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路壩區

鎖定
①區名:大路壩區。②美稱:民族文化之鄉。③區位:咸豐西南邊陲
中文名
大路壩區
外文名
Da Luba District direct organs working committee
別    名
咸豐縣大路壩區工委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湖北咸豐
地理位置
縣城西隅
面    積
99.7 km²
下轄地區
大路壩等7個村
政府駐地
大路壩村
電話區號
0718
郵政編碼
445608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8906人
著名景點
地震遺址景觀
車牌代碼
鄂Q
方    言
西南官話-荊宜片-恩施話

大路壩區本鎮概況

大路壩區下轄地區

1社區:大路壩社區
6行政村:大路壩村、茅坪村、蛇盤溪村、譚家坪村、汪大海村、掌上界村

大路壩區地理概貌

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温15℃、降雨量1400毫米;無霜期290天左右,相對濕度80%。
境內峯巒疊峙,溝壑縱橫。主要山脈有老娃蓋、箭竹嶺、八面山、二仙岩等,海拔600-1300米不等。
主要河流蛇盤溪,屬唐崖河支流,源於蛇盤溪村猴子壩,經巖峯窩入黔江區境。境內流程約20公里,沿岸有大路壩、譚家坪等河谷平地。多年平均流量6.5
/S 。清水河源於小南海上游板甲溪,境內流程約6公里,河牀寬30米左右。

大路壩區資源物產

據2005年統計年報,大路壩區工委轄區,耕地面積17032畝,常用耕地8786畝,其中水田4924畝,早地3862畝;未利用土地1800畝。
大小溪溝11條,其中常流量每秒0.1立方米以上的溪流3條。建有小水電3座,2000年改擴建洶水溪電站,裝機160千瓦,年均發電30萬千瓦時。
林地面積97429畝,森林覆蓋率72%。有木本植物160餘科、520餘屬、900餘種。珍稀樹種有有鐵堅杉、銀杏、黃杉、水杉、櫸木、紫荊、香楠、桂花、紅豆杉、鵝掌楸等。掛牌保護古樹名木54株。野生動物主要有獼猴、黃麂、狐狸、野豬、野兔、錦雞、鷹和各種鳥類。
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紅苕、馬鈴薯、水芋、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生漆、油桐、烤煙、中藥材;水果有柑橘、柚、李、梨、杏等。建有生漆基地1600畝,年產生漆6噸左右。
區內石灰石儲量大,主要用於建材,分佈在二仙岩山麓和掌上界一帶。其他礦產相對匱乏。
自然景色蔚為壯觀,主要有小南海、汪大海、羊角洞、望巖寺、綠金山、富爾溪等景區。另有女兒寨、萬壽宮、反清義士温朝鐘故居 [1]  等人文景觀。

大路壩區建置人口

新中國成立初,分屬第三、五區;60年代分屬尖山、活龍區。1975年設大路壩人民公社,轄年豐(譚家評村)、四季紅(大路壩村)、紅誼(蛇盤溪村)等7個大隊,70個生產隊。此後轄區基本不變,1996年改為大路壩鄉,轄7個村82個村民小組。
2001年3月成建制併入朝陽寺鎮 [2]  ,同時設大路壩區工委 [2]  。2005年內設黨政綜合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辦、武裝部,編制29人,實有30人。轄6個行政村38個村民小組。
居住漢、土家、苗、侗、回、朝鮮族等6個民族,少數民族佔總人口68%。2005年,共2454户8906人,鄉村勞動力5200人 [3] 

大路壩區經濟建設

2005年,大路壩區工委轄區國內生產總值3488萬元,財政收入102萬元,其中國税收入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6元;勞動力轉移輸出2100人,務工收入326萬元。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598萬元。
1986年後,抓好糧食生產同時,大力發展多種經營,油菜、李子、生漆等漸成規模。年均種植"雙低"油菜3500畝,户均2畝,以曹家壩、張家壩為盛。2005年,糧食、油菜產量分別為3772噸、108噸;李子1000畝15噸左右。畜牧業以生豬、牛、羊、家禽養殖為大宗,當年生豬出欄8000頭,家禽出籠7500只。工業以竹木加工、釀酒、建材等傳統產業為主。2005年有工業企業15户,從業人員56人,營業收入112萬元,工業總產值954萬元,利潤90萬元。
加強邊貿“口子鎮”建設。2000年後,相繼引進浙江火電建設公司和重慶黔江建工集團,投資200餘萬元修建長630米、寬20米的楚渝街。公開拍賣街道兩旁土地,建成民營經濟一條街,拉動商貿服務業發展。至2005年,新建樓房59棟,商業門面126個,佔地8250平方米,造價約850萬元。年末,集鎮人口1970人;個體工商户145户,從業350人,營業收入1600萬元,利潤320萬元。

大路壩區社會事業

1986年,大路壩公社小學小升初雙合格率96.7%,居全州重點小學榜首,被評為全州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989年命名為民族小學後,編寫民族常識教材讀本《土家吊腳樓》在校試用,每年舉辦“打陀螺”、“踩高蹺”等傳統體育項目比賽。1992年,被國家民委、教委表彰為“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2005年,有中小學校7所,在校學生1328人,教師58人。注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蒐集整理《神秘咸豐·土家苗寨風情歌謠選》、《土家迎客歌》、《土家敬酒歌》、《土家送客歌》等,受廣泛關注和好評。組建“夕陽紅藝術團”,成員30人,開展經常性文化娛樂活動。有衞生院1所,村衞生室6個,醫護人員15人;農民“參合”6201人,參合率70.3%,合作醫療基金補償總額8.5萬元。26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養46人。

大路壩區重要景點

①咸豐地震遺址景觀
咸豐縣境內的地震遺址景觀主要分佈在大垮巖、小垮巖、向家灣、樅木坪、蛇盤溪、汪大海、掌上蓋、小滲塘、杜家塘等地。據《咸豐縣志》、《恩施州志》記載:“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八日上午七時至十一時,咸豐縣發生6.25級地震,大路壩山崩,梅家寨板橋溪抵蛇盤溪30餘里皆成湖,淹沒田土房屋甚多,壓死居民數百。今小南海、汪大海、小滲塘、杜家塘等水面均為該地震造成。”關於此次地震的震級,後據中科院地質專家考察確認,當時地震震級高達8.5級,地震的破壞力度為11度(最高是12度)。
那場山崩地裂的大地震,雖給當時鄂西川東(今鄂西渝東)地帶造成了空前的災難,但卻成就瞭如今的風景。震區處處山環水繞,山清水秀,歷經一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其中,大垮巖、小垮巖地震遺址最為壯觀:原本海拔1500米的大路壩綠井山,地震後被削去800多米,地震時4500萬立方米崩滑體向西面的向家灣、樅木坪推移2公里,以67.5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長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壩。其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堰塞湖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 地震震中遺址汪大海景觀更為別緻,如同湛藍的翡翠,湖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有如天然的山水迷宮。下游峽彀平湖,碧水悠悠,野鴨成羣,沿岸古木森森,藤蘿婆娑;上游峯叢林立,溪流潺潺,花香撲鼻,獼猴遍野;大垮巖、小垮巖,壁立千仞,猶如刀削斧劈;向家灣亂石穿空,蔚為壯觀;蛇盤溪、小滲塘堰塞湖雖然已被山洪沖決,但其遺址尚存……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博士李小青親歷考查後説:“咸豐地震遺址景觀保存如此完好,在湖北是惟一的,在全國乃至世界罕見。而且在地震遺址旁的海拔1600米左右的二仙岩山上,發現大量濕地羣落;在二仙岩山腳(東、南、西三面)發現古銀杏、古紅豆杉、古鐵堅杉、古黃杉等古老稀有的植物,極具科考、科教及旅遊開發價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