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誥

(尚書篇目、周公所作的戰前動員文告)

鎖定
《大誥》,是周公姬旦所作的戰前動員文告,是當時的實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談話曾多次運用形象、貼切的比喻,説理透徹、生動,又很質樸,有很強的説服力;字裏行間無不浸透着周公那誠摯、深厚的滿腔赤誠。它閃耀着實事求是的古樸光芒,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藝術成就。
作品名稱
《大誥》
作品別名
尚書·周書·大誥》
作    者
周公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尚書》
文學體裁
散文

大誥大誥簡介

《書·大誥序》:“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孔傳:“陳大道以誥天下﹐遂以名篇。”大誥,後用以泛稱典誥之文。
誥文始見於《尚書》,在《尚書》有商湯打敗夏桀以後發佈的《湯誥》,它是召告天下,其所以討伐夏桀的道理,並取得了勝利。在《周書》有《大誥》、《康誥》、《酒誥》,都是以誥文的形式發佈,《大誥》是周公相成王時,管叔蔡叔武庚聯合淮夷作亂,周公率兵東征,出師前,以成王的口吻發表誥文,申述所以東征的理由。《康誥》是康叔封為衞君時,周公告誡康叔如何治理衞國的誥詞,全篇講的是要康叔所以敬天愛民的道理;《酒誥》是周公命令康叔在衞國禁酒的誥詞,要改變殷代以來驕奢淫逸的社會風氣,故這些誥文,都是王者發佈政令的文書。

大誥作品原文

卷三十三 周書·大誥
周武王 周武王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御事。弗吊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已,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敷賁敷前人受命,茲不忘大功。予不敢閉於天降威,用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曰:有大艱於西土,西土人亦不靜,越茲蠢。殷小腆,誕敢紀其敍。天降威,知我國有疵,民不康,曰:予復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於敉寧武圖功。我有大事,休,朕卜並吉。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爾庶邦於伐殷逋播臣。爾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艱大,民不靜,亦惟在王宮、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徵,王害不違卜?
肆予沖人永思艱,曰:嗚呼!允蠢鰥寡,哀哉!予造天役,遺大投艱於朕身。越予沖人,不卬自恤。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綏予曰:無毖於恤,不可不成乃寧考圖功。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於寧王,興我小邦周,寧王惟卜用,克綏受茲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嗚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肆予大化誘我友邦君。天棐忱辭,其考我民,予曷其不於前寧人圖功攸終?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於前寧人攸受休畢。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寧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於周邦。惟大艱人誕鄰胥伐於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
予永唸曰: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天亦惟休於前寧人,予曷其極卜,敢弗於從率寧人有指疆土,矧今卜並吉。肆朕誕以爾東征。天命不僭,卜陳惟若茲。 [1] 

大誥作品註釋

周文王 周文王
(1)王若曰:王指周公,武王死後,武王的兒子誦年幼,周公暫代天子之位。若:表示是暫時代理。
(2)猷:發語詞
(3)誥:周代最高統治者對臣僚的訓語。爾:你,這裏指你們。邦:指諸侯。越:連詞,和。御事:指諸侯屬下的官吏。
(4)弗:不。吊:善。
(5)割:禍害。
(6)洪惟:發語詞。洪:通“鴻”。惟:語中助詞。幼沖人:年幼的人,此處指成王。嗣:繼續。無疆:永恆。疆:界限。大曆服:指天子的職位。歷:數。服:職位。
(7)弗:不。造:通“遭”。哲:明智。迪:道,這裏是引導的意思。康:安康。
(8)矧:況,句中助詞。格:推究。
(9)已:感嘆詞
(10)惟:只。攸:所。濟:渡,指渡過難關。
(11)敷:布,擺開的意思。賁:殷周時占卜用的大龜名。
(12)敷:布,這裏是表達的意思。
(13)閉:關閉,引申為隱藏。寧王:當作文王,下同。紹:卜問。
(14)即:就。越:於是。茲:指示代詞,指發動暴亂的人。
(15)腆:主持,引申為國主。誕:大。紀:理。敍:同“緒”,指事業。
(16)威:害。疵:病,指武王之死及羣弟見疑之事。
(17)予:我。復:復國。
(18)鄙:鄙視,瞧不起。周邦:周國。
(19)翼:飛動的樣子,比喻參與叛亂的人很多。日:可能是“曰”字之誤。民獻:即黎獻,人民。
(20)予翼:翼予。翼,輔助。敉:安撫、平定。寧、武:指文王和武王。
(21)大事:指戰事。休:美,善。
(22)並:皆。
(23)肆:故。越:和。尹氏:史官。庶士:許多官員。
(24)予:我。惟:思,引申為想。以:率領。邦:指諸侯。逋播:逃亡,叛亂。
(25)罔:無。反:反對。
(26)邦君室:王官、王室中的人,指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越:語中助詞。予小子:説話人自稱。考:長輩。翼:敬。
(27)害:何,為什麼。
(28)肆:今。沖人:年幼的人,指成王。
(29)允:信,實在。蠢:擾動。寡:老而無夫的女子。
(30)造:遭。役:同“疫”,指災難。遺、投:都是降給的意思。越:語首助詞。卬:我。恤:憂。
(31)義:宜,應當。綏:告訴。予:我。
(32)毖:勞。成:成就。乃:你。寧:指文王。考:父親。圖:圖謀。功:功業。
(33)惟:思。替:廢。
(34)休:嘉獎。
(35)惟:語中助詞。卜:占卜。用:因而。克:能夠。綏:回顧。若:如何。
(36)相:助。矧:又。
(37)弼:幫助。丕:大。基:基業。
(38)爾:你們。惟:是。舊人:指曾經輔佐過文王的人。丕:程度副詞,很。省:回顧。若:如何。
(39)毖:命令。所:所在,引申為辦法。極:亟,急切。卒:終,完成。
(40)肆:故。誘:教育勸告。忱:誠。考:成。曷:同“何”。攸:所。
(41)亦:也。惟:語中助詞。用:因此。勤:引申為經常。毖:命令。若:好像。畢:完成。
(42)若:語首助詞。逝:往。言:語中助詞。艱:困難。日:天天。
(43)若:其。室:房子。既:已經。厥:其。堂:宅基。矧:況。構:蓋,建造房屋。
(44)播:播種。獲:收穫。
(45)考:父親。翼:敬。其:豈。
(46)基:基業。
(47)肆:故。越:在。敉:平定(叛亂)。若:假若。友:當指友邦。民養:民長,指統治人民的諸侯國君。養:長。勸:勸止。
(48)肆:肆力,盡力。
(49)爽:明,使政治清明。惟:只。十人:指文母、周公、太公、召公、畢公、榮公、太顛、宏夭、散宜生南宮括。越:語首助詞。時:是。易:侮慢。戾:定,指上天的定命。
(50)大艱人: 指發動叛亂的管叔等人。誕:延納,引申為勾結。鄰:鄰邦,指殷國。胥:相。
(51)易,改變.
(52)永:長時間。念:考慮。
(53)若:譬如。穡夫:農民。
(54)休:贊助。寧人:指文王。極:放下。
(55)指:同“旨”,美好。
(56)並:都。肆:因此。誕:大。以:率領。
(57)僭:差。卜陳:卜兆陳列。茲:這,這樣。

大誥作品譯文

王説: “啊!我要鄭重告訴你們,各國諸侯國國君及官員們。不好了!上天把大禍降給我們國家了,災禍在繼續發展,沒有停止。現在我代替我年幼的侄子執掌我們永恆的權柄,但我卻沒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把我們的人民引導到安全的境地,更不用説了解天命的人了。
唉!我的處境就好像渡過深淵那樣危險,我只好到上天那裏尋找渡過難關的辦法了。擺下占卜用的大龜吧,讓它來明示我們的前輩是怎樣在上天那裏接受任命的。這樣的大功,是不應當忘記的。我不敢隱藏上天的威嚴意旨,用文王遺留給我們的大寶龜進行占卜,我們就可以明瞭上天的用意了。結果就得到卜辭,説:‘西方將有很大的災難,西方的人也不會平靜。’於是這些陰謀叛亂的人更加蠢蠢欲動。殷商的餘孽竟敢妄圖恢復他們的統治地位。上天給我們降下了災難,這些餘孽知道我們國家因為災難,人心紛亂,竟然狂妄宣稱:‘我們要恢復我們的統治,反而更加看不起我們周國。現在他們發動叛亂了,有的地方的人民也響應他們的叛亂。但只要有十位賢臣輔佐我,我就可以迅速平定叛亂,完成文王、武王所力圖達到的武功。我現在要發動平定叛亂的戰爭,這樣做究竟是兇是吉?我占卜的結果都是吉兆。
因此,我要告訴我們友邦的國君以及各位官員説:我得到了吉兆,我要率領你們去討伐殷國那些亡命之徒。可是,你們這些國君和你們的官吏,無不反對我的意見,説:‘困難太大了,民心也很不平靜,而且事情就發生在王宮和近臣的家裏,有些是我們尊敬的長輩和父兄,不應當去討伐他們。王啊!你為什麼不違背這個卜兆呢?’
周文王現在我應當為我們年幼的國王慎重考慮出征的困難。唉!實在是這樣,一旦發動戰爭,就要驚擾千家萬户,甚至包括鰥夫寡婦在內,這多麼令人哀痛啊!我們遭到天災,上天把非常嚴重的困難,降臨到我以及我們幼主的身上,我不能只為自身的安危着想。我猜想你們各位國君和你們的官吏們,也一定會這樣勸告我:‘不應當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安危,不應該不完成你的父親文王所力圖成就的功業。’
唉!我想我是文王的兒子,我不敢廢棄上天的命令。上天嘉獎文王,使我們這個小小的周國興盛起來。文王通過占卜,繼承了上天所授予的大命。現在上天命令他的臣民幫助我們,何況我們又通過占卜瞭解到上天的這番用意呢?唉!上天明確的意見,人們應該表示敬畏,你們還是幫助我加強我們的統治吧!”
王説:“你們是曾經輔佐過文王的老臣,你們能夠認真回顧遙遠的過去嗎?你們知道文王是如何勤勤懇懇的嗎?上天把獲得成功的辦法秘密地告訴我們,我不敢不竭盡全力來完成文王所力圖成就的事業。所以,我就用這個道理來勸導你們各位諸侯國君,上天誠懇地表示贊助,説明上天將要成全我們的臣民。我為什麼不繼承文王的事業、爭取最後的勝利呢?上天也因此經常向我們發出命令,迫切得就像是去掉自己身上的疾病,我怎敢不去努力地完成文王從上天那裏接受的神聖事業呢?”
王説:“在過去,我曾經跟隨武王到東方討伐殷國,所以我天天考慮着東征的困難。譬如父親要蓋房子,已經確定了具體的方法,可是他的兒子卻不肯奠定房子的地基,更何況是蓋房子本身呢?他的父親把地耕好,他的兒子卻不肯播種,更何況是收穫莊稼呢?做父親的敬重自己的事業,(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怎麼會説‘我的後代,不會荒廢我的家業’呢?所以,我怎敢不在我執掌大位期間親自去討伐叛亂、完成文王從上天那裏接受的大命呢?又好比當父兄的,如果有鄰國討伐他們的孩子,難道那些統治他們的侯王能夠勸阻做父兄的不去救助自己的孩子嗎?”
王説: “唉!努力吧,各位諸侯國君以及你們的官吏們。要治理國家,必須依靠聖明的人。十位賢臣是知道上天的意旨的。上天誠心誠意地輔助周朝,你們不敢侮慢上天的決定。現在上天已經把輔佐的意旨下達給我們,那些叛亂分子卻勾結殷人來討伐自己的同宗。你們不知道天命是不會改變的嗎?
“我一直考慮:上天是要滅掉殷國的。譬如種莊稼的農民,為了使莊稼長得好,總要把田畝中的雜草完全除掉。我怎敢不像農民那樣,除惡務盡呢?上天降福我們文王,我怎敢對占卜置之不理,怎敢不遵從上天的意旨、不遵循文王的意圖而不去保衞我們美好的疆土呢?何況今天的占卜都是吉利的,因此我一定率領你們諸侯國君東征。天命是不會有差錯的,卜辭所顯示的就清楚地説明了這一點。” [2] 

大誥作品評析

周公以《大誥》平息了紛爭、統一了思想後,毅然率師東征。3年後,平定了管蔡之亂,重新統一了周朝。此後,周公繼續攝政7年,然後還政於成王。
《大誥》一開始就説:“王若曰”,表明説話的人並非成王,而是代成王佈政的周公。
周武王滅商後,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將紂王之子武庚封為殷侯,留在殷都,並派兄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去監視他,稱“三監”。此後不到兩年,周武王就因病死去,其子誦即位,是為成王。當時成王尚在襁褓之中,無法親政,這對新建立的周王朝無疑是個嚴峻的考驗。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攝政,履行天子的一些職責,決斷天下大事。因為這有違於王位世襲制父死子繼的原則,又引起王室貴族內部的懷疑猜忌。公元前1063年,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串通“三監”,聯絡淮夷,起兵叛周。一時間內憂外患,周王朝有臨深淵履薄冰之憂。就在這個時候,周公不避嫌疑,挺身而出,輔佐成王。經過耐心的解釋和説服,終於達到了王室內部的團結,併力排眾議,毅然出兵東征,這在周初是一件大事。《大誥》就是周公所做的戰前動員,是當時的實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周公的談話有兩個主要內容。首先分析當時國家所面臨的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方法。困難有兩個方面:一是武王之死以及王室內部的猜忌,二是武庚等發動叛亂,圖謀復辟,二者交織在一起,使得當時周朝所面臨的形勢極為嚴峻。針對這種情況,周公主張武力解決,並通過占卜肯定了這個主張。其次對反對武力平叛的諸侯臣下進行説服教育,這是動員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因此所佔的篇幅更大。對於武力平叛,周的統治集團內部的反對意見非常多,可以説是佔了上風。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當時民心動搖,局勢混亂,平叛的困難太大。二是叛亂分子中有些是王室內部的人,甚至是長輩,不應該討伐他們,因此勸説周公不顧占卜的結果,取消東征。為了説服反對派,爭取諸侯國的支持,周公從不同角度反覆論證了武力鎮壓的必要性。針對反對派所謂的“困難太大”,周公指出武力平叛是必要的,為了完成文王留下的未竟的事業,便不能被困難嚇倒,也不能過多考慮自身的安危,這是用使命感來激勵反對派。接着周公又動情地指出羣臣都是文王的舊臣,應當知道文王的勤勞,言下之意是既然如此,那就應該傾盡全力去完成文王的未竟事業。神學是奴隸主階級精神支柱,為了説服反對派,周公一再利用天命來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合法性。他在談話中反覆指出周建立政權,是上天的意旨,上天不但把成功的辦法告訴給他們,而且像去掉自身疾病那樣迫切地希望他們完成文王的未竟事業,顯然,這個事業就是平定叛亂。他還強調這次占卜所使用的是文王所遺留下來的大寶龜,而且佔得吉兆,暗示東征一定會像當年武王伐紂一樣取得巨大勝利。
談話還兩次用種莊稼做比喻,説明後人應當繼承前人的遺業和除惡務盡的重要性,説理形象生動。文章中有不少比喻都很質樸,也有很強的説服力:
予惟小子,若涉淵水,予惟往求朕攸濟。
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以涉深水為喻,以父子親情為喻,生動親切,樸質動人,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藝術成就。作者感情誠摯、深厚,從字裏行間可以體會出周公的滿腔赤誠。

大誥作者簡介

周公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的弟弟,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使得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以《大誥》平息了紛爭,統一了思想後,毅然率師東征。三年後,平定了管蔡之亂,重新統一了周朝。此後,周公繼續攝政7年,然後還政於成王。
參考資料
  • 1.    周書·大誥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6]
  • 2.    顧頡剛.《尚書·大誥》今譯.載《歷史研究》1962年第04期