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保存基本完好。有福德宮,供奉土地公和土地婆,由村民自發不定時拜祭。
村裏有客家鵝腸製作技藝。春節期間,村民用粘米粉製作成一塊塊鵝腸,香脆可口。製作方法:首先將米粉加熱水、糖攪至均勻,然後搓成團,再分成一塊塊,用手心將米粉團壓磨成鵝腸形狀,最後放入油鍋炸,出鍋後即可食用。
有客家糯米圓製作技藝。製作方法:將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温水和成麪糰,餳10分鐘;再將米粉團搓成長條,摘成均勻的劑子,搓成圓球狀,放入盆中,撒糯米粉搖勻;然後將糯米圓放入開水鍋中煮,7分鐘即熟。可配以鹹菜食之,也可以配雞、鴨、魚片、蠔幹一起煮,別有一番風味。
有客家鵝製作技藝。製作方法:選飼養100天的鵝去毛、內臟,洗淨後吊幹水分;再配菜乾、蒜蓉、紅棗、南乳、五香粉、醬油、紅糖、鹽等,攪拌後放入鵝肚,用竹籤把口封住;烹飪前在鵝的頸部殺口處吹氣至鵝肚變成球狀,再在鵝外皮塗上烏豉油,放入油鍋爆成金黃色。然後,將鵝放入已切好的芋塊上,在大鍋裏蒸一個小時左右即可。客家鵝肉質鮮嫩、口感濃香。
該村有鎮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音樂“客家山歌”及客家鵝製作技藝。
1943年11月18日,日軍向駐大嶺山的抗日遊擊隊發起進攻,並動用飛機、大炮,對大逕山溝、山坑狂轟濫炸。由於游擊隊巧妙突圍,日軍一無所獲退去。
該村代表性人物:
李富成(1915—1945),1942年2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1945年11月在大逕村被捕,在東莞縣遭殺害。
李桂來(1920—1943),革命烈士。1942年參加惠東寶人民抗日遊擊隊,1943年8月在寶安縣龍華作戰時犧牲。
李慶(1920—1948),革命烈士。1944年12月參加農會,任大逕村農會會長,1948年5月在大逕村被捕遭殺害。
李良,任東莞東城高雅百貨有限公司總經理。 [1] 
參考資料
  • 1.    大逕村  .東莞地情資料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