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路河

鎖定
大路河為劍閣縣秀鍾鄉青嶺村4組(小地名大路河,曾叫龍鳳場),是紅軍由劍閣經江油去阿壩州川主寺會師的必經之道:是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在此建立軍令部和接待處的地方;也是川北紅軍遺蹟文物最多、最集中、最有價值的一處。
中文名
大路河
解    釋
劍閣縣秀鍾鄉青嶺村4組
遺    址
劍閣縣
設    有
文物保護單位
大路河(馬克思街) 大路河(馬克思街)
劍閣縣人民政府曾於1982年在此立“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碑一通現劍閣縣秀鍾鄉青嶺村4組,著名紅色遺址。劍閣縣是1935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建立的川陝革命根據地之一,副總指揮王樹聲在龍鳳場設軍令部和招待處,其小地名大路河,現位於該縣境內的秀鍾鄉青嶺村4組,是川北紅軍遺蹟文物最多、最集中、最有價值的一處,也是該縣確定的青少年傳統教育基地之一。現存清代嘉慶年間修建的戲樓,..大路河與江油市雲集鄉為毗鄰,是革命老區。76年前紅軍前後在該鄉馬克思街(大路河)駐紮宣傳接待後續部隊,發動羣眾一個半月,共建兩處蘇維巖政權,建立游擊隊一支,該鄉有30多人蔘加了紅軍,在紅軍走後兩個月後有20多人被還鄉團殺害。
紅軍長征遺址在2008大地震中遭到了毀滅性損失。……搶救性保護好紅軍長征遺蹟,挖掘好紅色文化資源成為該鄉迫在眉梢的工作。
領導調研 領導調研
做出保護十年規劃,該鄉以老區建設為抓手,立足秀鍾實際,着眼長遠,把保護,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推動工作的動力。建設好秀鍾境內以大路河場(系秀鍾鄉青嶺村荷花村交匯點)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基地。並打造好紅色品牌,建設好紅色旅遊。黨委一班人研究認為,秀鍾鄉是劍閣革命老區重要組成部份,應立即着手建立秀鍾鄉老促分會,由黨委書記吳金斌親自抓,通過正規組織程序。3月29日上午正式掛牌成立,並由該鄉黨委副書記分管。為此,該鄉做出十年規劃目標,工作分兩步:三年打基礎,十年見成效,頭三年為學習宣傳、調查研究、科學規劃年,後七年為逐步實現見效年。並把此項工作納入黨委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定期聽取彙報,定期檢查。開展保護工作,初有成效為落實這項工作,建設好革命老區,該鄉有工作隊伍,工作地點。秀鍾老促分會辦公地點設在鄉政府院內。在政府辦公及住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專門給老促分會安排一間辦公室、一間住房。為了使分會同志紮實工作、樂於奉獻,鄉黨委政府討論決定除了縣財政每年預算撥付外,鄉財政擠出二千元給分會開展工作。
晚清書院、紅軍聯絡站 晚清書院、紅軍聯絡站
地震後的嘉慶年間修建的戲樓 地震後的嘉慶年間修建的戲樓
鄉黨委負責人和分會同志一起到鄉紅色資源較集中的大路河場,召開羣眾座談會。到會羣眾對保護紅軍長征遺址,建好傳統教育陣地十分支持,羣眾代表張明星、李堂斌、王登貴等同志先後發言,他們一致認為黨委政府抓搶救性保護當年紅軍長征遺蹟工作極為重要、非常及時。
石碑 石碑
劍閣縣秀鍾鄉青嶺村四組,有一條被紅軍時期稱為的“大路河馬克思街”。那條不起眼的青石板街長不足200米,住着20户人家。集鎮圍繞兩條小溪交匯處依山而建。兩邊矗立着一樓一底的小青瓦木板樓農舍。就是在那條街上,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曾在那裏的靈隱寺設立了紅軍政治部、紅軍前委接待站、紅軍醫院和紅軍戲樓。紅軍戲樓12個吊腳石柱,就有三根石柱,三面都刻有紅軍標語。在大路河約四公里的紅軍路、紅軍橋上,分別刻有18幅紅軍標語。在那裏,還有女紅軍烈士碑墓。1985年,劍閣縣人民政府將那裏豐贍的紅軍文物資源作為縣級文物立碑進行保護。
2008年“5·12”大地震,紅軍遺蹟受到了嚴重損失,火神廟、戲樓、紅軍橋已倒塌,僅戲樓6根石柱、刻有6幅標語也淹埋在泥土中。如再不搶救性妥善保護,這紅色文化遺址將毀滅。老區羣眾對保護紅色遺蹟積極性很高,會議一結束,大家一齊動手,僅用一天半時間,把火神廟、戲樓、女紅軍墓等遺址雜草垃圾全部消除,牆土填平,把六幅石刻標語石柱從泥土挖出進行暫時保護。
女紅軍墓 女紅軍墓
4月2日至4月10日,該鄉對周圍紅色資源進行徹底普查,踏查結果,僅大路河周圍有石刻紅色標語22幅。紅軍橋紅色遺址等8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